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琴
(河北省保定市兒童醫院內四科,河北保定 071051)
手足口病合并過敏性紫癜2例患兒的護理
李英琴
(河北省保定市兒童醫院內四科,河北保定 071051)
總結2例手足口病合并過敏性紫癜患兒的護理。針對患兒特殊情況,確定護理工作中需要解決飲食指導、對癥護理、病情觀察及護理等問題,制訂出相應的護理對策并實施,收到了良好效果。
手足口病;過敏性紫癜;護理
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 disease,HFMD)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并發癥有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及癱瘓、肺水腫、循環障礙等[1]。過敏性紫癜是以毛細血管變態反應性炎癥為病理基礎的結締組織病,主要見于學齡前兒童,病因不清,致敏原可為病原體(細菌、病毒或寄生蟲)、藥物、食物等[1]。目前尚無手足口病合并過敏性紫癜的報道。現將我科收治的病例報道如下:
例1,男,5歲,入院前3 d無明顯誘因出現發熱,體溫最高39℃,無寒戰及抽搐。于當地醫院輸液2 d,效果欠佳,入院前1天發現手足出現紅色小米粒大小皮疹,無癢感,于2010年3月29日入院。口腔黏膜可見小皰疹及潰瘍,4月1日查房發現臀部及雙腿紫癜,呈暗紅色對稱性分布,陣發性腹痛,補充診斷手足口病合并過敏性紫癜。左耳廓紅腫無熱痛,考慮為血管神經性水腫。給予抗炎抗病毒抗組胺藥抑制免疫及對癥治療。住院15 d治愈出院。
例2,男,4歲,入院前2 d有接觸史,發熱,體溫最高38℃,手足臀部可見數個散在分布的紅色小丘皰疹,無癢感,口腔黏膜可見皰疹。于2009年9月28日入院,雙下肢踝關節部位可見粉紅色斑丘疹,壓之不褪色,左膝關節周圍腫脹疼痛無活動受限,診斷手足口病合并過敏性紫癜。治療同上,住院9 d治愈出院。
給予免疫球蛋白飲食,進食富含維生素、清淡、質軟、溫涼的流質或半流質。禁食冰冷、辛辣、粗硬、酸、過咸等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腹痛時予無渣流質,腹痛嚴重時禁食。
①曾有報道兒童HFMD合并腦炎出現驚厥、昏迷而死亡者[2]。護理過程中要密切觀察有無精神差、嗜睡、抽搐、肢體抖動或無力癱瘓等,發現煩躁不安、易激惹、面色發灰、呼吸急促、與體溫不成比例的心動過速、頭痛、惡心、嘔吐等癥狀及時報告醫生配合搶救,監測生命體征,做好呼吸道管理。②急性期臥床休息,以不少于7 d為宜,過早下床活動易致紫癜復發。關節置于功能位,膝下放一軟枕,觀察踝關節腫痛消退情況。患兒大多持續高熱,觀察熱型及伴隨癥狀,超過38.5℃給予降溫處理,如冰敷、溫水擦浴和減少衣被,禁止酒精擦浴。必要時遵醫囑予退熱藥,出汗后及時更換衣物。③減少刺激,各項操作盡量集中進行,應用留置針建立靜脈通道,標注穿刺時間,每班交班觀察局部有無發紅腫脹現象嚴防液體外滲。根據用藥和病情隨時調整液體速度。詳細記錄出入量,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紊亂。④腹痛時護士守護在床旁,觀察有無惡心、嘔吐、腹瀉、腹絞痛、柏油便(黑色較黏稠)。詳細記錄大便次數及性狀、留取標本。禁止腹部熱敷,以防引起腸出血。按摩推拿中脘、足三里穴可有效地緩解腹痛,必要時遵醫囑使用藥物并觀察效果。⑤觀察尿量顏色,有無血壓增高及水腫,必要時留尿化驗。
2.3.1 口腔的護理 保持口腔清潔,每次進食后,用溫水漱口以沖淡毒素。用蒙脫石散加維生素B2涂口腔以止痛和促進潰瘍面愈合。涂藥前將干棉球放在舌系帶兩側,以隔斷唾液,然后將病變黏膜表面吸干凈再涂藥。涂藥后囑閉口10 min左右再取出棉球。動作要輕、快、準,以免患兒對護理-疼痛形成條件反射。
2.3.2 皮膚的護理 保持皮膚清潔,衣著寬大、柔軟,床鋪平整干燥,除去可能存在的致敏原。剪短指甲,防止抓傷、擦傷(皰疹液可引起病毒擴散),如有破潰及時處理。
根據患兒病情、年齡及性格特點,做好心理護理。①多陪伴患兒,床頭擺些小玩具等,用溫和的態度,愛護體貼患兒,取得孩子的信任,減輕焦慮,促進疾病的康復。②腹痛時觀察患兒的情緒反應,用聽音樂、講故事、做游戲等轉移其對疼痛的注意力。③每次護理、操作前都告知患兒,讓其心理上有準備。手法輕柔迅速,對患兒所表現的勇敢給予鼓勵和贊揚,以形成積極的心理支持。④做好家長的心理疏導工作。主動及時地與家長溝通,糾正父母對疾病的認知,調整不良心理。分析手足口病產生的心理原因,提出相應的健康教育方案,從而更好地預防手足口病,并盡可能地減少人們的恐慌心理[3]。
HFMD合并過敏性紫癜給護理工作增加了復雜性,兩者均有皮膚癥狀及并發癥,筆者針對患兒特殊情況,確定護理工作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制訂出相應的護理對策并實施,收到了良好效果。實踐證明選擇有效準確的護理措施,對患者實施優質的護理,可增加滿意度,增強護理工作的科學性,促進護理質量的提高[4]。針對不同的手足口病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對手足口病的治療和護理作出指導和建議,能夠更好地促進患兒康復[5]。在消毒隔離、口腔、飲食的護理、發熱和皮膚的護理、心理護理、健康教育和預防等各方面進行分析和探討,可促進手足口病患兒盡快康復[6]。
[1]胡亞美,江載芳.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807-808,688-689.
[2]徐立春.中國實用臨床醫藥學[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280.
[3]賈麗芳,李清華.手足口病流行時期人們恐慌心理分析及其健康教育方式探討[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32):129-130.
[4]于萍.患者對護士健康教育滿意度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1,35 (8):503.
[5]岳柯.手足口病的臨床護理[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22):98.
[6]梅永玲,趙平.96例小兒手足口病的臨床觀察與護理[J].中國當代醫藥, 2009,16(17):109-110.
R473.71
C
1673-7210(2011)02(b)-087-02
李英琴(1971.8-),女,本科學歷,副主任護師,護士長,主要從事小兒護理工作。
201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