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 萍
中、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研究
□滕 萍
職業教育協調發展是職業教育長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職業教育的協調發展對于職業教育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是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文章認為從制度設計與法治視角去實現職業教育的協調發展是比較有效的手段。
職業教育;協調;制度設計;發展
政府作為投資主體的財政投入弱化,導致了中等職業教育的經費短缺。近年來政府對中等職業教育的生均預算經費投入雖然有所增加,但是與普通高中階段教育經費的增幅相比還是少[1]。所以,在財政性投入增長緩慢和企業辦學投入大幅度下降的雙重壓力下,中等職業教育辦學面臨較大的困難,這導致了中等職業學校的辦學條件落后和師資力量薄弱。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硬件配套設施還較落后,例如圖書藏量,“高等職業教育人均占有量”為22.51冊,而“中等職業教育人均占有量”只有6.51冊,兩者相差近4倍。經費不足是我國各級各類教育普遍存在的現象,這主要是由于我國是窮國辦大教育,教育經費長期過低,但是,對于中等職業教育還有一些特殊的原因。第一,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在教育界處于一種尷尬的地位。在三級教育(義務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義務教育是“普九”的基礎教育,是重中之重,投資比重一直在加大;高等職業教育由于有一部分學校是依靠國家的支持而發展的,投資比重一直比較高;而只有中等職業教育由于既不是高等教育也不是義務教育,所以國家的投資非常有限,教育經費投入總量不足。第二,由于在現實中,地方教育領導者的政績主要體現為高等教育以及高等職業教育入學率,各級決策者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重普通高中輕中等職業教育的思想。[2]這種思想最終體現在財政撥款決策上,那就是對于中等職業教育投資較少。第三,隨著科技的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成本與其科技含量同步增高,加重了中等職業教育的財政危機。而且中等職業教育不像高等教育那樣有校辦企業增加收入,也不像普通高中有“借讀費”、“補課費”等創收途徑,中等職業教育只能靠財政撥款,所以相形見拙。
對職業教育而言,人們明顯的需求主要體現在就業需求層面上,人們希望通過接受職業教育而獲得就業資格。但是,高等職業教育的大眾化卻使中職畢業生的就業更加困難。應該說,在高等職業教育擴招以前,高職教育基本上體現為精英教育,高職學生雖然不象大學生那樣被稱之為“天之驕子”,但是相比較中等職業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優勢。高等職業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是國家職業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對于國民而言,高等職業教育大眾化,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而對于中職教育來講,則相對縮小了其生存之間。按一般邏輯來看,高等職業教育院校的畢業生與中職學校畢業生各有各的就業崗位選擇范圍,不應該是就業競爭的對手,但實際情況恰恰是成為了競爭對手。[3]這是因為,第一,就業崗位的缺少。由于近年機關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及縮減編制,崗位職員基本飽和,使得大學畢業生甚至研究生的就業重心下移,而國有企業在改制的過程中也面臨冗員過多的壓力,能夠提供的崗位有限,這樣,在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出現大專、本科院校畢業生搶占中職學校畢業生崗位的現象勢所必然。第二,專業設置的趨同性。高等職業教育二級學院實用化的課程設置,使其畢業生的就業方向與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就業方向具有一定的趨同性,面對共同的就業領域甚至崗位,學歷相對要低的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顯然缺乏競爭優勢。同時,現在企業招收員工的門檻已經普遍抬高,視大專學歷為基本條件,對中職學校的學生不感興趣,甚至明白地拒之門外。這樣使得一些原本適合于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的崗位己經有相當部分被高校畢業生搶占。因此,在這樣的就業壓力下,一些中等職業學校的辦學重心發生了轉移,一味地迎合企業發展的需要,為企業加工“產品”,注重“勞動力市場”而忘記了的“教育市場”的發展,學生入校就簽訂就業合同,讀書不到一年就去企業實習,這表面看來是解決了就業,也為企業輸送了人才。但是,實際上是很多學生就業不到一年就被辭退,或者由于工作太辛苦而一拍走人了。失去了工作的學生由于在校學習的專業知識太少,形成結構性失業,很難再次就業。
