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珍,蔡建鷹
福建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福建福州 350108
中醫高等教育中的批判性思維及能力培養
陳惠珍,蔡建鷹
福建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福建福州 350108
創新型人才培養需要發展批判性思維能力,《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中把批判性思維能力作為醫學生的基本能力要素之一。醫學人文教育的發展改變著醫學教育理念,推動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促進醫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辨證地看待中醫學的傳統思維特征,主張傳統思維與現代科學思維的互補與整合,更有利于醫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展。
批判性思維;中醫高等教育;傳統思維與現代科學思維
在現代社會,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被普遍確立為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目標之一。因為批判性思維在人們的認知、決策、創新、人格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所以在大學生群體中培育批判性思維能力和精神品質,無論在應對復雜多變的自然界,還是提升現代社會生活的人文精神等方面都具有深遠的意義。當前,中醫院校教學水平評估與專業認證、中醫學本科教育標準正在實施和制訂之中,因此有必要就批判性思維及能力培養的問題進行探討。
關于什么是批判性思維的定義,國外學者認為批判性思維是“確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時所進行的合理而成熟的思考”或“反思的傾向和技巧”等。國內學者認為“批判性思維是面對做什么或相信什么而做出合理性決定的一系列思考技能和策略”或“批判性思維是用批判性的眼光看文本”,有的認為“批判思維”與“教條思維”相對,它是“批判思維”的條件。批判思維類似創造思維,帶有否證、懷疑,當然也有繼承的意思。迄今為止,批判性思維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明確的定義,但各種定義之間都是互相補充、互相澄清的。
美國哲學學會成立的專家小組通過Delphi法進行調查認為,批判性思維包括兩個部分,即認知技能與情感傾向。其中認知技能包括分析、評價、邏輯推理、解釋說明、歸納演繹、自我調控等;情感傾向包括知識淵博、思想開明、勇于質疑、善于反思、具有創造性等。由此說來,要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不僅要加強認知技能訓練,更要注重正確應用這些技能的前提和保證,即情感傾向。批判性思維不僅是與非形式邏輯相提并論的一種思維形式,更是一種優秀的思維品質,與問題解決并稱為思維的兩大技能,已經成為21世紀教育的基礎之一[1]。
1993年美國教育部要求所有大學生畢業時在批判性思維能力方面都應有顯著提高,并且把促進大學生“評判思考,有效溝通及問題解決”的能力作為2000年的國家教育目標。1999年6月,由紐約中華醫學基金會及其所屬的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制訂了針對本科醫學教育的“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2],提出世界各地醫學院校培養的學生都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由7個宏觀教育目標領域組成,規定了批判性思維作為醫學生教育的重要的內容之一。
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末提出創新型人才培養需要發展批判性思維能力。創新思維是人們在探索未知領域中,發揮認知的能動作用,沖破原有的邏輯通路,以新穎的方式和多維思維轉化去獲取新成果的思維活動;而批判性思維則是創新思維的基礎與前提。在以人的健康為服務對象的醫學科學領域,由于其問題的復雜性,醫生經常面對的是沒有唯一結論的臨床問題,在作出醫療決定時應考慮到問題的不確定性和概率,需要具備較強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決定了培養醫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對于提高醫學教育質量和提升人類的健康水平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醫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已經制訂了“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其中,批判性思維能力成為醫學生的基本能力要素之一。2009年教育部、衛生部《關于加強醫學教育工作提高醫學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積極進行課程體系改革,構建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自然科學知識與醫學知識相結合,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相結合的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新型課程體系;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模式,確立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著力推進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踐,加強學生終身學習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我國,隨著醫學人文各個學科的萌生和逐步發展成熟,高等醫學院校的人文學科的教學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2009年11月首屆“醫學發展高峰論壇”全面地總結了幾十年來我國醫學人文學的發展過程,呼吁重新思考醫療衛生服務的模式與功能,順應當代醫學發展的整體化趨勢。應該看到,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醫學對人體的干預越來越大,引發的人文社會問題也越來越多,因此,要重視醫學人文和醫學專業的整合。有關專家指出,要大力促進醫學回歸人文,提升醫學診療技術中的人文性,提高對生命質量的關注。
