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云,王慧芬,付秀虹,張 云
漯河高等醫學專科學校附屬漯河市中心醫院婦科,河南漯河 462300
壓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是中老年婦女的常見病,發生率為15%~30%[1],嚴重影響了中老年婦女的工作、生活和社交,尿道中段懸吊術(transobturator tensionfree vaginal tape,TVT)曾經是治療SUI的標準術式。近年來,經閉孔無張力尿道中段懸吊術(transobturator tension-free vaginal tape inside-out,TVT-O)因其操作簡單,不易損傷膀胱,逐漸取代了TVT,并廣泛運用于臨床且逐漸推廣。我院對2008年1月~2010年12月來我院接受治療的21例單純SUI患者實行TVT-O手術,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共收治單純SUI患者21 例,年齡 36~71 歲,平均 54 歲;病齡長短不一,2~30 年不等,平均 9.4年;體重55~80 kg,平均64.4 kg;合并內外科疾病7例,有“肺癌手術史”者1例,有“子宮切除史”者2例,高血壓3例,糖尿病1例;術前評估:咳嗽、大笑、噴嚏、體位變化或行走時發生尿失禁,誘發實驗及指壓實驗為陽性,作1 h尿墊實驗,2~10 g 2 例,10~30 g 9 例,31~50 g 8 例,>50 g 2 例,殘余尿測定均<50 ml。根據尿失禁程度判定標準[2]:輕度5例(尿失禁發生于咳嗽和打噴嚏);中度14例(尿失禁發生于快走等日常活動時);重度2例(尿失禁發生于站立時)。
1.2.1 手術材料 選用美國強生醫療有限公司出品的經閉孔無張力陰道懸吊系統(TVT-O系統),包括經閉孔無張力陰道懸吊裝置,即普理靈聚丙烯網狀吊帶,吊帶大小1.1 cm×45 cm;螺旋形導針,分左右兩個單元;經閉孔無損傷具翼引導器。
1.2.2 手術方法 患者選用硬膜外麻醉,取膀胱截石位,臀部與手術臺邊緣平齊。插18號一次性雙槍氣囊導尿管,排空膀胱。在尿道外口水平畫第一條水平線,并在此線上方2 cm再畫一條平行線,此線與腹股溝皮膚皺褶處交點為出點。切開出點皮膚約0.5 cm,陰道前壁距尿道外口下方1.0 cm處,切開1.5 cm長的中線切口,以彎剪刀自陰道切口向外上斜45°方向,分離陰道黏膜下間隙,達閉孔膜處,深約5 cm。以無損傷具翼引導器沿此分離通道通過恥骨下支穿入閉膜孔,過閉膜孔有落空感。將螺旋形導針插入分離的通道中,向內推裝置使其穿過閉孔膜,并從先前確定的出點切口穿出,再將螺旋形導針手柄向中線移動至手柄,并于地面垂直,取出導針。將螺旋形導針上塑料管及吊帶拉出皮膚。在患者另一側重復上述操作。吊帶平置于尿道中段下方,在吊帶和尿道間墊一把剪刀以保持其無張力。調整好后,去掉包裹吊帶的塑料外鞘,緊貼皮膚剪去多余的吊帶。3-0號華利康線連續縫合陰道前壁切口。
1.2.3 術后處理 術后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注意觀察陰道出血及有無下肢不適;保留導尿管24 h,拔導尿管后觀察自主排尿情況,測殘余尿,<100 ml可出院;術后3個月,避免性生活,避免負重及劇烈運動;多飲水,多吃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劇烈或慢性咳嗽。
1.2.4 隨訪 術后1個月門診復診,了解排尿情況及有無不適;3個月門診復診進行術后評價,6個月后再評價一次;隨診困難者電話隨訪。評價內容包括主觀癥狀、誘發實驗、指壓實驗等檢查。
治愈:患者腹壓增加時無不自主溢尿,平時無需使用尿墊;改善:患者腹壓增加時不自主溢尿比術前明顯減少;無效:癥狀同以往,無好轉。
21例患者手術經過均順利,無膀胱、尿道、神經等損傷,術中出血 5~50ml,平均 21ml,手術時間 15~31min,平均 18.5min,住院 2~3 d。
21例壓力性尿失禁患者,經手術治療,20例治愈,在腹壓增加時不再出現漏尿。1例術后腹壓增加時無漏尿,1個月后復診時訴行走時再次出現漏尿;誘發實驗及指壓實驗均陽性,1 h尿墊實驗,溢尿量與術前相當,考慮為手術失敗。
1例雙大腿外側疼痛,扭轉腰部疼痛明顯,3個月后緩解;1例出現急迫性尿失禁,癥狀輕,半個月后緩解。
壓力性尿失禁是中老年女性常見病,與分娩損傷、慢性咳嗽、便秘等有關。歷史上曾有百余種手術方式。1996年瑞典醫生Ulmsten首先推出無張力尿道中段吊帶術 (TVT),隨后有大量文獻報道該法,并稱手術成功率可達85%~90%,另有6%~8%為明顯改善,但也有一定并發癥,最常見的為膀胱損傷。2001年法國醫生Delorme[3]首次報道經閉孔無張力尿道中段懸吊術,即TVT-O術式。TVT-O的優點有:手術完全經外陰、陰道完成,腹部無切口;吊帶穿刺路徑經過兩側閉孔的恥骨降支,遠離恥骨后間隙、膀胱及尿道;術中無需移動尿道,術后不需要膀胱鏡檢查,且能減少臟器損傷及出血、血腫的發生;手術操作更為簡單。鑒于上述優點,TVT-O已逐漸取代TVT成為金標準術式。本院21例TVT-O手術患者手術過程均順利,無感染及血腫,無膀胱損傷,除1例1個月后復發外,20例均治愈,手術成功率為95.24%。
