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峰(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06)
新加坡“立交橋”式職業教育體系給我們的啟示
劉峰
(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06)
新加坡開放的“立交橋”式的職業教育體系充滿活力,為新加坡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資本,推動了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分析新加坡鋪設職業教育“立交橋”的做法與成功經驗,可以為我國職業教育“立交橋”的構建提供借鑒與啟示。
新加坡;“立交橋”式職業教育體系;啟示
近年來,我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發展職業教育的政策,有效地促進職業教育的規模擴張與質量提升。2008年,全國中職畢業生為589.15萬人,就業學生數為564.24萬人,平均就業率為95.77%(《光明日報》,2009年7月29日);高職院校數量已達到高校總數的60%左右,在校生數量達到高校學生總數的50%以上,畢業生就業率穩定在84%左右。但由于我國的職業教育體系不夠完善,職業教育無形中被降格為 “低層次教育”和“斷頭教育”,受“文憑本位”思想的影響,許多初中畢業生不愿進入職業學校,高中畢業生寧愿花高價復讀爭取讀本科的機會,也不愿上高職院校,高職新生報到率平均在80%左右,中途退學者也為數不少。長期從事職業教育研究的全國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李重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實質上是路徑的吸引力,也就是選擇上普通高中、考大學路徑達到個人發展目標,還是讀中職、高職走技能型人才發展道路。作為發展道路的選擇,職業教育是其中一條路徑。”(《光明日報》,2009年7月29日)與規模的迅速擴大和高就業率相比,職業教育對社會的吸引力仍不容樂觀,要提高職業教育的吸引力,職業教育“路線圖”亟待重新調整。
規范職教,內建外引,向多層次、高端延伸 1959年,新加坡獲得自治后,就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著手改變職業教育靠行業和民間自發開辦的局面,到20世紀70年代,初步建立一個由初級到高級的職業教育體系。這一時期,初、中級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之間的溝通主要是依靠在大學開設培養國家急需人才的職業技術課程;對于職業培訓類的項目,大學不是排斥而是大力支持,為部分學習成績優異且有求知欲的人提供了一條繼續深造的途徑,從而使綜合大學開始為培養高級技術人才發揮重要作用。現在,新加坡的理工學院(中學4年后的3年制職業教育,目前全國共有5所)畢業生有更多上大學的機會。新加坡政府在未來 10年將投資35億新元發展理工學院教育,其中16億新元用于新設立的 “新加坡應用科技學院”(Singapore Institute of Applied Technology,簡稱SIAT),將引進海外知名大學在理工學院校園內開辦學位課程,讓畢業生修讀。SIAT將確保5所理工學院與海外大學的合作與授課維持高質量,并將從2011年開始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新課程,包括應用科學與工程、數碼媒體、保健護理科學、設計與款待管理等領域,到2015年,應用科技學院估計將與6~8所海外大學合作,開辦8~10門大學本科課程,擁有2000名全日制與1500名非全日制課程學生。課程的學費將獲得教育部津貼,學生能在2年內完成全日制課程,或在4年內完成非全日制課程,學位文憑將由海外大學頒發(《聯合早報》,2009年11月9日)。新加坡多層次縱向銜接的職業教育體系為學生創造了一條繼續深造的道路。
雙軌并行,水準考試,多次分流 20世紀70年代末,新加坡面臨激烈的國際競爭,為了使教育更好地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進行了一次聲勢浩大的教育改革,建立了新的統一分流制度(如圖1所示),實現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雙軌制”。這一改革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的學習能力及興趣選擇適當的學府及科目。新加坡的小學為6年制,按會考成績,學生分別進入初中的快捷學術課程班(4年)、普通學術課程班(5年)或普通工藝課程班(4年);學術班與工藝班可以雙向互通,即學術走向與工藝走向可以橫向流轉。新加坡的中學實行“四(五)二制”,即初中4年或5年,高中或初級學院(大學預科)2年;初中4年或5年后參加劍橋普通教育證書(普通水準)會考,學生憑會考成績和個人興趣,分別進入高中、初級學院或工藝教育學院(中職)學習;工藝課程班的學生可以通過劍橋普通教育證書(初級水準)會考進入工藝教育學院;高中或初級學院畢業生可以通過劍橋普通教育證書(高級水準)會考進入本科大學或理工學院;工藝教育學院的學生可以參加高級國家工藝教育學院證書考試,進入理工學院,理工學院的學生學習成績排在前20%的可以免試進入本科大學。學生的學習路徑有分有合,成才渠道多種多樣。
課程適應,學分互認;證書融通,申請入學 一是學生可以在職教與普教間多次跨越、層層提升,以課程成績或證書考試成績為依據,不另設專門的招生考試。學制銜接方式基于所學課程,不需要從各學制起點對接,如理工學院學生進入本科,認定學分后可直接插入二年級就讀。二是學歷文憑與技術證書相融通。政府規定三級技工證書、一年或二年的職業訓練證書相當于初中畢業證書;國家二級技工證書相當于高中畢業水平,一級技工證書相當于大學畢業水平,各種證書之間可以相互銜接。職工取得了某種相當于高中畢業水平的證書,就可以按高中程度繼續深造,取得更高的文憑。這種制度打破了門戶之見,使職業教育獲得了與普通教育同等的地位,極大地促進了職業教育的發展。三是職業培訓進入職業教育大系統。學生在中學畢業后可以橫向進入職業培訓機構,接受技術員教育與培訓。技術工人獲得技術員文憑后,可以進入高一層次的職業學校或機構,繼續攻讀技師文憑,還可以申請進入本科大學。1979年,新加坡將負責職業教育的成人教育局與負責技術教育的工業訓練局合并,成立了職業與工業訓練局,隸屬于教育部,從管理體制上保證了大職教系統的順利運作。