埃德蒙德D.佩里格里諾在20世紀末就認識到醫學不應該僅僅被理解為一門科學技術,更應把它看作是復合型的學科,他強調僅僅是醫學科學和生物技術不足以表達醫學的復雜本質。“外在于科學范疇”的人文學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醫學的本質[3]。然而,當今的醫學教育與醫療實踐中,有一種不良傾向,即過分地強調醫學的科學技術層面,而忽視了醫學關注人類價值的傳統。“醫學是最人文的科學,最經驗的藝術,并且是最科學的人文”[4]。現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早就提出,醫生應具備哲學家的最好品質:無私、謙虛、高尚、冷靜的判斷、必要的知識和不迷信。唐代的《大醫精誠》一直被視為醫德典范,孫思邈在其中寫到:“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同時提出,欲為“大醫”者,除醫學知識外,還需要涉獵五經、三史、諸子百家。
此外,我們還應從醫學發展的本源來深刻理解人文教育對醫學的重要作用;在醫學生的培養方面重視并倡導醫學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之間相得益彰的綜合素質,拓展批判性思維的內涵。首先,醫學人文教育能促使醫學生和醫學從業者通過反思、感悟、評判來認識人類生命的價值問題以及做為“人”應當如何存在等倫理問題,而不僅僅靠經驗的觀察或實證科學的思維方法。其次,批判性思維的目標是追求合理性,既包括求“真”,也包括求“善”和“美”。所以批判性思維既需要科學思維,也需要道德思維;既需要邏輯思維,也需要辯證思維;既需要有獨立判斷真偽的能力,也需要能評價其是否有意義和價值。只有這樣,在具體的批判性思維過程中,才能考慮各種因素、各種條件或各種情況,從而做出合乎理性的最好的選擇與判斷。
3.1 中國古代思想文化中包含著較濃厚的批判性思維傳統
中國古代先秦時期的知識分子,堅持獨立的主張,保持獨立的人格。如墨家在與儒家、道家、名家等其他學派進行論辯的過程中,對各家各派的主張進行理性審查和分析,從而形成了墨家的批判性思維。《禮記·中庸》也提到批判性思維在學習中的作用,“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的審問、慎思、明辨則包含了豐富的批判性思維思想。朱熹曾提出“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審問”和“慎思”,才有可能達到“明辯”境界。近代的戊戌變法、五四運動,在反對封建統治的同時反對經學獨斷論,提倡具有批判精神的自由思想,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中醫學悠久的發展歷史,產生了眾多的各家學說。每位醫家在繼承前人的理論研究成果和臨床經驗的同時,往往在某些領域、某些方面有所創新、有所發現,形成了個人的獨到見解、觀點、經驗,形成了中醫學術百家齊鳴的局面,對中醫學說水平的提高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如果說批判性思維包括認知技能與情感傾向這兩個部分,那么中國古代思想文化中所包含的批判性思維傳統大致屬于后者,即包括知識淵博、思想開明、勇于質疑、善于反思,具有創造性等。其認知、判斷時又常常伴隨著比較強烈而濃厚的主觀情感。在這種思維方式下,人們的認知判斷常和價值判斷結合在一起。
3.2 中國傳統思維方式中也包含著與批判性思維相背離的因素
現代中醫學子在研讀古代中醫“四大經典著作”,接受中醫文化和傳統思維方式熏陶之際,應該清楚地認識到中國傳統思維方式中也包含著與批判性思維相背離的因素,而這些不利因素會使學生習慣于被動地接受教育,以課堂、教師、教材為中心,阻礙了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萌發。中國傳統思維方式中存在著明顯的唯上性特點。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形成的宗法結構導致中國文化是倫理型文化,社會心理表現為對傳統的極端尊重。圣人的古訓從小就加以灌輸,使之帶有趨同性特征,即:反對思想的多樣性,盲目地尊重或推崇某一種觀點或理論,排斥其他的觀點或理論。中庸之道被認為是中國式的智慧特征,中庸尚調和主平衡,反對走極端,提倡擇兩用中。這些思想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或削弱學生敢于向權威或自我挑戰的精神。另外,從經驗方面注重思維及言論的效用是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又一重要特征。在這種思維方式支配下,人們判斷是非往往以過去的經驗以及感性認識為標準,而很少利用理性分析和邏輯思維。
現代高等中醫院校的創建,使中醫學教育從傳統的師承模式轉變為院校教育模式,初步實現了中醫人才培養的規模化、標準化和教育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這是中醫教育的一大進步,是中醫發展的必然選擇。基于與自己學科特點契合的人才培養要求,目前,中醫高等院校再次強調對“中醫四大經典著作”的研讀,其目的重在培育學生的中醫思維方式,有利于對中醫理論及其治病技能的正確把握。在這一背景下,如何處理好傳統與現代,培養學生的質疑、析疑、解疑的能力,形成多端、靈活、精細和新穎的思維特點,開發大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是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4.1 擅長于運用人文科學的思維方法研究生命和疾病是中醫學科的本質特征
中國的傳統思維方式具有的辨證性、整體性、直覺性、反思性以及實用性等多重特征,在中醫學的理論與實踐中得到很好的發揮。因為中醫學形成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大環境之中,從本質上說,中醫學就是建立于中國傳統哲學的基礎上,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方式文化。
