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月艷,游金勇,李東秀,夏詢燕
廣西右江民族醫學院附屬醫院,廣西右江 533000
馬爾尼菲青霉病(prnivilliodid mstneffei,PSM)是由馬爾尼菲青霉菌感染人體所致的一種罕見的深部真菌病,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常見的臨床表現為發熱、咳嗽、氣促、貧血、體重下降、皮損、肝脾及淋巴結腫大,以腸道癥狀為首發者少見[1]。目前國內外報道的病例以成年人居多數,兒童病例少有報道,以消化道癥狀為首發且伴有多器官功能損害的嬰兒病例尚無報道。筆者于2010年在廣西百色發現1例嬰兒病例,同時回顧復習20例本病文獻資料,現報道如下:
患兒性別為女性,足月順產,混合喂養,年齡9個月。否認結核接觸史,4個月能抬頭,7個月會翻身,至今9個月不能獨坐,其母親為HIV攜帶者。
患兒排黃色稀水樣便4個月,每日排大便5~10次,每次量不等,便末有少許泡沫,無黏液膿血便;咳嗽為陣發性連咳數聲,非痙攣性咳或犬吠樣咳,無雞鳴樣尾音,咳嗽劇烈時伴有嘔吐,非噴射性,嘔吐物為胃內容物,無血性物;病程中曾反復出現發熱,熱型不規則,熱峰高達39.3℃,無腹脹、氣促、紫紺、呼吸困難、驚厥、昏迷等癥狀。自發病以來精神、食欲欠佳,小便量減少,體重下降,其母親為HIV攜帶者。體檢:T 37.0℃,P 126 次/min,R 29 次/min,體重 6.4 kg,發育落后,營養差,中度貧血貌,神志清,反應可。全身皮膚干燥,彈性稍差。淺表淋巴結無腫大,頭顱五官無畸形,前囟及雙側眼窩凹陷,結膜無充血,鞏膜無黃染,兩側瞳孔等大等圓,直徑約3 mm,對光反射靈敏,咽無充血。頸無抵抗,雙肺呼吸音粗,可聞及中等量干啰音及細濕啰音。心音有力,未聞及心臟雜音。腹部稍膨隆,肝肋下7 cm可及,脾肋下2 cm可及,均質中,未觸及腹部包塊,移動性濁音陰性,腸鳴音稍活躍。四肢肌張力正常,肢端暖,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腦膜刺激征陰性。
血常規提示:白細胞6.1×109/L,中性粒細胞0.377,單核細胞0.403,紅細胞2.16×1012/L,血紅蛋白53 g/L,紅細胞壓積15.5%,血小板 38×109/L;生化提示:白蛋白 25.3 g/L,谷丙轉氨酶68 U/L,谷草轉氨酶346 U/L,膽堿酯酶2324 U/L,血鉀3.3 mmol/L,血鈣 1.93 mmol/L;血清鐵蛋白>2000 ng/ml;血源五項提示:丙型肝炎抗體(+),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體(+);血及糞便真菌培養均培養出馬爾尼菲青霉菌;糞便常規:潛血(+);骨髓細胞形態檢查圖文報告提示:目前骨髓增生明顯活躍,粒系核左移,產板巨偏低,全片易見馬爾尼菲青霉菌(吞噬細胞內外均可見);心臟彩超提示未見明顯異常;胸正位片提示兩肺紋理增多增粗;立位腹平片未見異常;肺部CT示:兩肺紋理模糊,兩肺多發斑片狀高密度影,其密度不均勻、邊緣模糊,提示肺部感染;頭顱CT示:腦萎縮,兩側基底節區鈣化灶。
診斷患者為:①馬爾尼菲青霉病;②慢性腹瀉病并中度脫水、電解質紊亂;③支氣管肺炎;④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⑤丙型病毒性肝炎;⑥多器官功能損害。治療上予吸氧、抗感染、液體療法、糾正貧血、對癥支持治療等,但病情未見明顯改善,于1周后自動要求出院。
