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培輝(福建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關于高職院校制造類專業辦學理念與做法*
——以福建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沈培輝
(福建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在這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時代,我國的高等教育體制正經歷著一場緩慢而深刻的革命,高職教育肩負著培養各行各業高技能應用型技術人才的重任。福建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從技能競賽與專業教學的關系、“雙師”素質與“雙師”結構師資隊伍的建設、借鑒臺灣職業教育的辦學理念和開展校企合作的途徑等幾個方面對高職院校制造類專業的建設進行了探討。
高職院校;制造類專業;辦學理念
隨著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構想的實施,汽車產業、船舶產業、工程機械制造業等都將成為戰略產業。21世紀的世界經濟正面臨著重大而深刻的變革,但是制造業作為一個國家技術水平的重要體現,依然是世界各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加快經濟發展、提高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途徑。隨著經濟全球化以及我國加入WTO,市場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我國的制造業面臨與國際接軌、參與國際競爭的緊迫形勢。目前,擁有制造類專業的操作運用技術、銷售及售后服務技術、設備維護及設備管理技術和一體化施工管理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非常緊缺。為適應21世紀戰略性調整的需要,充分發揮服務社會的作用,高職院校應當肩負起培養制造類相關專業高素質人才的重任,培養具備懂設備、會保養、能維修、善操作四大基本條件,并能夠及時掌握工程領域發展的前沿信息和技術,如集成電路、微處理器、微型計算機及電子監控技術的高素質技能應用型技術人才。筆者擬以福建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為例,結合閩臺高職院校聯合培訓2009年制造類高職師資培訓班的學習體會,在學習領域課程開發、技能競賽與專業教學、“雙師”素質與“雙師”結構師資隊伍建設、借鑒臺灣職業教育辦學理念和校企合作等方面提出幾點思考。
作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成果,職業技能競賽不僅能展示職業院校的教育教學成果,同時也是職業教育培訓、交流、提高的平臺,在促進職業教育制度創新、促進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規范職業技能培養、擴大社會影響等方面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現代制造工程系主任杜紅文老師提出的“以賽促改,以賽促建”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宋放之教授提出的“利用競賽成果促進教學改革”的觀點都值得我們很好地借鑒。通過職業技能大賽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構建發展平臺,對促進職業教育教學的改革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價值和深遠意義。
積極參與或主持開辦專業技能競賽可以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活躍學生的專業學習氣氛 教育要培養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學生應當具有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具有基本的科學文化素質,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較熟練的職業技能,具有繼續學習的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具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素質,具有基本的審美能力。加強專業技能訓練是高職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而開展專業技能競賽則是提高學生專業技能水平的有效措施和手段。福建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重視學生的職業素質培養,結合專業特色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旨在提高學生職業素質的各類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全省高職學生技能大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省直機關青年技能大賽、大學生英語競賽等職業技能競賽中屢獲佳績。2008年12月14~15日,福建省第十一屆高職學生技能競賽在福建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隆重舉行,競賽的項目有:計算機技能展示、英語技能競賽、書法作品展示、工程測量技能競賽、建筑CAD技能競賽、會計電算化技能測試、數學建模競賽、PLC程序設計競賽、汽車故障診斷與排除技能競賽、化學檢驗技能競賽、信用證業務處理技能競賽等14個項目,此外,還展示了各高職院校的辦學成果和科技學術產品。競賽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也活躍了學生的專業學習氣氛。
