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妮紅 藍星華
高職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的理念與策略
□左妮紅 藍星華
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全體師生的核心價值取向和精神信仰,健康、高雅、積極、向上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對于造就優秀的管理團隊、師資隊伍以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具有著不可低估的重要影響和作用,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應該與高職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的要求向一致、相吻合,只有在科學理念的指導下進行的校園文化建設才能真正發揮校園文化的應有作用和功能。
高職;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理念;策略
與本科院校相比較,高職院校的發展歷史較短,而在發展的初期,學校的領導層會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學校發展的現實問題上,比如教學、招生等。然而,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重視和支持的力度不斷加大,高職院校特別是進入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行列的諸多院校已經逐步由規模發展轉入到了內涵發展階段,因此,加強和提升院校的文化軟實力,成為了共識,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與文化積淀成為了當前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重要課題之一。
中央黨校戴焰軍教授指出,“文化是一個社會重要的精神支柱,強調文化的力量,既能豐富人民的社會生活,也能創造不同于科技、經濟等的新的發展動力。”在學校,同樣如此。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全體師生的核心價值取向和精神信仰,它具有凝聚人心、約束行為的作用。學校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最終追求是育人,而健康、向上、豐富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滲透性、持久性和選擇性,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著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而這種影響往往是任何課程所無法比擬的。
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不應是對本科院校既有的文化傳統和模式的模仿和翻版,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應該與高職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的要求向一致、相吻合,應該有著鮮明的高職特色和個性。因此,在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確立建設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科學理念指導下的校園文化建設才能真正發揮校園文化的應有作用和功能。
基于此,本文將對高職院校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的理念和策略進行相關的思考和探索。
學校精神是高職校園文化的靈魂。任何一所高職都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和辦學理念,由此形成它的傳統、特色和文化底蘊,經過傳承、積淀、吸收和創新而鑄就了它的學校精神,這是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指針。
校園文化建設旨在營造出健康、高雅、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以促進學生素質提高和全面發展,體現育人為本的基本理念。因此,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一定要準確把握高職人才培養的目標和任務,把學校的精神理念和價值觀體現在學校的管理制度中,體現在學校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體現在師生職員工的行為方式中,由此構成一個良好的組織氣氛,以文化的力量推動學校的進一步發展。這樣才達到了校園文化建設的真正目的。
不同的學校可能有不同的校園文化建設理念,同一學校的不同發展時期也應確立不同的校園文化建設理念。確立校園文化建設理念要考慮到學校改革的進程及學校發展的實際情況,要更好地體現階段性。彰顯高職特色并服務于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是構建特色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
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理念與要求,因此,校園文化的建設一定要體現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基本理念,可以說走工學結合之路是構建特色校園文化的精髓,只有與企業文化相融合的校園文化更好的服務于適應行業、企業需求的高素質人才的培養。
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貫穿于學院發展的各個階段和各個方面。精神文化是學校長期形成的一種特定的精神境和文化氛圍,是校園文化的核心。環境文化是校園文化的載體,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的保障,行為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方式,因此,在校園文化的建設要與這四個層面相對應,以這四個方面作為切入點,制定戰略性規劃,切實加強領導,落實各保障措施,按照“系統規劃、整體推進、分布實施、定期更新”的原則,扎扎實實地做好每一項工作。
校園文化是師生共同創造的辦學理念、精神風貌、文化氛圍的集中體現。它需要依靠師生員工的整體參與、全員參與,全體師生員工在教學、管理中,努力做好本職工作,才能真正營造出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因此,高職院校的特色校園文化建設和一定要與師生的思想實際相結合才能卓有成效。
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是指導其他層面文化建設的指針和思想源泉,是對學校所倡導的核心價值觀的提煉、完善和定格,通過精神文化的建設來實現對學校精神的凝練、傳播、培育和弘揚。