從方法論的角度上說,關于人體的生命活動和疾病規律,可以通過實驗室,用微觀的、靜態的、分析的、定量的方法來研究和掌握;而有一部分只能通過活體的考察,用宏觀的、系統的、聯系的方法來認識,如中醫主要就是采用這種方法。中醫擅長于運用人文科學的方法對待生命和疾病,治病與治人相統一,醫德與醫術并重,體現了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巧妙結合。中醫藥能夠發展延續至今,正是把握住了人與外在環境密切相聯的規律,從生理、心理、社會、環境等多因素出發,整體、全面地把握人與自然的聯系,揭示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保護生命,維護健康,防治疾病,提高生存質量。有專家認為,中醫學這種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相結合的理論體系具有超前性、開放性,甚至代表著整個人類科學的發展方向。
然而,中醫依靠四診合參收集人體宏觀層面的信息,注重經驗、直覺感悟能力和綜合思辨能力在現代科學發展中會招來質疑。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由于缺乏嚴整的概念系統,多用格言、比喻、例證的方式表達思想,使用的概念也大多沒有明確定義,只能靠人們的直覺去領會和體悟。這種悟性思維方式的直觀性特點之長處在于,它強調人的靈感,強調一種超越,帶有批判性、創造性思維的特點,有時能引導人們做出一些原創性的重大發現,這是通常在邏輯思維情況下難以取得的。但是通過直觀所得的重大發現往往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確定性。凡是能夠產生一定科學價值結果的直覺思維實際上都與長期艱苦的邏輯思維有密切關系,并且,直覺思維的結果還必須經過嚴密的邏輯論證才能具有一定的科學意義。
4.2 傳統思維與現代科學思維的互補整合
就現代中醫教育中的批判性思維培育而言,不僅需要傳統的思維方式來傳承和保持中醫思維特征,而且還要現代科學的思維方式來充實、提高甚至變革傳統思維方式,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多學科多維度的全面發展。批判性思維能力是一種綜合素質的體現,也是健全人格的標志之一,高等教育可以通過專門的訓練或跨學科課程以及隱性教育等方式來實現。總之,不管采取何種方式,目的是要讓學生堅持獨立思考、設問、多維度考證、反思的學習方法與態度,不唯書、不迷信權威、不照搬經驗、不盲目從眾。高校教師也應該樹立先進的教育思想,對教學的實質性問題進行反思,尤其是對學生的批判性人格等精神的發展給予人文關懷,采取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改革考試制度和評價體系,營造一個充滿自由、民主和有思維活力的教育情景。近年來PBL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小組討論法等啟發式教學方法的研究與推廣,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起到積極的作用。
中醫學的傳統思維方式在中醫辨證論治的實踐中是不可或缺的,有其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與后天不足。而曾經創造近代科學輝煌的分析和還原方法在處理跨越兩個物質層次以上的事物時也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難,正像科學哲學家波普爾所指出的:只要自然單純由確定性科學所描述,我們就面臨著無法解決的難題。現代科學的研究使這一矛盾日漸突出。不穩定性和漲落在從宇宙學到分子生物學的所有存在層次上產生的演化模式,非平衡過程物理學及不穩定系統的物理學表達使現代科學與無時間的確定性的世界分離。這一結果,將西方科學拉近了中國哲學[5]。
20世紀40年代之后,新興的復雜性科學正在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模式,即由追求簡單性轉向更真實的復雜性。中醫的臨床與實驗研究面對太多的“復雜性”問題,需要處理同時存在和發生的許多甚至無限多變量之間的協調和不協調的關系,單憑傳統思維方法是不能勝任的,所以需要現代科學思維方式的互補與整合,即多學科多思維的綜合應用。現代復雜性科學的整體性思維方法正是如此,它一方面以整體、關系作為問題的出發點,特別強調宏觀層次的“突現”的特性;另一方面力求從微觀層次的組成成分及其相互作用來理解宏觀層次方面的特性。更重要的是把兩者相互關系的表述不只停留在抽象的、思辨的水平上,而是具體化到科學地解釋事物整體屬性和局部屬性的產生及其機制上[6]。這是一種整體和局部、定性和定量互補整合的辯證邏輯思維方法,中醫的科學研究需要這種批判性與創新性的思維方式。
[1]鄒從清.論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2003,21(1):67-69.
[2]丁可.明天的醫生:科學、批判性思維和能力[J].國外醫學:教育分冊,2001,22(2):1-7.
[3]Tristram H Engelhardt,J r.The Birth of the Medical Humanities and the Rebirth of the philosophy of Medicine:The Vision of Edmund D.Pellegrino[J].Journal of Medicine and Philosophy,1990(15):237-241.
[4]Edmund D Pellegrino.Humanism and the Physician [M].Knoxville:U-niversity Tennessee Press,1979:17.
[5]陳曉東,李婷.從思維方式的互補性看中醫學與現代科學[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1,2(1):20.
[6]蔡建鷹,林少剛.中醫實驗研究中的幾個方法論問題[J].中國醫藥導報,2010,7(22):7-8.
R2
C
1673-7210(2011)08(a)-121-03
陳惠珍(1965-),女,碩士學位,副教授、副院長,研究方向:哲學、思維科學。
2011-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