我國職業教育“立交橋”構思已久,在政策導向層面上多次提出 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就提出,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方向是以中等職業教育為重點,同時積極發展高職教育,逐步建立一個從初級到高級、行業配套、結構合理,又能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的體系。從1996年頒布的《職業教育法》、1999年制定的 《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到2010年頒布的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公開征求意見第二稿)》等重大教育政策中都提出要構建職業教育“立交橋”。中央領導人和國家教育行政部門領導多次在講話中表示要構建我國職業教育“立交橋”,通過構建職業院校畢業生繼續深造的“立交橋”,加強職業教育與其他教育的銜接。可見,在我國構建職業教育“立交橋”早已形成共識。
我國構建職業教育“立交橋”,在實踐層面上進展及存在的問題 經過二十多年的實踐探索,從中職到高職、從高職到本科大學的通道似乎已經開通。中職學生可以通過對口升學考試進入高職,高職學生可以通過對口升學進入到指定的少數幾所本科院校深造。但實際上讀完中職要上高職是很困難的,因為中職對口的升學比例只有5%,高職(高專)對口升本也是一樣。更多的職校生則缺乏職業引導,片面追求學歷,盲目地在校期間同時套讀成人本科,導致資源上的浪費。而普通本科生進入職業校院和培訓機構進行相關領域職業訓練的現象更為鮮見,這與一些教育發達的國家有很大的不同。普通中學與職業學校在開展課外活動、拓展學習、素質提升方面的合作與資源共享基本沒有實現,勞動人事與社會保障系統的職業培訓與教育系統的職業院校各自為政。總體而言,職業教育體系縱向不暢,與普通教育體系間橫向不通,大職教系統尚未整合。筆者認為,其主要原因,一是構建職業教育“立交橋”的工作在操作層面的探索不夠;二是職業教育體系的頂層設計有待完善;三是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體系間的溝通機制沒有完全建立;四是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的信譽低,相關的誠信制度缺失,影響了“雙證”有效融通。
完善職教體系,縱向貫通、高端延伸是關鍵 由于我國本科院校定位于學術型教育,獨立設置了高職本科的院校很少,職業教育基本在高職專科、中專層次。因此,中職主要是與高職專科銜接,高職專科與高職本科的溝通非常有限,更談不上高職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的銜接了。要使職業教育充滿生機活力,必須解決職業教育辦學層次不高、各層次間銜接不暢的問題。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過渡到了大眾化教育階段,培養學術型人才的任務可以落到“211工程”的高校或研究生層次,一般的本科院校可以轉向辦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高職本科教育。也可以適當考慮將少部分辦學水平高、有特色的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提升至本科辦學層次。
開放職教體系,學分互認、“雙證”融通是媒介 在各種類型、各種層次的教育之間開放門戶,必須在社會誠信的平臺上解決好“門票”問題,這是難做又非常重要的工作。社會誠信有待于加強國民教育與法治。“門票”的形式可以多樣:一是在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教育之間實行學分互認。要在高校實行全面的學分制和彈性學制,建立與彈性學制配套的學分制學籍管理系統,實現校際課程資源共享,建立校內外學習資源共享機制,實行校際學分互認制度。二是在教育系統與勞動人事系統的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之間實行雙證融通,使學歷文憑與職業資格證書相對應。新加坡政府規定了三級技工證書,各種證書之間可以互相銜接。職業培訓證書與正規學歷證書之間建立了一定的等價關系,政府實行按學歷定工資,這樣技術等級與學歷就自然形成了待遇上的對應關系。這樣不僅實現了繼續教育的通道轉換,還對扭轉長期以來“重白領、輕藍領”、鄙薄職業教育的傳統觀念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三是在招生制度上,除了統一考試招生外,可以試行申請入學制。高職院校招生可將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學校單獨組織的考試成績、其他相關資歷綜合考慮,作為錄取依據;本科院校可為職業院校的學生預留一定的學額;修滿必要學分的高職院校學生、取得相應的技能培訓證書的技術人員和有特殊才能的應用型人才,可以通過申請進入高一級院校繼續學習。四是擴大應屆中職畢業生直升高職、高職畢業生直升大學本科的比例。可以嘗試在就業形勢好的時候,讀完中職就去就業;當就業形勢嚴峻時,重新回到高職院校學習深造。
整合職教資源,積極探索、勇于實踐是前提 新加坡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有價值的個案,其成功經驗值得借鑒,而具體做法要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不能照搬。教育改革并非一日之功,不能一蹴而就,可以鼓勵條件成熟的省市進行試驗,既要避免丟掉職業教育的辦學宗旨,片面追求學歷,又要進一步樹立改革和創新意識,破除清規戒律,積極探索,勇于實踐,通過改革創新,推動我國的職業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
[1]周建松.國家示范建設與高職教育吸引力的提升[N].光明日報,2009-11-25.
[2]王壽斌.職教“立交橋”亟須架好“最后一公里”[N].中國青年報,2009-09-23.
[3]夏靜.職業教育“路線圖”亟待重新調整[N].光明日報,2009-07-29.
[4]王學風.新加坡高職教育特色[J].職教論壇,2001,(8).
[5]楊雪慧.陳振忠出任應用科技學院院長[N].聯合早報,2009-11-09.
(本欄責任編輯:王恒)
教師必須具有健康的體魄,農人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味,改革社會的精神。
——陶行知
G719
A
1672-5727(2011)05-0177-02
劉峰(1962—),男,湖南臨澧人,管理學碩士,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處長,主要從事高職教育管理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