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波 陳麗霞 李午興
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高職設計人才培養的思考
□邱 波 陳麗霞 李午興
隨著江西深入建設鄱陽湖經濟生態區的全面展開,建設一支高素質、有競爭力的人才隊伍已經成為區域內發展的必然要求。根據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高職設計人才培養現狀,提出區域經濟建設過程中,高職設計人才培養應注意的有關問題。如何科學地改革傳統設計教育中弊端,構建適應鄱陽湖經濟生態區建設的設計人才的職業素質培養進行了思考探析。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高職設計人才;培養創新
2009年12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復了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這一江西建國歷史以來的首個國家戰略規劃,標志著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建設已納入國家層面的區域發展規劃之中,江西的發展從此迎來了歷史重大機遇。建設鄱陽湖經濟生態區必須要有人才提供智力保障,眾所周知人才是第一資源,是第一發展優勢,未來經濟社會的進步,人才是關鍵。誰擁有了人才,誰就擁有未來。[1]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對高職設計教育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不斷提升設計人才的綜合素質,挖掘設計人力資源,在推動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過程中,核心是發展,特色是生態。設計產業以其低成本投入、低碳環保、高附加值的鮮明產業特征,其發展對GDP的增長貢獻和輝煌的市場發展前景贏的了來自全球的肯定。與當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成為全省生態文明示范區、新型產業集聚區”的戰略定位是一脈相傳。另一方面,設計產業具有經濟、文化、娛樂、教育等多元化功能,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本身就是經濟、文化、娛樂、教育全方位立體化的建設,設計產業與設計教育不僅能促進設計原創不斷創新和江西文化教育事業蓬勃發展,還有將成為提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整體影響力重要推動力。設計及相關產業鏈必將成為區域內生態建設發展的支柱產業。
目前,區域內高職藝術設計教育已步人了一個空前發展的時代,據不完全統計,區域內開設各設計專業的高職院校已有49所。設計已經成為眾多高校的吸引生源的熱門專業之一。近幾年國家更是加大扶持高職院校的力度,高校進一步擴大了招生規模,廣大的莘莘學子滿懷信心邁進了設計學習的殿堂,設計專業的畢業生數量迅速增長,但一次性就業率卻在下降。許多企事業單位卻苦于招聘到優秀設計人才而苦惱,普遍反映不少畢業生理論知識掌握與專業技能水平不能適應實際崗位需求。[2]“招聘難”、“畢業生就業難”等已經成為當下社會的熱點問題,這對漸深的矛盾如同一個魔咒困擾著家長、學校、學生、用人單位。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有,一方面,企業對人才職業素質技能技能要求在不斷提高以及高職畢業生的供大于求就業局面競爭加劇。另一方面就是現有的教學體系,較多院校高職設計專業教學的崗位實踐性不強、學科特色性不突出、教學開放性不夠和培養職業性不明顯,過于偏重課堂理論和校內專業技能的培養而切斷了與企事業專業實踐的聯系,學生長期脫離實際崗位實踐之外,對于實際設計流程的程序和各個系統的聯系了解甚少。畢業生質量自然無法完全適應用人行業的需求。綜上所訴目前設計人才培養現狀,與鄱陽湖建生態經濟區的需求尚存在較大差距,與之相配套的高素質設計職業人才匱乏問題亦日顯突出,高職院校作為服務地方社會經濟建設的重要生力軍,對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發展需求,實施科學的人才發展戰略,創新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勢在必行。
(一)創新設計人才培養方式,服務地方經濟建設需求。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開發建設是一個宏偉重大的綜合性工程,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規劃中的“四大體系”,“十大產業基地”項目中都能找到設計人才施展才華的舞臺,作為高職院校,把握這一機會至關重要,應滾動式研究地方發展規劃,尤其是產業集群規劃,結合學校實際和發展現狀,探索多樣化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既要加大高端創新設計人才的培養;又要加強應用型設計人才的培養,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設計人才的實際需要。[3]適時優化專業結構,以求專業設置與社會經濟需求零距離;改革教學組織形式,以求教學內容與職業崗位需求零距離;強化學生職業能力,以求學生職業技能與就業崗位零距離。在具體改革中做到以強基本素質和專業技能教育為基礎,突出能力培養,以基本素質和專業技能培養為主線、以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改革為重點、以強化藝術設計、實施、管理為支柱、以加強教材建設、實踐性教學基地建設、工作室建設為保證,遵循人才培養規律和專業教育規律,突出“面向實際、面向基層、面向設計一線”,著眼于基礎工作。進一步鼓勵興辦區域建設急需的設計專業、新設計專業,建立新設計專業發展基金,圍繞新設計專業、加強與人才市場、設計行業協會、設計企業的聯系,緊緊圍繞市場辦專業,努力培養“適銷對路”的設計人才。[4]
教育的發展是地方經濟建設的需求,它所培養人才的數量、質量、結構上必須緊緊契合地方經濟建設的需要,教育發展的滯后必然對地方經濟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作為經濟發展系統的內在需求,以發展眼光抓好設計人才培養建設,培養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精良的設計人才隊伍,構筑適應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需要的設計人才高地,江西崛起將獲得堅實的人力資源支撐,實現新跨越才有取之不竭的源頭活水。[5]
(二)積極拓展高職設計專業教師專業發展多元途徑。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廣大教師是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生力軍。教師專業技術能力高低是教學質量的有力保證,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技能水平力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能力培養。[6]一直以來的傳統觀念認為教師基本任務就是把教材中規定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就可以,殊不知目前這種觀念遠遠落后于當今職業教育形式迅速發展的需要,職業教師必須從書本理論的闡述者向實踐技能的操作者轉變。應大力推動教師走出去,了解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內容和規劃,首先,編寫與適鄱陽湖生態區建設相適應的特色設計專業教材,在開發特色教材過程中,教師應廣泛征求區域內廣大設計企業界經營管理者,設計教育科研界專家及服務設計一線資深設計師的建議,使專業教材貼近實際企事業單位設計業務流程實際需要,體現其行業特征。其次,教師自身也要提高認識,進行新知識新技能培訓,掌握學科的新知識、新技能及發展方向,充分利用休息時間,深入基層,向設計單位第一線的設計師、技術人員虛心學習,耐心請教,不斷熟練操作技能技巧,豐富市場知識,積累設計經驗,最終將所學技能運用到教學中,提升自已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再次,更加注重利用校內校外兩個平臺培養設計專業教師良好科研創新能力,這方面設計專業教師是弱勢,大膽申報各級各類別科研課題,推進設計教研或技術革新實驗。通過在科研中,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最后還應建立激勵機制,促使教師全身心投入到教學改革中,自覺成為職教教改中的主角。使專業教學水平始終保持與經濟生態區建設同步發展,從而提升自身的專業全面發展。
