彭立軍,葉麗河,于言芬
深圳市龍崗區平湖人民醫院功能科,深圳 518111
腹外疝是腹腔內臟器連同腹膜壁層經腹壁薄弱區域或孔隙,向體表突出所形成,類似一個腹膜憩室。真性腹外疝必須在有腹膜壁層所組成的囊袋內,以別于內臟脫出[1]。腹外疝屬腹部最常見的一類疾病,其中以腹股溝斜疝發生率最高,占90%以上,其次是股疝,占5%左右,較常見的尚有切口疝、臍疝、白線疝以及少見的閉孔疝和腰疝。
選取我院2008~2010年門、急診和住院腹外疝患者31例。其中,男26例,女5例;年齡1~67歲,平均40歲;病程1~5個月,其中26例臨床表現為體表移動性包塊,3例術后患者包塊不移動,2例患者感覺不適,未觸及明顯包塊,僅超聲檢查時發現。31例中,腹股溝斜疝20例,其中3例為術后復發;直疝1例,白線疝2例,臍疝、股疝各1例,腰疝、閉孔疝、切口疝各2例。
使用飛利浦Envisor HD及麥迪遜SONOACE 8000LIVE彩色多譜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分別為5~12 MHz和5~9 MHz。取合適體位,行縱、橫、斜切并加壓觀察其移動性并觀察疝內容物回聲與走行方向,確定疝內容物性質,測量大小同時觀察疝囊周邊包膜回聲;行Valsava動作對比。彩色多普勒觀察疝內容物血流信號,頻譜多普勒測量其血流大小。
陰囊內可見脂肪團或腸管回聲,陰囊內疝內容物回聲一直向上延伸到腹股溝,并在腹股溝內探及同樣的回聲,無疝內容物的則可見疝囊壁向上沿腹股溝進入腹腔;疝包膜顯示清晰,加壓時可見疝內容物滑動。彩色多普勒(CDFI):疝內容物可見點、片狀血流信號或無血流信號[2]。4例先天性腹股溝斜疝,陰囊根部及腹股溝內呈現盲袋狀無回聲,內未見疝內容物,其囊壁向上延伸進入腹內。3例術后復發腹股溝斜疝,其中1例常規手術后5個月呈高回聲團,不能回納;1例腹股溝斜疝腹腔鏡術后1周腹股溝及陰囊根部呈現盲袋狀無回聲,囊內未見疝內容物;1例常規手術后5 d腹股溝可見囊性盲袋狀無回聲。
腹壁正中白線上,臍上方探及稍低回聲團,呈球形,周邊包膜清晰,內見線狀高回聲及部分無回聲,加壓時可見高回聲團向腹內緩慢移動消失,行Valsava動作時復現[3],CDFI:稍高回聲團內未見血流信號。
臍周上方可見水滴狀等回聲團,加壓時緩慢滑進腹腔,周邊可見包膜回聲,行Valsava動作時等回聲團復現,CDFI:等回聲團內未見血流信號。
股三角區內股靜脈內側探及球形或水滴狀低回聲團,周邊可見纖細低回聲包膜,向上進入腹股溝韌帶后方,加壓時低回聲團可縮小,但不完全消失,CDFI:低回聲團內未見血流信號。
腰骶部皮下探及懸垂狀等回聲團,周邊可見膜狀回聲,加壓時可見其向上緩慢經上腰三角間隙進入腹內[3],CDFI:等回聲團內未見血流信號。
切口處皮下球形高回聲團,平臥時或加壓時自行回納,CDFI:高回聲團內見點、片狀血流信號。
1例臀部皮下囊性包塊與腹膜后巨大囊性包塊相連;1例闌尾炎術后臀部出現疼痛性高回聲包塊,CDFI:高回聲內未見血流信號。經保守治療觀察該高回聲團自行回納。
腹股溝內下方探及較大球形雜亂回聲團,內見氣體及蠕動腸管,未進入陰囊內,包膜不清,CDFI:疝內容物可見較多血流信號。
可復性斜疝,臨床診斷容易,一般不需要超聲檢查。腹股溝斜疝嵌頓,在陰囊部形成腫塊,內容物為腸管或為大網膜。絞窄性疝有劇烈疼痛,疝表面有滲出液,可行超聲診斷鑒別[4]。尤其小兒先天性斜疝,睪丸觸診不滿意時,高頻彩超檢查是唯一手段。另外高頻超聲對腹股溝斜疝的術后觀察,筆者發現1例腹腔鏡術后一周腹股溝及陰囊根部出現疝囊回聲,1例常規手術后5個月在陰囊根部及腹股溝處出現高回聲團,向上延伸至腹內,另一例為常規手術后5 d腹股溝出現盲袋狀無回聲。腹股溝直疝為一老年患者,臨床醫生要求超聲檢查,目的主要因為疝囊較大需明確疝內容物性質及與斜疝鑒別。2例閉孔疝患者為年輕男性,1例為臀部包塊,另1例為術后臀部出現疼痛性包塊,醫生要求明確病因診斷而行超聲檢查。2例白線疝患者男、女各1例,年齡偏大,體型肥胖,臨床觸診不滿意,行超聲檢查確診。1例成人臍疝為年輕未婚女性,自己觸及臍周上方滑動性較小包塊,要求彩超檢查。2例腰疝患者為中年女性,自行觸及腰骶部一較小包塊,與體位及姿勢有關,高頻彩超發現上腰三角間隙皮下脂肪層下可見向上滑動脂肪團及周邊包膜回聲。股疝患者為中年女性,主要出現上腹不適,大腿根部異樣感,未觸及包塊,堅持要求彩超檢查,發現股三角區可壓縮性包塊,周邊可見包膜回聲,CDFI:較小包塊內均未見血流信號。
手術結果及臨床保守治療隨訪結果與超聲診斷無異。由此說明高頻彩超在常見及少見腹外疝的診斷與鑒別中,尤其在少見腹外疝的診斷中起重要作用,為臨床醫師選擇治療方案及手術方式提供重要依據,加上高頻超聲可重復性強,無放射性、便宜等優點,高頻超聲應為腹外疝首選檢查方法。
[1]吳階平,裘法祖,黃家駟.外科學[M].5版.上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963-982.
[2]何小梅,樊峰,劉明瑜.高頻超聲診斷腹股溝腫塊的研究[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4,20(6):438-440.
[3]韓永堅,劉牧之.臨床解剖學叢書:腹、盆部分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24-25,92-93.
[4]周永昌,郭萬學.超聲醫學[M].2版.下冊.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