技能競賽是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衡量一所職業院校教學質量高低,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是一項重要指標。一所學校能在技能競賽中取得好的成績,從眾多院校中脫穎而出,就容易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在社會上獲得較好的口碑。國家、地方的財政會給予支持,學生也會樂于報考該院校,學校就有了生源和財政方面的保證。為了保持這種良好發展勢頭,學校要繼續在比賽中獲獎,就必須提高教學質量。于是,教學理念更新、課程體系規劃、教師團隊建設、教師素質提升、實驗實訓基地建設等都會得到快速發展和提高,最終形成“以賽促建,以建促賽”的良性循環。
構建合理的政策激勵平臺可以促進專業技能競賽工作的開展 為增強競賽的吸引力,必須建立和完善激勵機制,以鼓勵和調動多方參與。省、市對獲得優異成績的學生要給予獎勵學分,指導教師可參加評優,對競賽中成績突出的單位,省、市教育行政部門應在實訓基地建設、職教經費投入等方面給予政策性傾斜。同時,高職院校也應當制定相關措施,激勵學生與教師積極參與競賽,如給予在競賽中獲獎的學生和帶隊指導教師以獎勵,獲獎的學生在同等條件下可優先選評優秀畢業生,指導教師可優先參加年度評優、優先晉升高一級職稱等。
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具備“雙師”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也是高職院校改革發展的基礎和保證。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不僅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較強的動手能力,還要在突出職業特色的同時,注重職業道德和關鍵能力的培養。為達到這樣的培養目標,建設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業務素質優良、結構合理、人員精干,能適應高職教育改革與發展需要的教師隊伍顯得尤為重要。
積極創造條件提高中青年教師的學歷層次和學術水平 要鼓勵青年教師攻讀學位,參加進修,如報考在職、定向、委培研究生,以同等學力在職申請論文博士、碩士學位,參加助教進修班學習或進修研究生學位課程等,以達到相應的學歷學位。如果高職教育的定位不是層次教育,而是一種類型教育,那么今后高職院校可能會設置本科和碩士學位,甚至增設博士人才培養專業,教師的總體學歷層次更應該進一步提升。
建立教師到企業頂崗工作或實踐鍛煉制度 要組織教師到企事業單位開展行業或專業社會調查,了解所教專業的生產、技術、工藝、設備及管理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以便在教學中補充反映生產實際的新科技、新工藝、新模式、新流程。高職院校畢業生應是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專業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專業技能固然重要,但是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團隊合作精神更為重要,教師到企業實踐,不僅可以了解到企業生產一線需要具備何種專業能力的學生,更重要的是可以領會到企業文化、職業規范和團隊合作內涵,從而應用于對學生的教學指導中。
以工學合作為導向,加強學校與合作企業的經常性溝通與聯系,為工學結合建立紐帶 要鼓勵教師面向生產企業直接參與技術開發、技術轉化和技術改造,開展科技服務,承擔科研項目。要鼓勵制造類相關專業的學生基礎性學習與研究拓展性學習相結合,如筆者在進行《工程力學》課程實踐教學時,把靜力學基礎性(如拉伸)試驗與動力學研究拓展性(如振動力學)試驗結合在一起,既滿足了高職教育必需、夠用的原則,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增強了工程實際應用性。產學研項目的開展不僅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還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實訓實踐機會,強化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如新產品的研發等。