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病理機制為儲尿期功能障礙,因尿道控尿機制異常,腹壓增加時,膀胱內壓大于尿道內壓而使尿液不自主流出[4]。臨床上簡單的分為兩型:①解剖型,也稱為尿道高活動性壓力性尿失禁:因盆底肌松弛,膀胱尿道下移所致。尿動力學表現為漏尿點壓力>60 cm H2O(1 cm H2O=0.098 kPa)。臨床上90%的壓力性尿失禁是解剖型。②尿道內括約肌功能障礙型:因尿道括約肌張力減弱所致。逼尿肌靜止時膀胱頸口處為開放狀態,尿動力學表現為漏尿點壓力<60 cm H2O,最大尿道閉合壓<20 cm H2O。文獻報道TVT對固有括約肌缺陷患者的有效率為74%,低于解剖型[5],TVT-O無相關報道。尿道中段吊帶術治療壓力性尿失禁的理論依據為:尿道中段為女性尿道壓最高點部位,該段尿道肌層最厚,其內層為平滑肌,外層有橫紋肌加強,故壓力性尿失禁患者經懸吊尿道中段,使該段抬高,達到控尿的目的[6-8]。另外,懸吊網帶為聚丙烯網帶,其上有倒鉤掛于周圍組織并與其形成大量的粘連,固定網帶于準確的位置而很難移動。Falcuner等[9]曾對TVT術前及術后2年經陰道鉆取尿道旁組織行組織學分析,以確定膠原濃度及其可提取性能時發現,術后膠原的新陳代謝明顯增強,從而也恢復了沿著網帶的結締組織的支撐性能。
目前對TVT-O手術失敗及其原因報道較少,本組1例壓力性尿失禁術后1個月復發,其病例特點為:①高齡(71歲);②肥胖(體重指數33);③病情重,患者為壓力性尿失禁重度。分析手術失敗的原因,可能與以下有關:①過度肥胖,腹壓持續高;②病情重,TVT-O不能有效地加強尿道中段致其尿道閉合;③是否存在尿道固有括約肌障礙(ISD);④手術技巧問題。對相關原因分析后,建議患者進行泌尿動力學檢查,結果提示ISD存在,ISD的手術要求閉合尿道,而該例手術可能存在吊帶偏松,達不到完全制止漏尿的作用,抑或其他原因的存在。對該類患者術中將吊帶拉更緊些或行TVT是否更合適有待進一步研究。
[1]Klutke C,Siegds,Carlin B.Urinary retention after tensionfree vaginaltape procednre:incidence and treatment[J].Urology,2001,58(5):6972-7011.
[2]吳階平.泌尿外科學[M].4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5.
[3]Delorme E.Transobturator urethral suspension:mini-invasive procedure in the Treatment of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in women[J].Prog Urol,2001,11(6):1306-1313.
[4]朱蘭,郎景和.女性盆底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
[5]Liapis A,Bakas P,Creatsas G.Burch colposuspension and TVT in the management of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in women [J].European Urology,2002(41):469-473.
[6]周慶榮.婦科泌尿手術學[M].2版.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社,2003:1.
[7]宋維花.改良經閉孔無張力尿道中段懸吊術治療女性壓力性尿失禁50例分析[J].2008,46(35):48-49.
[8]徐穎.TVT-O與傳統手術治療女性壓力性尿失禁的臨床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28):1-3.
[9]Falcouer C,EKman-Ordeberg G,Malmstrom A,et al.Clinical outcome and changes in connective tissue metabolism after intravaginal slingplasty in stress incontinent women[J].Int Urogynecol J,1996,7:13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