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7月7日,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吨笇б庖姟诽岢?,我國將采取立法、加強培訓基地建設、合理規劃全科醫生的使用和培養等一系列措施,保障全科醫生制度的建設。
根據《指導意見》,我國將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推動修訂執業醫師法和相關法規,提高醫生執業資格準入條件,明確全科醫生的執業范圍和權利責任,保障全科醫生合法權益。研究制定醫生多點執業的管理辦法,明確自由執業者的職業發展政策,引導醫院醫生到基層提供服務,鼓勵退休醫生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執業。
為加強全科醫生培養基地建設,《指導意見》提出,在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基礎上,按照“填平補齊”原則,建設以三級綜合醫院和有條件的二級醫院為臨床培養基地,以有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和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為實踐基地的全科醫生培養實訓網絡。
《指導意見》規定,政府對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基地建設和教學實踐活動給予必要支持;中央財政對財政困難地區給予補助。衛生部會同教育部等有關部門制定臨床培養基地、實踐基地的建設標準和管理辦法。加強全科醫學師資隊伍建設,制定全科醫學師資標準,依托有條件的高等醫學院校建設區域性全科醫學師資培訓基地,重點支持基層實踐基地師資的培訓。
為合理規劃全科醫生的培養使用,《指導意見》要求國家統一規劃全科醫生培養工作,每年公布全科醫生培養基地名單及招生名額,招生向中西部地區傾斜。各省(區、市)衛生行政部門要統籌本?。▍^、市)全科醫生需求數量,以縣(區)為單位公布全科醫生崗位。以醫生崗位需求為導向,科學調控臨床醫學專業招生規模。衛生部要制定全國醫生崗位需求計劃,教育部在制定臨床醫學本科生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計劃時要與醫生崗位需求計劃做好銜接。
《指導意見》還要求充分發揮相關行業協(學)會作用:加強相關行業協(學)會能力建設,在行業自律和制訂全科醫生培養內容、標準、流程及全科醫師資格考試等方面充分依托行業協(學)會,發揮其優勢和積極作用。
為積極穩妥推進全科醫生制度建設,《指導意見》還要求各地切實加強組織領導,認真開展試點推廣,做好輿論宣傳引導工作。
本刊訊衛生部日前印發《孕產期保健工作管理辦法》和《孕產期保健工作規范》。
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中心教授王臨虹介紹,孕產期保健是指各級各類醫療保健機構為準備妊娠至產后42天的婦女及胎嬰兒提供全程系列的醫療保健服務。與原有相關規定相比,新發布的《辦法》和《規范》有以下明顯不同:強調了孕前保健的內容,要求為準備妊娠的夫婦提供規范的孕前健康教育與咨詢、健康狀況評估、健康指導,減少出生缺陷;明確提出了孕早期、孕中期和孕晚期等不同時期的保健重點;明確了產前篩查和產前診斷的要求,加強妊娠合并癥及并發癥的管理,增加了血糖篩查等相關內容;對母嬰傳播相關疾病予以關注,將乙肝表面抗原檢測、梅毒血清學檢測和艾滋病病毒抗體檢測納入孕期初診檢查的基本輔助檢查項目。
王臨虹教授說,《辦法》還明確了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和各級婦幼保健機構在孕產期保健工作中的管理職能,強調各級各類醫療保健機構作為孕產期保健工作網絡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按照規定提供規范的孕產期保健服務,并配合開展相關管理工作。
衛生部婦幼保健與社區衛生司司長秦懷金說,制定《辦法》和《規范》是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母嬰保健法》,使孕產期保健服務模式逐漸從原有的以技術服務和疾病管理為重點,轉變為以預防為主和健康管理為中心,充分體現了健康管理和人性化服務的要求。
本刊訊日前,國務院醫改辦公室傳出消息:全國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參保人數達到12.7億人,覆蓋人數占總人口的95%,全民醫保的制度框架已經建立,并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醫保網。
今年,政府對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人均補貼每年200元的標準在各地得到落實。醫保建設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事實上,醫改實施后,中央財政投入最大的一筆資金就用在醫保上,金額超過2000億元。不僅如此,截至目前,超過80%的統籌地區開展了門診統籌。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已經達到60%以上,部分統籌地區提高到70%。超過90%的統籌地區實現了即時結算結報,群眾就醫結算便利性大大提高,就醫感受明顯改善。基本醫療保障之外的第二條保障線大病救助制度也在不斷推進,尤其是農村大病救助已經起步,不斷擴大覆蓋面、提高補助水平。目前全國已有15個?。▍^、市)開展了提高農村兒童兩病醫療保障水平工作,有11個?。▍^、市)啟動了增加重大疾病試點病種的工作。
本刊訊7月8日,衛生部在其官方網站發布了今年6月份全國法定傳染病疫情。消息稱,2011年6月(2011年6月1日零時至6月30日24時),全國(不含臺港澳,下同)共報告法定傳染病823318例,死亡1522人。其中,甲類傳染病中報告霍亂發病5例,無死亡。乙類傳染病中除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白喉無發病、死亡病例報告外,其余22種傳染病共報告發病350131例,死亡1422人;報告發病數居前五位的病種依次為病毒性肝炎、肺結核、梅毒、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猩紅熱,占乙類傳染病報告發病總數的93%。
同期,全國共報告丙類傳染病發病473182例,死亡100人。報告發病數居前三位的病種依次為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瀉病和流行性腮腺炎,占丙類傳染病報告發病總數的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