臺灣與祖國大陸雖然社會制度不同,但同屬中華民族,二者在文化背景、社會心態等方面具有頗多相似性。臺灣職業教育所取得的成功經驗,對祖國大陸職業教育的建設與發展具有借鑒意義。在認真聽取了臺灣建國科技大學副校長柯王孫鵬教授的“建國科大專業建設的理念與實踐”、“建國科大師資隊伍建設的理念與實踐”和“建國科大教研室建設的理念與實踐”報告,建國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毛祚飛助理教授的 “臺灣技術院校機械工程類校企合作機制與成效”報告,建國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制造科技研究所周波助理教授以建國科大CNC模具加工教學為例的“贏的策略,從根做起”報告,以及建國科技大學自動化工程系機電光系統研究所詹福賜教授以建國科大機電技術在生產線中的應用為例的“機電整合課程規劃”報告之后,筆者覺得臺灣的職業教育在教育體系、辦學理念、校企合作等方面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對我省制造類高職專業的辦學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強調素質教育,強調學生的道德修養 臺灣建國科大的辦學目標是“造就術德兼修,產業所樂用之人才”,教育目標為“培養健全人格及服務社會的人生觀,培養職業道德及敬業的工作態度”,對學生的定位是“學一技之長,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臺灣的職業教育尤其注重素質教育,這一點值得我們借鑒,我院學生的就業率較高,特別是汽車維修、航海技術和路橋等相關專業,但是一些學生在一年后就留不住了,甚至個別學生在企業只工作幾個月就“跳槽”,原因是部分學生對剛開始從事的較苦、較累和較低級別的崗位工作不滿意,難以融入企業群體,給企業造成一定的損失,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因此,今后我們的教學應當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團隊合作精神,使畢業生為企業所樂用。
教育體系適合培養多層次人才 臺灣的職業教育體系包括高級職業學校、??茖W校、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和研究生院校。高級職業學校是培養基層技術人才的,修業年限一般為三年,招收初中畢業生或同等學力者,相當于祖國大陸的中等職業學校;專科學校重在培養應用科學與技術型實用專業人才,按不同入學資格分設二年制、三年制和五年制;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是培養應用科學及技術型高級實用技術人才的本科層次的高職教育,分二年制、四年制;研究生院校設有產業碩士專班,為企業解決技術疑難問題。我們也可以適當構建多層次職業教育體系,拓展高職人才的發展空間。為了真正滿足社會發展對不同層次職業人才的需求,應從根本上打破目前終結性職業教育的局面,逐步建立包括中專、大專、本科直至研究生在內的多層次的職業教育體系。這種體系是一個與普通教育相互銜接,內部相對完整,與終身教育有機統一的、開放的職業教育體系,既能順應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滿足公民個人現時接受教育的需要,又能滿足職業人才繼續深造的需要。
從求才廣告看社會需求,打造專業品牌 臺灣建國科技大學教研室在做“策略規劃”時,一項必須做的工作是“從求才廣告看系(所)畢業生的出路”。社會真正的需要,反映在媒體的求職廣告上,這一點在我們的專業建設和課程擬定等工作中應當予以重視。臺灣的職業教育院校注重科學研究與企業合作并重,為了獲得企業界的認可,會努力打造院校的專業品牌,如臺灣建國科技大學的快速成型加工技術具有很好的聲譽,企業經常主動聯系校企合作項目。我們在與企業聯系學生頂崗實習單位、開展產學研校企合作時,有時會處于一種被動的局面,如果能打造出屬于自己院校的品牌技術專業,并獲得社會企業界的認可和共識,如一談到汽車維修專業、路橋工程專業和航海技術專業,就能聯想到福建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那么我們就能贏得更多校企合作機會。
綜上所述,為充分發揮服務社會的作用,高職院校應當采用合適的教學培養模式,制造類專業應著重培養學生機械裝備運用與維護的基礎知識與應用能力,為今后在制造業生產和操作維護第一線從事設計制造、試驗研究、科技開發與管理的應用復合型高技術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彌補我省制造業人才的急需,促進我省交通事業的快步健康發展,充分發揮海西建設先行區的良好輻射作用。
[1]羅勝陽.從數控技能競賽看高職數控技術專業教學改革[J].職業教育研究,2010,(9):26-27.
[2]邢永梅,楊海源.抓好電子商務技能競賽,促進高職實踐教學改革[J].中國校外教育,2010,4(S1):80.
[3]林紹中.高等職業教育專業建設與發展研究[J].漳州職業大學學報,2004,6(1):88-90.
[4]黃鴻鴻.臺灣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特點[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12(11):55-56.
[5]黃志堅.臺灣職業教育的成功經驗及啟示[J].教育與職業,2005,16(22):59-61.
[6]王麗婭.臺灣職業教育綜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3,11 (30):32-33.
[7]楊彬.臺灣職業院校教育伙伴關系的內涵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26):55-57.
G710
A
1672-5727(2011)10-0022-02
沈培輝(1977—),男,福建詔安人,博士,福建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工程機械及其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