PSM是由馬爾尼菲青霉菌引起的一種少見的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臨床上較少見。1955年最先從越南竹鼠的肝臟中分離出馬爾尼菲青霉菌,為青霉屬中唯一的溫度依賴性雙相菌種[2]。本病感染病例多在東南亞地區。1973年美國報道人類首例自然感染者和1984年美國的第2例患者都曾到過東南亞地區;隨后,泰國、中國廣西和香港等地相繼有病例報道,尤以泰國多見,其次為中國,病死率極高。我國廣西與越南相鄰,調查發現廣西中華竹鼠、銀星竹鼠是馬爾尼菲青霉菌的重要中間宿主,后者自然攜帶的陽性率達93.1%,具體的傳播途徑有待于進一步研究。我國首次報道病例是廣西醫科大學鄧卓霖教授于1984年的8例患者[3],目前國內報道的病例有15例,其中僅有3例為兒童患者,以消化道癥狀為首發的病例目前尚無報道。目前在東南亞地區,PSM已從20年前的鮮為人知發展為目前艾滋病患者最常見的機會性感染之一,國內病例多數也有基礎性疾病,如艾滋病、血液系統腫瘤、結核病以及接受激素和細胞毒藥物治療的患者[4]。本例患兒父母均為艾滋病患者,患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體(+),免疫功能較差可能是患病的原因。文獻記載本病的主要臨床表現是發熱、咳嗽、氣促等肺部癥狀,以及多發性膿腫、體重下降、貧血、肝脾和淋巴結腫大。胸部X線檢查可呈現肺炎、肺膿腫、胸膜炎及彌漫性粟粒樣病變,多有肺門淋巴結腫大,但肺門及肺野無鈣化是其特征。肝脾進行性腫大較突出,且后期可能由于病原體及其毒素侵害造血系統,導致全血細胞減少。本例除以消化道癥狀為首發外,亦無成人患者常見的表淺淋巴結腫大和皮膚損害,這可能是小兒患者的特征表現。
本病臨床上可分為局限型和播散型,臨床表現與結核、組織胞漿菌病和隱球菌病相似,常易被誤診。在皮損、血、骨髓或淋巴結涂片中找到特征性的酵母樣細胞,組織病理顯示菌體在巨噬細胞內外呈桑葚或葡萄串樣,或兩頭鈍圓的臘腸樣細胞,并在標本中分離出馬爾尼菲青霉菌可明確診斷。近年來通過ELISA法檢測患者馬爾尼菲青霉菌抗原的血清學實驗,對快速診斷馬爾尼菲青霉病具有重要意義[5]。本例主要累及腸道、肺部和血液,其中以腸道病變出現最早,主要依據骨髓涂片及血液和糞便培養發現馬爾尼菲青霉菌而確診。從出現腸道癥狀至確診歷時4個多月,確診時已出現多器官功能損害,雖已使用伊曲康唑治療,但因治療時機較晚而效果欠佳。
總之,馬爾尼菲青霉病播散型病情兇險、死亡率高,應用外周血液及骨髓涂片檢查進行早期診斷,將大大提高本病的預后。
[1]Pautler KB,Padhye AA,Ajello L.Imported penicilliosis marneffei in the United States:report of a second human infection[J].Sabouraudia,1984,22(5):433-438.
[2]鄧卓霖,馬韻.馬爾尼菲青霉病與組織胞漿菌病的鑒別診斷[J].中華醫學檢驗雜志,1999,22(5):313-315.
[3]鄧卓霖,李志尚,馬韻,等.馬爾尼菲青霉病[J].中華病理學雜志,1987,16(4):306-308.
[4]張美德,陳崢嶸.兒童艾滋病合并馬爾尼菲青霉病1例報道[J].診斷病理學雜志,2004,11(5):355.
[5]Chaiyaroj SC,Chawengkirttikul R,Sirisinha SJ,et al.Antigen detection assay for identification of Penicillium marneffei infection[J].Clin Microbiol,2003,41(1):43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