外部評價機制主要是政府和相關機構對中等職業學校辦學質量的評估。由于中等職業教育服務質量模糊性和其度量成本過高造成了對中等職業教育的質量評估的困難和不足,評估機構難以對其客觀而公正地評估。而且在市場經濟的今天,現有的評價機制更多地偏向于對學校辦學規模、就業率、學校辦學資源等方面的評估,特別是對學校辦學的評價,以就業率為評價標準,重視學校辦學的規模因素,忽視對中等職業教育質量評價,誤導了職業學校的辦學方向。有些學校為了獲取生源,不是通過提高教育質量吸引生源,而是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虛假宣傳上,有的學校甚至將招生計劃分配到教師,招生與教師的獎金掛鉤,不惜耽誤教師的正常教學時間。更有甚者利用提高招生回扣的方法,獲得生源。學校千方百計的獲得生源后,便將精力放在工作單位的聯系上。只要招進來的學生能夠就業,社會評價才會提高,學校才能夠生存。學校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招生和就業方面,而對教學方面卻關注不夠。現在教育部門將就業率作為衡量職業教育成功與否的重要甚至唯一的標準,這種做法是不利于職業學校提高教育質量的。因為,影響職業學校學生就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將學生能否就業作為評價職業教育質量的唯一標準,是有失公允的。并且,以就業率作為衡量職業學校辦學質量的唯一標準,就會造成職業學校的經營管理者的投機行為。[4]職業學校就會為追求經濟利益,過分注重招生和就業問題,而不注重對學生的培養質量。過分追求學生的就業率使中等職業學校成為一個培訓機構和勞務輸出機構,喪失了職業教育所追求的“為人”和“全面發展的人”的目標。缺少質量的中等職業教育必將會日顯弊端,最終導致地位的下降,從而導致中、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出現不協調情況的出現。
應該說中高等職業教育是具有銜接性的,中高等職業教育之間的銜接程度不僅對中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以及資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影響,而且銜接程度也是中高等職業教育能否協調發展的重要體現。目前中高等職業教育之間的銜接程度不夠,主要表現在中高等職業教育之間沒有建立良好的上升制度,比如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如何進行高等職業教育的再深造;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資源的分配問題;以及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之間的銜接缺乏制度保障等等。目前從我國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狀況來看,兩者之間的協調發展還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如中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的融合問題、資金投入與分配問題、學校教學的連續性問題、乃至師資問題、管理體制問題、就業培訓問題、質量和效益問題等,這些都嚴重制約著中高等職業教育的協調發展,因此需要依據法律掃除中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和改革中的障礙,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應制訂切實可行的發展中高等等職業教育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把中等職業教育納入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為發展職業教育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以促進中高等職業教育的協調發展。
中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在客觀上要求中等職業教育在改革中實現可持續發展。從歷史發展過程來看,我國的中等職業教育經歷了從內涵到外延、從形式到內容的不斷演變過程。因此,應該基于全人類生存發展的背景,對中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問題加以探析,結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中等職業教育應以促進經濟可持續性協調發展為目的,按照自身的發展規律,實現長期的、合理的、協調的發展,形成中高等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共同進步的科學發展模式。
中高等職業教育的管理模式具有它的獨特性和針對性,這是由中高等職業教育的性質、內在規律以及促進就業的功能所決定的。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目前已建立了以中高等職業教育性質、規律為依據的中等職業教育管理模式,從教學管理到學生管理,再到后勤管理,形成一個比較完善、規范的管理體系。但是,從促進就業的功能角度出發,中高等職業教育管理的整個新型模式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和探索。
中高等職業教育必須實現結合和統一,才能促進各自的良性發展,尤其是對中等職業教育來說,必須加強與高等職業教育的結合,才能為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帶來一定的機會和空間。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的結合,要求我們必須不斷進行資源整合,充分發揮各自所具有的優勢,進行協調統一的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作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一個重要力量,必須緊緊把握未來職業教育發展的方向。為了實現中高等職業教育的結合與協調,本文認為應作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大力加強對農業人員的職業教育和培訓,中等職業教育的教育對象大多是來自農村的學生,加強對農業人員的教育和培訓是中等職業教育的優勢也是責任所在。