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利 廖 穎
對高校畢業生困難群體的就業服務與指導
□姚 利 廖 穎
以高校畢業生困難群體為研究對象,明確其特征和類型,并對其就業難的成因做具體分析,試圖構建符合高校不同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服務體系,以便為高校畢業生困難群體順利就業提供高效的就業服務與指導。
高校;就業困難群體;服務與指導
所謂高校畢業生困難群體主要是指那些由于自身、家庭和社會環境因素而導致就業困難的大學生,一般是指在心理、綜合素質、身體、性別、家庭經濟等方面處于相對弱勢的畢業生。畢業生就業工作本來就是關系到高校自身發展和穩定的全局性、基礎性工程,而畢業生困難群體的就業更是關系到“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在教育領域的具體落實[1]。
高校就業困難畢業生有如下特征:其一,具有被動的社會排斥性。例如身體殘疾、民族、女生等客觀因素導致無法順利就業,是基于社會系統對他們的排斥,他們所面對的困境并非他們自身不夠努力、自暴自棄的結果,而是社會結構和傳統文化習慣有意無意地將之排斥于正常的社會生活之外。其二,就業可持續性不足。他們之所以由“天之驕子”轉變為“天之焦子”,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就業的硬實力和軟實力不足。從硬實力來說,專業知識和求職知識儲備不足,應聘技巧缺乏、實踐動手能力較差;從軟實力來說,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不善于認知自己的優劣勢、不善于調整自己的心態、不善于自我管理,就業可持續性不足,導致他們無法獲得企業的青睞,成了“嫁不出去的姑娘”。
筆者認為,高校畢業生困難群體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經濟困難型。高校中存在著大約25%的貧困生,特困生大約3%~5%。雖然國家設立了勵志獎學金和國家助學金,但只是滿足了他們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找工作需要大筆費用,如服裝費、交通食宿費、通訊費、制作簡歷費等,總共算起來少則幾百元,多則上萬元。求職成本的增加無疑加重了學生的負擔,拮據的經濟使他們不得不考慮降低就業成本,這樣必然會減少他們的就業機會。
(二)身心“不健康”型。衡量健康狀況的標準是健全的肢體、正常的智力水平和良好的的心理品質。當代大學生絕大多數處于健康的狀態,當然有部分人除外,有些大學生是先天性或后天性肢體殘缺,有些大學生是心理脆弱,心理調試能力差,這兩部分群體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自卑、膽怯、內向、孤僻的品格特征,他們因為過于擔心自己品格、氣質與形象,而不敢主動地去接觸就業單位,造成不是招聘單位排斥他們,而是他們首先自我排斥。
(三)專業冷僻型。人才培養、供給和市場需求總是存在著不協調的方面,教育效果具有相對滯后性,它總是跟不上人才市場的變化。例如前些年有的專業就業比較好如法學、工商管理、漢語言文學、計算機技術、會計等專業,多數高校把擴招的比例向這些專業傾斜,考生也把進入這些專業作為奮斗目標,導致人才供給遠遠大于需求,很多畢業生被“剩”下來。另外,有的專業是傳統冷僻性專業,如農林、食品工程等專業,這些專業的學生本身承擔比較大的就業壓力,如果其所讀院校為二流學校的話,他們的就業壓力更為巨大,根本不知道就業之路在何方。
(四)地域歧視型。企業招聘的是能持續為他們帶來利潤的員工,除了學歷和職業技能證書外,他們更需要踏實肯干、成熟穩重、善于團結合作的人。因此,不少用人單位瞧不上城市生源的畢業生,嫌他們“太自我”“嬌氣和霸氣并存”,認為農村生源的畢業生踏實、任勞任怨。在全國各高校畢業生中,企業更加青睞來自于湖北、四川等省份的畢業生,其一是因為這些地區高中教育水平較高,二來這些地方的人淳樸、吃苦耐勞、適應能力強。因此,教育相對落后地區畢業生的就業率就不會太理想了。
(五)性別歧視型。除了師范類和影視文化類女畢業生沒有受到過多的社會排斥外,其他類型高校的女畢業生就業壓力較大。招聘單位認為女生和男生在工作能力、工作思維上有一定差距,工作幾年后又面臨著婚育和撫養孩子的問題,無形中增加了企業的成本,因此,不愿意招聘女性畢業生。
(六)學業成績歧視型。高校學分制的實行,客觀上為招聘單位提供了衡量畢業生質量的標尺。根據筆者多年的就業經驗,一般招聘單位要求學生的最低學分績點為2.0,換算為平均成績即是每門課程平均70分左右。然而,由于極少一部分學生達不到要求,這部分人的就業就成了學校的心病,向招聘單位推薦的話,怕砸學校的牌子,不推薦就業,這些人又可能影響學校的招生和安全穩定。
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的激增,就業困難的大學生也隨之攀升。幫助他們解決就業問題成為當前高校就業部門急需解決的重要工作。當然,做好這項工作的必要前提就是認清其產生的原因。
