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我國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與日攀升,農業生產成本增加使農民增收壓力加大,為了將生產成本盡可能降到最低,農民開始以合作社為載體集中采購生產資料,以量的增長博取價格的下降。
事實上,很多合作社確實以集中采購的手段達到了降低購買價格的目的。集中采購這種方式首先讓農民找到了提升市場議價話語權的有效途徑,改變了以往從零售商手中以比較高的價格購買農資而無太多議價能力的現實困境。其次它使得農民有了維權話語權。集中采購降低了農民的采購風險,由于采購參與人員眾多,這使得農資賣家輕易不敢弄虛作假,即使出現質量等問題,農戶也可以共同承擔風險,合力維權,其維權力量也比個體農民強大很多。第三,集中采購使得農民有了要求農資商提供附加技術服務的話語權。從目前的現實情況來看,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農民農產品生產技術水平還不太高,農民通過集中購買農資的方式,開始嘗試要求農資企業或者經銷商提供售后技術指導,而農資企業或經銷商為了使自己的產品性能能夠得到充分發揮以維護客源穩定,也樂意提供技術指導,這就解決了農民以往依靠自身解決不了的一些技術難題。而這些是單個農民在購買農資中幾乎不可能實現的。
農民集中采購除了給自身帶來各種好處外,其實也給農資企業或者經銷商開拓了一條全新的銷售思路和銷售渠道。首先,農資企業或者經銷商只要和合作社等集中采購的組織者說明所購產品的特點、優勢等,談好價格,就可以敲定一次數額較大的交易;其次,農民集中采購農資,基本上都能做到現款交易不賒欠;三是,我們必須承認,大多合作社無論怎樣討價還價,達成交易的價格一般都不會低于批發價,最多只能算是半批發價,農資經銷商給予農民的價格雖然比零售價格要低,但銷量卻要比單筆零售數量大的多。基于以上幾點,很多農資企業和經銷商也樂于接受合作社的集中采購。
更為重要的是,集中采購農資在給農民和企業都帶來種種利益的同時,也在對農資流通體制悄然產生著影響。集中采購后的農民不可能再回頭零散地購買農資產品,農資零售商的客戶勢必會一點點地流失,生意必然會一步步地萎縮,農資市場格局變革、洗牌在所難免。農資市場減少流通環節是未來市場優化的一個重要表現,集中采購在其中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集中采購方式的出現表明農民購買農資的理念已日趨成熟,開始對農資的選擇和定價有了相對強硬的話語權。隨著國家土地流轉政策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農業合作社、專業協會的出現以及種植大戶的增多、農民科學種田水平的提高,集中采購必然會成為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