農業人員通過接受職業培訓,可以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并具有一定的思想和素質,這對我國整體的精神與社會文明建設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都將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時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只有不斷加強對農業的中等職業教育培訓,他們才會具備接受高等職業教育培訓的素質和要求,才會在接受高等職業教育培訓當中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從而實現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的有效連接。在加強對農業人員進行中等職業教育培訓時,當地的教育監管部門要發揮特別的作用,教育監管部門應該對中等職業教育的教育準入政策的制定,給予中等職業院校一定的資金支持,鼓勵相關企業與中等職業院校進行合作。教育監管部門,應該為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的結合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和政策條件,比如在招生、中職學生升學以及學費、人才培養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協調和關注。
第二是高等職業教育可以與中等職業教育采取合辦職業教育方式。高等職業教育相比中等職業教育具有人才優勢,也具有技術優勢。高等職業教育可以在多個方面彌補中等職業教育所存在的問題和缺陷,通過聯合辦學,會為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帶來一個具體的發展目標,也會給中等職業教育帶來更多的教育資源,通過聯合辦學,不僅能夠實現雙方資源的整合,更能為雙發發揮各自的優勢創造條件,從而實現中、高等職業教育之間的良性互動。
第三是中、高等職業教育應該加強人才交流。中等職業院校可以通過引進高等職業院校人才的方式,來提升中等職業院校的整體水平和質量。同時引進人才,還有一個優點,那就是這些人才可以充分利用他們各自的專業以及關系優勢,為中職學生帶來學習和工作的機會,這對促進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是十分有利的。而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到中等職業院校中來,對其而言,可以拓展高等職業教育的影響力,充實其掌握職業教育的資源的能力。
1.要加快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和勞動準入制度。職業資格制度無論對中職教育還是對高職教育來說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制度。職業資格制度既可以體現職業教育的成果,又可以為職業教育學生發展提供支持。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量日益增加,職業資格制度將成為職業院校培養人才的一個重要參考項目。我國應根據《勞動法》的規定,加快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和就業準入制度,并逐步擴大“準入”的職業范圍。對于獲得職業資格證書的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畢業生優先錄用、上崗,并獲得不低于同等學歷層次的普通高校畢業生的待遇;對于有些具有特別才藝的高職校畢業生給予特別待遇。這既有利于穩定中等職業教育,又有利于刺激社會對高等職業技術人才的需要,也有利于全面提高企業勞動者的素質。
2.要建立高等職業教育技能等級考核制度。我國教育相關部門應該制定科學合理的技能登記考核制度,不但允許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參加技能等級考核,獲得社會頒發認可的證書,而且應該也讓高等職業學校學生參加更高層的技能等級考核,并頒發相應的技能等級證書。這樣,不僅利于中高等職業教育技能的銜接,也有助于社會對高職校畢業生的認可以及錄用。
要根據高、中等職業教育的職業性、技術性和專業性的特點,逐步增加更能反映高、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特點和高職人才技術特性的學位,比如中職學生可以進入到高職院校深造,而高職畢業生還可以設立學位,來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這既有利于調動人們(包括接受繼續教育的各類在職人員)接受高等職業教育的積極性,而且有利于企業更加合理地招聘和使用人才。
職業教育以普通教育為基礎,在普通教育中就很注重開設職業課程,增加職業教育內容,增強了學生的職業意識和社會適應能力。在職業教育中,比較重視基礎文化課程及專業理論教學,同時注重技能實踐教學,通過校企合作,讓企業參與到人才培養中來,通過對企業發展動態以及市場需求的了解,不斷調整專業培養目標及標準,形成培養各層次技能人才的初、中、高等職業教育的一體化職教網絡。
加強中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研究,對中等職業教育以及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理論意義,希望本文的研究,對中高等職業教育的協調性發展有所裨益。
[1]李祖祥.東部地區發展職業教育的基本經驗[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20):17-18.
[2]滕海燕.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同軌化機制分析[J].現代管理,2008(8):230-232.
[3]沈超.就業、收入、和諧: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和諧發展[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4]榮策.對中等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職業教育,2008(9):33-34.
責任編輯 劉揚軍
G710
A
1001-7518(2011)04-0075-03
滕萍(1962-),女,遼寧省大連市人,遼寧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