客觀來說,高校畢業生困難群體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就業能力不足。就業能力應該包括基本工作能力,它是實現就業的基礎;專業知識技能和創新潛能,它是實現就業的關鍵;求職技巧和技能,它是實現就業的前提[2]。高校畢業生困難群體可能缺乏就業能力的一項要素或幾項要素而不能實現就業。
2.不能正確認知自我。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優劣勢以及怎樣轉化它。
3.職業生涯規劃不明確。從高中生轉變為大學生不僅僅是身份的轉變,更是思維的轉變。他們不明白“大學能夠為我提供什么,我在大學里能做什么”。換言之,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四年大學生活怎么規劃,如何把自己的規劃和企業的需求結合起來、和企業文化融合起來,規劃好大學生活才能規劃好未來。另外,受中國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很多鄉土意識濃厚的大學生要回老家找工作,喪失了在鄉土之外就業的機會。
1.重視就業整體指標,忽視就業特殊群體。一般來說,教育行政部門每年會把教育任務即就業率分配給所管轄高校,高校就業職能部門又把就業指標層層分配給二級院系,只要總體上完成任務,就算就業率達標。這樣的結果就忽視了包括高校畢業生困難群體在內的未就業群體。
2.重視聯系就業單位,忽視組織專人進行就業指導。招聘單位與畢業生溝通交流的平臺就是高校的就業處,為了學生的就業,就業處可謂煞費苦心,每年10月份就開始到處聯系招聘單位入校,每年寒暑假還要到各企事業單位進行宣傳,結果是來的單位不少,和畢業生簽約的不多。原因在于沒有對畢業生進行行之有效的小班化的就業指導,很少高校能為大學生做過職業傾向測驗和就業創業教育,這使學生無法準確定位,適時調節就業期望值。
1.社會排斥的慣性作用。其一就是以學歷和證書為條件的社會排斥。很多企業招聘時都要求畢業證和學位證齊全、英語四六級證書、計算機二級證書、專業技能認定證書等,使很多證書不全者被擋在就業的大門之外。其二就是以生理條件為由的社會排斥。招聘單位招聘者所考慮的生理條件主要有肢體是否健全、外貌和性別等。近年來由于大學生就業市場已經轉變為用人單位具有主動話語權的買方市場,居于市場優勢的用人單位在生理條件方面要求苛刻,剝奪了一部分畢業生的就業機會。例如招聘海報上往往都會注明要求五官端正,肢體健全,只限男生。
2.就業市場的地區分割。由于城鄉二元體制的影響,如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對戶口的遷入有嚴格的限制,不利于人才的正常流動和資源配置。同時,企業從企業穩定的角度考慮,也愿意招聘本地區高校的畢業生或其他地區本省籍的畢業生,從而減少了其他畢業生的機會。
首先,幫助高校畢業生困難群體提高自身的就業能力。就業狀況直接關系到大學生的人力資本投資能否獲得收益,以及收益的多少,失業對于本來就沒有收入的大學生來說,影響是巨大的。高校可以通過講座、團體輔導、個體指導等方式講解心理學、社會學等知識,使就業困難學生提高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鼓勵他們刻苦鉆研專業基本知識、技能,重視實踐環節,積極投身于社團聯、學生會和班委的工作,增加溝通、協調和組織能力,最終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鼓勵就業困難學生多向老師、學長、同學學習就業禮儀、就業技巧、應聘經驗,多參加就業講座,多了解就業法規,從而拓展自己的就業空間;以選修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就業指導》為載體,教會他們分階段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提高自己的職業素養,勾勒出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從而正確認知自我、認知職場、認知就業環境。
其次,打造一支專兼結合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師隊伍。隨著高校就業規模的擴大,高校就業部門的壓力越來越大。目前學校只能完成職業規劃知識的普及,而不能做到一對一或多對一的輔導[3]。這就必須壯大就業指導隊伍。筆者認為,應該以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作為主干力量,適時選拔一些經驗豐富的輔導員去參加職業指導師和高級職業指導師的培訓學習,不斷壯大職業生生涯規劃指導師的專職隊伍。同時,可以邀請資深就業指導專家來校定期為輔導員、班主任、專業課教師培訓,讓職業指導隊伍熟練掌握就業政策、職業與職業發展、職業指導的多元化服務,學會運用職業測評軟件。總之,通過對學生的性格、氣質、能力、興趣、偏好、特長、優劣勢進行客觀評價,幫助就業困難群體正確認知自我,規劃職業。
