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榮林 馮 旗
淺論高職生的生存教育
□付榮林 馮 旗
論述了高職生生存教育的三個方面:生活素質、自主學習能力、競爭意識。它們在現代社會對于學生成長的重要性及培養學生具有這三方面能力的一些途徑。
生存教育;生活素質;自主學習能力;競爭意識
人的發展是由生命發展、生存發展與生活發展共同組成的整體運動過程,在這過程中生存是連接生命和生活的通道,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人們傳統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念、生活觀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烈的沖擊,人的生存更需要很多技巧去調整生存方式,提高生存能力。高職生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面臨著學業、就業等生存發展的重大問題,而他們所處的生存環境原本就劣于本科以上的學生,因此在高職院校中開展生存教育,提高高職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存智慧,是非常有必要的。
生活素質,是指個體消費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從而維持自身存在和發展的活動中,逐步形成的穩定的內在品質,是對生活價值觀、生活態度、生活能力等方面的總稱。人的生活素質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隨著人的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知識的豐富,生活經驗的積累,教育的不斷影響而不斷提高的。一個人的生活素質愈高,他的生活能力就愈強,從而就愈能妥善地應付和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使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順利,在生活中得到身心需要的滿足,獲得愉快和幸福的感受。生活素質還是國民素質的重要內容。生活素質的提高,關系到國民生活水平的改善,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是社會良性循環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全面生活素質的培養,主要靠教育,靠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的相互配合和支持。學校教育,是現代國民教育的支柱,教師對學生的成長起著多方面的影響作用,關心和指導學生發展生活素質責無旁貸。因此在高職院校中開展生活素質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提高高職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培養他們獨立自主的精神,這是他們獨立走入社會,適應社會生活的重要一步。要求學生學會自己照顧自己,自己掃地、抹灰、洗衣、洗被、洗鞋等,主動搞好個人衛生和寢室衛生,以此來磨練自己克服困難的意志,養成不依賴他人的習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生活知識,從而保持正常的生存狀態。
(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培根說;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學生中抽煙、喝酒、熬夜上網、睡懶覺、缺乏鍛煉、做事懶惰等不良生活習慣普遍存在,影響了學生的身體健康和正常的休息及學習。學校老師要督促學生按學校的作息時間有規律的生活,使得學生有個健康的身體。學校還必須堅持不懈地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宣傳及豐富多彩的各種課外活動來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例如學校可以鼓勵學生組織各種協會(如籃球、武術、健美操、舞蹈、書法、攝影)等來發展發揮自己的特長,可以開設各種選修課如藝術鑒賞、國學、音樂欣賞等來培養學生的業余愛好,同時可舉辦各種競賽來正確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增添生活情趣。
(三)教育學生合理消費。現在的學生基本上都有自己可支配的金錢,但有不少學生存在亂花錢和花錢無計劃的現象。學校應通過舉辦各種講座,對學生進行消費常識的教育,教育學生克服消費上的虛榮心和攀比心,指導學生有計劃的合理的消費。并提供勤工儉學的機會,讓學生知道掙錢不易,懂得珍惜金錢。
(四)教育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現在的學生個性都較強,有不少學生是獨生子女,沒有與兄弟姐妹相處過,在家霸道慣了。到學校后難于與他人相處,與他人合作。學校可以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活動或競賽來使學生在活動和競賽當中體會與他人相處和合作之道,以此來培養團隊精神、合作精神、共處能力。學校也可通過舉辦各種講座來教育學生,讓學生知道在現代社會不管你個人的力量有多強大,你個人的成就有多輝煌,但如果你不能保持與他人之間的合作關系,沒有團隊精神,你這個個體將沒有任何意義。彼此和作才是生存的根本。要讓學生樹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思想。
(五)教育學生學會關心。美國教育家內爾·諾丁斯在《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一書中指出:關心和被關心是人類的基本需要。現在的學生獨生子女多,他們在家總是處于被父母或爺爺奶奶或姥爺姥姥的關心和保護之中,飲食起居基本都有長輩包辦,很少會想到去主動關心愛護別人。學校應教育學生怎么去關心愛護他人。讓學生知道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他人的關心。沒有他人的關心,我們就無法生存下去,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告訴學生在我們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我們都需要他人的理解、接受和認同。
(六)加強人生觀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生活態度。教育學生要用樂觀平和的心態去對待我們的生活,要有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不要怕困難,怕挫折,要在克服困難中長大,在經歷挫折中成熟,并以此來磨練自己的毅力和忍耐力。在當今這喧囂浮躁、急功近利、物欲橫流的社會中,要保持一顆平常心,不要迷失了自己。要把人生當成是修煉,在修煉中不斷完善自己。
什么是自主學習?我國學者龐維國從學習的維度界定自主學習是指:“如果學生本人對學習的各個方面都能自覺做出選擇和控制,其學習就是充分自主的。”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和社會的快速變化,知識老化的速度大大加快,人們的就業崗位也經常變動,因此,需要人們不斷地21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以適應社會,“終身學習是世紀的生存概念。”終身學習要求人們有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的高低影響著人們的生存狀態。高職院校的大多數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欠缺,他們有比較強烈的依賴意識,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因此培養高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尤為迫切。
(一)確立自主學習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要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作為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教育的過程和手段。學校的一切教育活動都要圍繞這個主題來進行。
