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明峰
近年來,中國對外投資發展迅速,但不容樂觀的是,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的對外投資明顯滯后。截至2008年年底,我國農業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只有14.7億美元,占同期我國全部對外直接投資存量1839.7億美元的0.8%左右。我國農業對外直接投資的規模,無論是從絕對值來看,還是從相對值來看,都明顯偏小。
斯蒂芬·赫伯特·海默(1934-1974),加拿大經濟學家。他于1960年在麻省理工學院完成的博士論文《國內企業的國際經營:對外直接投資研究》中率先提出 “壟斷優勢”的概念,用它來解釋國際直接投資行為。海默研究發現,知識密集型產業最容易產生壟斷優勢。
缺乏壟斷優勢。海默的壟斷優勢理論認為,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必要條件是相對當地企業具有某種優勢,而且是與該企業所有權相聯系的、不容易喪失的有形資產或無形資產的優勢。中國農產品出口企業普遍缺乏這種壟斷優勢。中國出口農產品的非價格優勢主要來自特定原料而不是來自特定知識產權、品牌、獨特的加工工藝等壟斷優勢。以茶葉為例,中國是世界茶葉出口大國卻不是茶葉跨國經營大國,而英國立頓、德國羅納菲特等公司卻憑借品牌優勢長期主導茶葉的國際經營,重要原因就是我國茶葉出口企業不具備壟斷優勢。
特定的生產要素組合缺乏國際流動性。2010年,我國主要出口的農產品有水產品及其制品,食用蔬菜、水果及其制品,油料,香料及肉類制品等,這些產品的競爭優勢主要來自特定產區的自然條件,如東北大米等產品,或者來自國內加工業的成本優勢,例如腌漬菜、蘋果汁等罐裝食品,或者以上因素的結合,如蔬菜、水產品、加工畜產品等。這些自然資源和要素稟賦基本上不具備國際流動的條件,企業的競爭優勢離開本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產業發展階段不具備優勢。我國出口農產品中主要是農產品加工食品(含初加工和制成品),但以一般性加工產品為主,技術含量低,普遍采用普及工藝、成熟工藝,甚至加工設備主要依靠進口,產品競爭優勢主要來自人工成本,企業本身處于產業發展的成熟和標準化階段。通常這個階段正是加工產業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階段,很難從我國向發達國家轉移,即使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轉移,但由于競爭者眾多,加之企業缺乏國際經營的經驗,跨國經營也是困難重重。
缺乏對產業鏈的整合。我國農產品進出口企業國際經營能力偏弱,缺乏對農產品產業鏈的整合能力。出口企業國外市場開拓能力偏弱,依賴合作伙伴的業務網絡,不具備沿著產業鏈整合國外銷售環節的能力或戰略,抑制了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需求。進口企業主要依賴國外企業供貨,貿易條件往往受制于人,特別是大豆、棉花、鉀肥等涉農產品,在貿易談判上尚不能取得主動,更何談對外投資。固守于國內生產環節,缺乏對國外產業鏈的整合能力是抑制我農業對外投資需要的重要因素。
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大力發展農業對外投資對我國的農業現代化及社會經濟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獲取戰略資源。我國對一些涉農大宗進口產品(大豆、棉花、農資等)的依賴程度不斷提高,而上述產品通常是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和少數幾個企業手里,出口國尋機漲價,往往對我下游產品和企業造成沖擊和震蕩,也給經營企業帶來巨大風險。為降低市場風險,減少業務的不確定性,涉農企業有必要開展對外投資,以合資合作甚至獨資的方式控制資源。例如,中國農資集團2010年在老撾投資興建鉀肥廠不僅可以穩定化肥供應,而且可以增加對其他鉀肥出口企業的談判籌碼。
解決貿易壁壘問題。貿易壁壘已成為制約中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進一步提高的重要障礙,盡管提高產品自身管理水平,增加對進口國市場規則的適應能力是提高出口產品競爭力的根本,但開展對外投資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我國某水產出口企業雖然獲得了美國FDA的認證,允許進入美國市場,但美國對來自中國的水產品檢驗檢疫手續繁雜,而對和美國簽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的進口水產品手續要簡化得多,為此該企業收購了中美洲某水產養殖及加工企業,通過該國擴大了對北美市場出口。
提高技術和管理水平。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尤其是處于國際化初期的企業,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在海外創新活躍地區建立生產基地進行生產和研發活動,不僅可以獲得先進的技術信息、有效利用當地技術資源,還可以為本國技術累積和創新建立更為廣泛的國際基礎,推動產業發展。
獲得有利生產要素組合。以印度的氮肥生產為例,這是一項資源和能源密集型產業,對天然氣和電力依賴程度很高,盡管印度經濟發展迅速,但基礎設施非常落后,特別是電力、交通遠不能滿足國內經濟發展需要。印度農資合作社是全球最大的化肥生產企業之一,為擴大產能和興建新廠面臨基礎設施方面的瓶頸,短期內難以解決,長此以往將被進口化肥奪走市場份額。為此,合作社在沙特阿拉伯、卡塔爾等國投資興建了幾個化肥廠,不僅回避了國內基礎設施的瓶頸,還利用當地廉價的油氣資源降低了成本,獲得了競爭優勢。
目前,中國涉農企業在對外投資方面已初步具備對外投資的主客觀條件。首先,中國農產品出口的總體競爭力在不斷提高,特別是國民經濟總體質量的提高為我國企業開展對外投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次,農產品出口企業通過外貿積累資本,增強實力,熟悉市場,積累了一定的技術和經驗,培養了一批國際經營人才;第三,以WTO為代表的多邊自由貿易體促進了國際直接投資的增長,有利于拓寬信息來源,提高信息傳遞質量,從而保證國際直接投資在更廣范圍、更大規模、更低風險上運行,關稅、非關稅、外匯、進出口管理等政策措施的放松,有助于降低投資的制度成本。在貿易自由化的寬松環境下企業能按經濟原則來選擇生產方式和地點,提高生產性收益和經濟效率。這一切都說明,我國農業對外投資正面臨良好機遇,亟需作出正確的戰略選擇。
一是以保證供應、保證品質、提高談判籌碼為出發點,投資對企業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的產業和品種,例如棉花種植或加工、農資、大宗農產品等。二是著眼于農業產業鏈整合,沿著涉農產品產業鏈加強與國外上下游產業鏈的合作,以合資、合作、收購等方式加強對產業鏈的整合。三是通過合資、合作、收購等方式進入國外具有良好前景的產業,利用當地市場先進的開發能力和市場條件增加自身的技術儲備和競爭力,例如水肥管理技術、農業生產設備、生物農藥、農產品加工技術、農業管理技術等。四是開展對外農業服務業。農業服務業具有良好的增值服務,也是當前涉農跨國公司大力拓展的業務,目標是種植的便利、節約化肥、種子、農藥,提供良好的生產模式,以固定客戶,獲取商業利益。以中國農資企業為例,盡管在總體服務水平距離跨國公司還有差距,但一些具備實力的企業針對中國小農生產模式、品種、自然條件總結的農藥、化肥解決方案,具有經濟實用又適用的特點,可以面向中國周邊國家開展技術服務。五是在重點國家建立辦事處或貿易公司等前哨機構,緊密跟蹤相關產業的市場動態、消費偏好、相關技術、政策導向,為本國企業擴大貿易、投資提供有價值的情報。在我國大部分涉農企業還缺乏在境外投資經驗的前提下,以辦事處和貿易公司等低風險、低成本的方式涉水跨國經營,具有穩健務實的優點。
(作者系東北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博士研究生,現供職于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國際合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