第三,借鑒兄弟院校成功經驗,實施大學生就業導師制計劃。湖北武漢工程大學較早地實行了就業導師制(指一名教師采取“一對一”或“一對幾”的形式面對面針對大學生職業生涯及就業問題進行心理疏導及幫扶),取得不錯的成效。我們應該借鑒其成功經驗,構建起具有自己特色的就業導師制。具體做法是,在大一上學期,學生根據自愿原則選擇就業導師,二級院系根據學生“選人”情況和學院師資情況配備就業導師,一般來說,就業導師帶五六名學生為佳。就業導師可以分階段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在大一大二,可以把思想教育工作與畢業流向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明確就業方向;大三大四,指導學生夯實專業基礎知識,為就業“充電”,如果學生確定的專業與將來的職業取向有矛盾,可以通過雙學位來實現自己的理想;課余時間,就業導師可以組織“模擬面試”和“職場挑戰大賽”等活動增加學生的體驗。
第四,籌建高校畢業生困難群體數據庫。高校教育的公益性決定了它不能只負責招生,更要負責大學生的就業。為適應就業信息化的需要,高校應該建立包括高校畢業生困難群體的類型、原因、個人狀況、個人就業意向、困難等級、學校擬幫扶方式等內容的信息庫,并通過學校、招聘單位和個人了解單位的反饋意見,幫助高校畢業生困難群體調整就業期望值,從而實現學生低成本、低風險就業。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數據庫的建設,可以建立一套完善的評價體系,有利于這項工作的科學化,從而減少人力成本[4]。如,對于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就業難的同學,學校勤貸中心可以發放定額臨時補貼,對于畢業后還未就業的貧困生提供延續性的就業服務;對于因心理障礙而就業難的同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以通過心理療法幫助其減少心理壓力,使其正確面對職場壓力;對于因性別或地域歧視而就業難的同學,可以在本專業同學就業時,實行捆綁式“推銷”,對于因學業差或受過處分而就業困難的學生,鼓勵其自主創業,以減少學業差或處分對其的不利影響。
最后,積極進行創業教育。2008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展改革委等11部委聯合簽發了《關于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工作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指出:要重點指導和促進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適當放寬高校畢業生創業的市場準入條件。為支持和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國家又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涉及融資、開業、稅收、創業培訓、創業指導等諸多方面。所以,高校要大力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將創業教育列入教學培訓計劃,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適時進行創業失敗教育,以避免重走老路;充分發揮高校的大學生創業教育示范基地的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推進大學生創業教育健康開展。據麥可思公司對我西南石油大學2007屆畢業生創業情況進行的調查顯示,大學生創業困難的主要原因在于:缺少資金占31%、市場推廣困難占25%,缺乏企業管理經驗占20%,技術水平不夠高占8%項目論證不夠占4%。通過數據不難看出,大學生創業需要高校相關部門的支持,要增加創業指導、政策優惠和一定資金支持,構建創業服務體系。總之,促進創業帶動就業既是高校擴大就業策略的重要內容,對于緩解就業壓力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1]許再銀,劉亮.校園文化自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1):111.
[2]汪東亞.大學生中創業最集中在零售業[N].中國青年報,2008-12-4.
[3]柯羽.第二課堂與大學生就業能力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09(8):71-73.
[4]黃敬寶.2008年北京地區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J].中國青年研究,2009(8):65.
姚利(1978-),男,黑龍江望奎縣人,碩士,西南石油大學電氣信息學院黨委副書記,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廖穎(1978-),女,西南石油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英語教育及教學法,。
G715
A
1001-7518(2011)11-0084-03
責任編輯 何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