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仕林
分化·趨向·整合
——當代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教育整合模式的研究
□賈仕林
針對當代職校生社會壓力日益增大、心理壓力明顯增加的特點,提出了當代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教育相整合模式的研究觀點。從當代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教育的異同關系、發展趨向等方面進行分析,并就如何科學整合當代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教育進行了探討,從而不斷增強其實效性,促進當代職校生健康和諧發展。
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分化;趨向;整合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和人才競爭的日益激烈,當代職校生所承受的思想認識、社會壓力與心理壓力日益增大,我國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教育工作在目標、任務、途徑與方法等方面也必然要做出適應新形勢的變革。然而,一部分人對當代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教育兩者關系產生了一些錯誤的看法,在教育實踐過程中還存在著兩者的錯位與混淆,有人把它們等同起來與對立起來,甚至出現一些錯誤說法,這樣不利于當代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和諧發展。黨和政府明確指出“德育工作要加強思想素質和心理健康教育”,并強調指出“心理素質是基礎,思想素質是關鍵”。面對新形勢與新任務,根據我國職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教育的態勢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當代職業學校教育工作者如何科學指導當代職校生在思想觀念、知識能力、道德素質與心理素質等方面適應時代的要求?如何化解當代職校生的心理困擾、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與優化心理素質?這些問題已經成為擺在當下我國當代職業學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現實的緊迫課題。為了更有效地改進職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教育的科學運行和健康互動發展,我們有必要澄清它們之間的關系,對于以科學發展觀引領我國當代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教育的整合,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新形勢下探討當代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教育的關系,首先要明確他們各自的內涵是什么。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教育在目標任務上具有一致性,在內容原則上具有交叉性,在方法途徑上具有借鑒性,在功能作用上具有互補性。它們都指向當代職校生的健全發展,決定當代職校生教育質量的高低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敗。在教育實踐過程中,當代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教育兩者充分發揮著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作用。
從結構整體看,當代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教育具有很多相似之處,它們表現出越來越多的共性。第一,從兩者關系來看,心理健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前提,結合心理健康教育開展道德教育工作,有助于促進道德教育內化,提高道德教育的實效。道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道德教育過程是當代職校生品德的知、情、意、行的心理形成與發展過程。第二,從兩者對象來看,都是當代職校生,均要通過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的四個方面培養來培養當代職校生形成正確的政治觀和科學的世界觀,培養當代職校生形成關于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他人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和健康和諧的完美人格。第三,從兩者目標上看,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共性,兩者共同促進當代職校生的全面發展。心理健康教育更關注當代職校生的學習和生活等具體問題,道德教育較多關注當代職校生的理想、思想等宏觀問題,其教育最終目標是使當代職校生成為“社會人”。第四,從兩者方向上來看,當代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教育具有一致性,如根本目標、工作對象等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教育發展觀在方向上具有一致性。
當代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教育雖然都是做人的工作,它們之間處于不同的學科體系,都是教育整體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相對獨立性,不能混為一談,要區別對待。具體地講:第一,在理論基礎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則以心理學、行為科學為理論基礎,主要解決當代職校生思想領域和道德生活中當代職校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和道德水平問題;道德教育的理論基礎主要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促進現代主體德性發展為根本,廣泛借鑒政治學、倫理學、教育學等學科知識,并與當代職校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實踐緊密結合,逐漸形成理論性很強的一門綜合性的學科;第二,在目標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則是指心理咨詢師對當代職校生的學習、生活、就業創業等方面問題予以指導;道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根據一定要求,使當代職校生按照一定的道德規范來對其施加思想政治與道德影響,主要解決當代職校生的信念、思想傾向與價值取向等問題;第三,在內容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當代職校生學習生活、智力發展、戀愛婚姻、人際關系、職業選擇、心理障礙、行為障礙、變態心理、心理知識等等方面;而道德教育是通過對當代職校生知、情、意、行的研究,培養當代職校生各種良好的道德意識、心理品質以及提高道德評價能力。因此,當代職業學校教育工作者必須正確認識、科學對待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教育兩者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對于成功地完成各自的教育任務是十分必要的。
筆者認為,當代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教育整合之發展趨向具有“雙向性”和“必然性”兩特點。
當代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教育的“雙向性”主要表現在“以心育德”、“以德育心”、“心育德育一體化”三個方面。第一,“以心育德”即用移植心育方法來提高道德教育工作的成效。當代職校生道德教育在對當代職校生思想政治教育時,應注重當代職校生的實際情況與實際心理需求,并采用會談、溝通和心理測驗等方法來了解當代職校生個性的狀況、發展趨勢,進一步減少道德教育工作的壓力;第二,“以德育心”即用移植德育方法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際成效,如通過當代職校生社會實踐等活動主動地對當代職校生滲透價值觀和榮辱觀等教育,進一步增強當代職校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第三,“心育德育一體化”是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共同目標,主要從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榮辱觀等方面對他們人格的社會文化層面,通過健全人格的培養。