精神文化的建設和應按照學院的辦學理念和發展愿景來進行。
首先,應進行學院精神的凝練以形成以辦學理念、辦學特色、學院精神、核心價值觀、校訓、校風、教風、學風、職業道德規范等為核心的全院師生的精神文化體系。
其次,要加強對學院精神文化體系的傳播和培育,做到校園景點中有、宣傳媒介中有、學習內容中、實踐活動中有,使學院辦學理念、育人目標、價值追求、教風、學風等被廣大師生所熟知并內化于心,自覺以此作為行為向導。
第三,校史、校友文化的建設,典型人物樹立和宣傳、重大節日、紀念日的儀式性活動的策劃與舉辦,是進一步弘揚學院精神文化的重要方式與途徑,可以有效地增強師生使命感、自豪感、歸屬感,形成了強烈的愛校意識和品牌意識。
制度是精神或者理念的延伸,對行為產生直接的規范和約束力。制度文化是學校的“法文化”,它通過相應的規章制度、道德準則、工作流程和行為規范等把學校的核心價值理念用制度固定下來,以制度和規范的形式對校內的各項工作、活動和師生的言行舉止進行規范和約束,使師生既有明確的價值觀導向,又有健全的制度約束規范。制度文化貫穿于學校改革發展的整個過程,體現在學校管理的方方面面。
高職院校的制度文化建設,要建立一套系統、完整、可操作性強的高職院校長效管理機制,各項管理制度要體現依法治校、民主管理、以人為本、服務師生的基本理念,以營造安全、規范、健康、有序的育人環境。學校的規章制度不僅具有規范、約束的功能,更具有激勵和凝聚功能,給予師生寬松的心理空間,體現出對師生充分的尊重、愛護、信任和培養。只有這樣的良好機制,才能真正發揮其對師生言行的約束和導向作用,培養出良好行為習慣。
人的思想觀念是通過行為得以呈現的,學校和師生在管理、教研、學習、人際關系、文娛體育等各種活動中,受到學校顯性的或潛在的價值觀念的影響,從而表現出種種不同的行為,它是學校精神文化的動態體現,我們稱之為行為文化。只有師生員工自己從心里認同一定的規章制度、道德準則、工作流程和行為規范的規定,他才會在精神面貌、做人做事的態度、工作中乃至社交場合表現出校園文化所倡導的行為,這是師生員工對學校精神、核心價值觀、規章制度、行為規范認同的結果和表現。無形的理念和制度不能轉化為有形行為,校園文化建設就是空談,行為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落地的關鍵環節。基于此,行為文化建設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首先,要從構建先進的精神文化理念、制定完善的規章制度和行為規范入手。
其次,要抓隊伍建設,特別是領導干部隊伍建設,領導干部的行為往往可以引領師生員工的行為,具有較強的表率和示范作用。
第三,要抓職業道德的養成、修煉和精湛的專業知識、技能的培養,這是行為文化建設的關鍵,也可以說這兩者是文化建設的落腳點和最終目的。
第四,要注重樹立優秀模范典型以榜樣的力量引導師生員工的行為。
第五,任何一種行為文化的建設和發展都離不開一定的有形載體,要注重用好各類載體,高職院校行為文化建設的載體可以歸納為宣傳載體、工作實踐載體、活動載體等三個方面,因此,我們可以從傳媒文化建設、網絡文化建設、管理文化建設、教學科研文化建設、工學結合文化建設、教師文化建設、學生文化建設和活動文化建設等方面著手推進行為文化的建設,讓師生職工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對學校精神、核心價值觀、規章制度、行為規范認同,并形成校園文化所倡導的外顯行為。
第六,要堅持嚴格的考核和監督,要讓師生員工明確該做什么、必須做到什么程度,通過長期的約束,讓制度落到實處,讓師生員工形成所倡導的行為方式。
環境文化是師生員工通過感官可以感受到的校園文化的實體形式,是構成校園文化層次中的最外層。高職院校的物質環境主要包括VI系統,校園外部的外部自然環境、校園建筑、人文景觀及室內陳設,學校教育教學實訓環境,師生員工的休息娛樂環境及文化設施等。物質環境是精神環境的物化及外化,具有“化人“的功效,身處其中的人會受到熏陶、感化、約束及導向。高職院校的物質環境文化建設應該把握以下思路:
首先,要精心設計、整體規劃高職院校的物質環境文化的建設,要確保學校的物質文化環境與學校說追求的核心理念、價值觀保持一致,以有利于校園文化在學校的落實。
其次,高職院校的物質環境文化的建設要體現工學結合職業文化的特點,要讓師生在校園物質環境尤其是在實踐教學環境中真實的感受和體驗企業文化、制度的要求。
第三,高職院校的物質環境文化的建設要彰顯對師生員工的人文關懷。校園物質環境要服務于師生的管理、教學、科研、學習及生活活動,要體現出以簡潔、方便、舒適、功能合理、安全、具有美感的特點。師生員工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學習和生活不僅能夠滿足必要的需求,還能得到美的熏陶。
第四,高職院校的物質環境文化的建設要具有人文底蘊及教育功能。校園物質文化是隱性育人的重要載體,校園物質環境建設注重闡釋學校的精神理念和價值觀,要彰顯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要加強對校園環境的有序管理并引導、激發師生人人參與建設環境、愛護環境、維護環境、欣賞環境的意識,要把物質環境的建設與師生職業素質的培育密切配合,讓校園環境成為影響師生思想感情、道德行為、職業素質發展的重要外部力量。
第五,高職院校的物質環境文化的建設注重學院VI系統的規范建設與維護管理,以塑造學校良好的對外形象和師生的品牌形象意識。
綜上,校園文化是增強高職院校師生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是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保證,也是使廣大師生得到智慧的啟迪、道德的升華、人格的完善、知識的吸納、技能的培養的一種途徑。健康、高雅、積極、向上并具有特色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對于造就優秀的管理團隊、師資隊伍以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具有著不可低估的重要影響和作用。因此,與時俱進地加強與完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必將是推動高職院校加強內涵建設、實現發展遠景與目標的必由之路。
[1]楊黎珍.論人文關懷視角下校園物質文化建設[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0(04).
[2]姚琳莉.高職院校企業化校園文化建設途徑探討[J].職業教育研究,2010(01).
[3]寧勇敏.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通[D].復旦大學,2008.
左妮紅(1971-),女,河北沙河人,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就業與創業教育;藍星華(1972-)男,廣西人,柳州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系2007年廣西新世紀教改工程“高職高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2007]109-103)階段性研究成果。
G710
A
1001-7518(2011)32-0023-02
責任編輯 夏煥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