(三)創建凸現區域特色的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機制。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國際的。近年來在國際設計舞臺上大放光彩的很多成功的設計案例也都證明了越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設計產品,越是能夠在世界頂尖設計領域獲得認同和掌聲。文化資源是設計創作的源頭,江西有著豐富的獨特的贛文化資源,鄱陽湖經濟生態區區域文化特色資源品種更是豐富,通過對在江西具有典型性的鄱陽湖生態經濟地區傳統文化特色資源移植到高職設計專業教育領域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通過在高職設計教育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不僅可以保護傳統文化瑰寶,還可以使學生從傳統特色文化中汲取營養,尋求設計的靈感,啟發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培養大學生對美的欣賞和判斷能力。其次,通過學習本地區、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特色資源,激發大學生對傳統藝術形態發生興趣,增強對本省傳統文化的熱愛,喚起強烈的愛家愛省自豪感。再次,把傳統特色文化資源滲透到設計教育專業的必修課程里,從根本上重新喚起傳統文化資源并注入新的藝術生命,通過特色設計產業與本土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無縫對接,構建一套產學研一條龍的完整體系。最終形成文化激發創意,創意激活人才,人才提升產業,產業推動文化的良性設計產業循環系統,必定推動我省現代設計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勢必能夠在全國打響江西特色設計文化名片,成為推動江西經濟發展又一重要引擎。
(四)導入創業教育理念,打造高職設計專業學生創業平臺。鄱陽湖生態經濟建設區規劃中十分重視創業項目投資,引導學生創業,以創業教育作為推行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平臺,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創新能力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2011年5月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希望同學們把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發展個人興趣專長和開發優勢潛能的過程中,在正確處理個人、集體、社會關系的基礎上保持個性、彰顯本色,實現思想成長、學業進步、身心健康有機結合,在德智體美相互促進、有機融合中實現全面發展,努力成為可堪大用、能負重任的棟梁之材。創業教育是培養職業院校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作為職業院校的設計專業學生個性發展更加尤為重要,這是由設計專業的特殊性決定的。創業可以使學生的個性天賦、潛能能夠完全激發出來。設計專業具有超學科、跨行業、跨領域等特點,具有低投入、低風險、高收益的鮮明專業特征,是創業性很強的專業。學校應根據他們具有的特長進行引導,為他們提供良好的環境,搭建良好的平臺。培養大學生創業能力,幫助更多的大學生實現創業夢想,以創業帶動就業。這同樣也是民生工程建設的重要措施。
《江西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十項改革任務中提出,要繼續大力支持職業教育發展,提高辦學水平。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辦學主體多元、辦學形式多樣的辦學格局,策應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需要。大力發展設計產業,能夠有效突破資源環境的瓶頸制約,有力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著力打造基于自身文化資源優勢的特色設計專業,以設計提升區域品位與形象,形成本土設計人才培養的有效機制及其良好的人才聚集環境,對于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是實現江西本土設計產業快速發展、提升江西文化大省形象、促進江西中部崛起的有效途徑。
[1]邱波等.提升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科研能力的思考[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06(1):155-156.
[2]李建華,等.情感教育:人文知識內化為人文素質的機制[J].高等教育研究,2009(2):86-87.
[3]黃娟.淺議大學生科學素質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0(4):90-92.
[4]廖敏霞,等.關于以就業導向的高職課程新體系開發[J].職教論壇,2011(14):51-53.
[5]潘魯生.藝術與技術并重—關于設計藝術職業技能教育的斷想[J].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08(5):24-25.
[6]馮燕芳.關于高職實踐教學研究及其創新路徑[J].職教論壇,2011(14):4-5.
邱波(1983-),男,江西新建人,江西農業大學職業師范學院(江西農業大學職業教育研究中心)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高職藝術設計教育;陳麗霞(1982-),女,江西南昌人,江西農業大學全國重點建設職教師資培訓基地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李午興(1982-)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師范學院藝術設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藝術設計教育。
課題項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教學改革研究課題2010年度立項項目“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六位一體’藝工聯動人才培養模式建構與實施策略研究”(編號:JXJG-10-4-34;主持人:邱波)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G715
A
1001-7518(2011)32-0081-03
責任編輯 謝榮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