當代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教育的“必然性”主要表現在:第一,道德教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道德教育的目標和內容要轉向心理健康教育,進一步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從而彌補道德教育的不足之處;第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當代職校生道德教育的導引。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在大德育背景下的一種教育活動,都是為了服務大德育觀的基本要求。必須指出的是,正確認識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教育整合之發展趨向,科學對待兩者整合之“雙向性”和“必然性”,對于提高兩者整合之科學性和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面對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教育整合的發展趨向,教育工作者要自覺拓展教育視野,更新教育觀念,完善教育素養,從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當代職校生心理發展的問題,從道德教育的角度去研究當代職校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本規律,從教育學的思維方式去協調發展的教育策略,有效地促進當代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教育兩者間的有機整合,從整體上提高他們做人的基本素質。
有學者認為:“整合過程不是相互取代的過程,整合是各個組成部分在共享和互利的秩序中的協調”[1]。因此,在當代職校生成長成才教育實踐過程中,我們要正確處理、科學對待當代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之間的辨證關系,加強它們間的互動與對話,積極開展其教育研究與實踐,以促進兩者“相得益彰、相互借鑒、相互配合”的“一體化”工作格局,從而更好的實現當代職校生育人目標。
當代職校生教育工作者負有教育引導當代職校生健康成長的責任,因而教育工作者在思想觀念上要以科學的哲學觀為指導,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斷更新思想觀念與教育觀念,不斷了解當代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現狀及其特點,充分了解當代職校生心理素質與思想政治素質之間的密切關系,不斷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和諧整合與創新發展。當代職校生道德教育工作者要突破傳統的道德教育觀,將當代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道德教育之中,充分發揮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從而不斷完善道德教育的育人目標,最大限度地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使兩者整合力求“同時并舉,相互滲透,彼此推動”與“在合作協力中追求自我優化,在競爭沖突中力求溝通共贏”[2],最終達到提高當代職校生思想政治素質和心理素質、挖掘心理潛能的目的。
當代職校生教育管理工作應以構建完整的當代職校生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為目標,應以全局的觀點、大教育的思路來建立健全兩者工作機制上的整合,注重將兩者納入當代職校生道德教育議事日程中,加強當代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統一領導與科學管理,克服當代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教育方面的推諉與扯皮現象,從而不斷完善和健全工作機制。通過開展學科間的接觸和對話,學會傾聽“他者的聲音”,通過商量討論、提供建議等方式,促進彼此間的換位思考和相互理解,才能推動整合工作機制中不同取向間的“視野的融合”。在制定規劃時,當代職校生領導要將當代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納入當代職校生日常教育教學計劃之中,制定包括當代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總體規劃和具體目標,對當代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要做出重點部署和系統安排。
當代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教育具有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共同教育總目標,但兩者在目標上各有側重點,又相互補充。教育工作者應緊緊圍繞教育總目標,將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機的緊密結合起來,使其和諧統一、相得益彰、標本兼治,從而使教育總目標能夠更好的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在內容上具有交錯性和關聯性,當前許多當代職校生一些思想問題與心理動態經常交織在一起,如當代職校生的理想信念、學習品質、職業道德等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又是道德教育的內容,要有效解決這些實際問題,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借鑒和吸收多學科知識,在實際工作中“多管齊下”,將當代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教育緊密地結合起來,培養當代職校生各種良好的道德意識與心理品質。
從目前我國當代職校生工作隊伍現狀來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尤其是專業人員配備缺乏、知識結構參差不齊等,但道德教育工作隊伍在人員配備、知識結構等方面設置較為合理。在實際教育工作中,導致許多道德教育工作人員不能深層次了解當代職校生的一些思想問題與心理動態,不能靈活的、有效地處理亟待解決的一些實際問題。為此,要使這兩支隊伍有機整合,就必須建立和培養一支專職教師為骨干、專兼職結合、專業性互補、相對穩定的既懂道德教育規律、又掌握一定心理健康教育技巧的新型當代職校生工作隊伍。加強工作隊伍上的整合,可以采取兩個方面的措施:一是要將當代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教育兩支隊伍相整合,加強兩者的專職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的業務培訓,即加強對道德教育工作人員進行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同時要對心理健康教育人員進行道德教育培訓,使他們掌握政治學、心理學基礎和心理咨詢等基本知識,不斷提高他們的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二是要借助于當代職校生道德教育網絡平臺,構建覆蓋全校的“當代職校生—學院—班級”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體系,建立“班級心理委員”制度,加強當代職校生干部心理健康教育,發揮他們的橋梁與紐帶作用,對增強當代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整合具有實效性。
實現當代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有機整合,是一項系統的復雜工程,需要當代職校生領導與教育工作者與時俱進,解放思想,加強領導,也是需要盡快落到實處的一項緊迫任務。當代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教育的整合是一種“以心育德”、“以德育心”、“心育德育一體化”的相互滲透的教育過程,是我國道德教育改革的一種模式。因此,我們必須加強當代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有機整合,才能更好地提升大當代職校生的心靈世界,從而更加有效地培養大當代職校生健全的人格。
[1][美]拉茲洛.決定命運的選擇——21世紀的生存抉擇[M].李吟波,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136.
[2]成中英.21世紀中國哲學走向:詮釋、整合與創新[J].新華文摘,2002(03):38.
賈仕林(1971-),男,江蘇射陽人,江蘇技術師范學院招生就業處副處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當代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構研究”(課題批準號:11YJA880014)階段成果。
G711
A
1001-7518(2011)33-0070-03
責任編輯 王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