1.首先就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不能用應試教育那一套東西。改變以教材或教學大綱為中心的教學體系。在這種體系下,教師僅僅是教材、大綱和學生之間的媒介,是一個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成了這種傳授的產品。學生像機器零部件一樣被送進教學工廠,按照教材和大綱所規定的統一模式被加工和塑造成“千人一面”的“兩腳書櫥”,學生的學習是被動式的、填鴨式的學習,不能自己掌控。這也遏制了學生的創新精神。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起一個引導作用,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怎么學習,而不是把傳授知識和培養技能作為唯一的任務。在這個網絡信息時代,教育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方面的。學校要開放學習資源和學習場所。學,校的實驗室、圖書館、機房等等都應該為學生開放學生可以通過這些學習資源和學習場所獲得許多的知識和幫助。課堂只是教師和學生進行研討、交流、辯論的一個互動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教師首先應把自己深刻理解和消化吸收了的東西提供給學生,但不應強制學生接受,而應是盡可能多的介紹一些不同的觀點,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去取舍,并允許學生拒絕教師本人的觀點。教師上課不必有精確而詳細的教案,而應采取啟發式的方法,以此促進學生反省思考,使學生對問題的本質有透徹的理解,也有利于學生在學習中自由地發展自己。教師主要是傳授給學生一種思考的方式,培養其獨立思考、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這有助于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導作用,使其逐步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變被動接受式學習為主動探究式學習。具有創新精神。
2.不能僅用考試成績去評價學生,要采取多元的評價手段,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主動積極且有創新精神,以此來作為評價學生的重要標準和內容。還應該重視教師的教育思想、教育態度、教育過程、教育者人格等方面的評價。盡可能給學生創設一種有利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環境氛圍。要使學生明確不是為分數,為文憑而學,而是為自己的長期生存和發展及完善而學,從而學會學習,確立自主學習的現代理念。
(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觀。大多數學生學習的目的僅是為了找一份好工作,謀一個好出路,這是一種物化了的學習目的,在其物質條件變好的情況下就很難得到維持下去,容易放棄學習。這種把學習當做任務,當做差事的做法,說明學生的學習的責任感不強,它削弱了學習的有效性。要使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觀念。使學生認識到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考試,也不是為了僅僅找到一個好工作,而是為了自己的長期發展,為了提高自己的素質。這不但符合學生發展的利益,也符合國家發展需要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三)加強教學管理,給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的氛圍。并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指導。高職院校是培養技能型人才,制定培養計劃時要把加強基礎與強調適用性有機結合,并強調學生的主體性;那種整齊劃一的教學管理模式和千人一面的培養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也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自主學習。積極推進彈性學習制度,比如學分制,優化課程結構,多開設選修課程,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特色和愛好來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進度。學校應組織豐富的課外活動,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及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在活動中還能使學生提高組織管理能力等等。加強實踐教學,從機制上形成學生必須進行自主學習的氛圍。承認每個學生個體上的差異,讓學生自己選擇是分組學習還是單獨學習,允許學生選擇不同的科目作為自己的重點,實現個別化、綜合化教學的方案。教師要因材施教,即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學習類型、知識水平和學習進度給予不同的教學方案,這樣可以使學生得到適合自身特點的最優化發展。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學會發現、學會提問、學會討論、學會驗證。同時,教師要幫助學生學會自我調整和自我評價,這樣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及時肯定自己的成績,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及時調整學習內容、方法和進度,使學習更符合個體的特征。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競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普遍、激烈,競爭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的各行各業。競爭讓每個人都感覺到了生存和工作的壓力。為了使學生畢業后能適應充滿激烈競爭的社會環境,更好地工作和生活。學校必須高度重視學生競爭意識的培養。
(一)要有公平競爭的意識。公平是競爭的基礎,離開了公平,競爭就沒有任何意義。要培養學生的公平競爭意識,強化法制觀念,規范競爭行為,這有利于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應讓學生明白,競爭不是不擇手段地戰勝他人,而是在競爭的過程中使自己的潛在能量得到進一步的發揮和挖掘,使自己的身心得到自由和全面的發展。
(二)培養學生健康的競爭心態。要讓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揚長避短,敢于積極地參與競爭,并正確認識競爭中暫時的失敗,正確認識競爭中的個別不公平現象,堅信是金子終會發光的。
(三)學校要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比如學生干部的競選、學生的評先評優等都必須公開、公平、公正。改革考試方法和對學生的評價形式,不以分數來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尺度。要建立和完善公正合理的評價獎懲體系。要使不守信和不按規則辦事的人在競爭中得不到便宜,公平競爭的人在競爭中不會吃虧。
[1]胡彩霞,付本燕.淺談高職院校生活素質教育[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3).
[2]駱風,仲原.教孩子學會生活[J].家庭教育,1998(11).
[3]王靜瓊,張衛,朱祖德.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其培養[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
付榮利(1963-),男,江西永修人,江西制造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機電工程;馮旗(1967-),男,江西制造職業技術學院實驗師,研究方向為機電工程:
G715
A
1001-7518(2011)32-0086-02
責任編輯 謝榮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