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江蘇城市職業學院大豐辦學點 江蘇 大豐224100)
關于職業院校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的管理*
王祥
(江蘇城市職業學院大豐辦學點 江蘇 大豐224100)
師資隊伍建設問題一直是困擾職業院校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做好職業院校教師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實施的指導與管理工作,可以促進職業院校教師的專業發展,穩定教師隊伍,提高課堂教學、學校管理的有效性,使職業院校成為師生發展共同體,促進職業院校工作效能的提高。
職業院校;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管理;指導
師資隊伍建設問題一直是困擾職業院校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已成為職業院校競爭力的核心要素,也是職業院校競爭的重要內涵之一。職業院校教師隊伍的穩定性和教師教學工作的有效性愈來愈成為學生和學生家長關注的問題,也是家長選擇職業院校所考慮的重要因素。在職業院校的發展過程中,生源質量逐漸下降,教師教學成就感缺乏,導致不少優秀的文化基礎課教師流失,而職業院校的專業課教師基本都是在學科體系的師范教育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對項目教學、模塊教學缺乏應有的理論理解與相應的鉆研精神。同時,專業的多樣性、復雜性等因素導致職業院校教學工作效能低下。鑒于此,加強對職業院校教師職業生涯規劃設計的指導與管理,提升職業院校教師工作的成就感,促進職業院校教師的專業發展,穩定教師隊伍,已成為職業院校管理者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由于人口的負增長等因素的影響,近幾年不少職業院校招生工作出現困難,生源質量下降,導致教師對院校與自身的發展前途缺乏信心,加之部分教師的心理適應性較差,造成職業院校教師缺乏工作的安全感和安定感。組織行為學的理論指出,組織管理者關心員工的職業發展,關注對員工的職業生涯管理可以達到兩個目的:第一,為組織發展培養或儲備所需的人才,一旦組織出現人才需求,比較容易從內部獲得;第二,滿足員工自身發展需要,員工自身發展的需要得到滿足后,員工就可能為組織盡心盡責,忠于組織。因此,職業院校的管理者應根據職業院校自身的特點,著眼于教師的職業生涯發展,把教師的職業生涯發展作為學校管理工作的第一要義,做好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的輔導、教師職業生涯規劃實施的指導與管理工作。在教師廣泛參與學校中長期發展規劃的基礎上,與教師共同制定學校發展與教師自身職業生涯發展的愿景,引導教師積極、健康地發展,努力使教師發展與學校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并融為一體,從而提高教師教學工作的有效性、學生學習的有效性,以及學校管理的有效性,提高學校工作的效能。
教師職業生涯規劃是指教師個人結合自身情況、發展機遇,對決定教師個人職業生涯的主要客觀因素進行分析,選擇、實現自身奮斗目標,進而形成的教育、發展和培訓計劃,并對每一步驟的時間、順序和方向做出合理安排。教師職業生涯規劃實施的過程也是教師職業生涯的發展過程,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的本質也是教師個人全面的提升與發展。
職業院校的管理者應該切實指導教師認真制定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并通過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的制定,使每個教師對自己目前所擁有的技能、興趣及價值觀進行合理的評估,同時指導教師要考慮學校發展與變化的要求,使教師自身的特長及發展方向符合學校發展的需求。這樣,教師在學校內部可以公開地提出自己的理想,對自己的未來進行有效的預期,從而發揮教師職業生涯規劃對教師的激勵作用,并使這種激勵發揮內在的、高層次的和持久的作用。教師在得到充分激勵后,流失率就會有所下降。而且,隨著教師個人的不斷成長,學校人力資源內部增值的需要也將會不斷得到滿足。
實踐證明,良好的教師職業生涯規劃,對于促進學校和教師共同發展,降低優質師資的流失率和教師的流動傾向有著顯著的功效。而對于那些看重學習機會、愿意獲得教學技能提升的教師和追求改善工作表現的教師而言,由學校提供相應的培訓機會以增加教師工作的滿意度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培訓,教師可以掌握和更新知識,提高工作質量、改進工作績效,與相應的工作崗位達到最大限度的匹配;教師教學技能的改善也將為教師自身職業生涯規劃的實施提供更好的基礎。因此,加強教師職業培訓的計劃安排與經費保障是教師職業生涯規劃有效實施的重要手段之一。職業院校的管理者,一定要充分考慮到教師的個人發展所必須的培訓,將教師培訓與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結合起來,促使學校與教師共同發展。
具體而言,可以將學校促進教師職業生涯規劃實施的培訓分為崗前培訓、在崗培訓和發展性培訓三大類。崗前培訓主要是對新招聘的教師進行學校基本情況、規章制度以及中長期發展規劃的介紹,以增進新教師對學校的了解,并針對新教師的具體崗位要求,對其進行尚未具備的知識、教學技能的培訓,促使新教師盡快適應教學崗位的要求,進入職業生涯的起步階段。在崗培訓是對在崗教師進行校本培訓,可以邀請企業、行業的專家作專題講座,以使他們學習相關的新知識、觀念、教學技能,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發展性培訓則針對工作績效較高的教師或學校的中層管理人員,是促進他們長遠發展的培訓,以促成他們職業生涯發展的再提高。
有研究表明,職業院校優質師資流失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對崗位與薪酬不滿意,而主要是他們看不到未來可能出現的令人滿意的自我角色。這就要求學校管理者要著力營造先進的學校管理文化氛圍,給教師以較多的人文關懷。一方面,要更新學校的管理模式,倡導“雙贏”的價值觀念。隨著教育市場的發展,特別是現階段部分地區人口負增長的出現,各職業院校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學校管理者一定要摒棄不適應時代要求、不適應學校發展、落后陳舊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自覺接受先進的學校管理理念和現代學校管理方法,了解、尊重并滿足教師合理的物質和精神需求,保障教師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師對學校產生較高的忠誠度和較大的向心力;也只有這樣,教師才會從根本上意識到自身工作績效與學校前途是直接相關的,才能使教師在心理上和行動上與學校同甘共苦、榮辱與共,不遺余力地為學校的發展做出貢獻,整個學校才能有較高的凝聚力,以抵御學校經營與管理上的各種風險,達到學校、教師和社會三者利益的高度一致性,達到“雙贏”效果。另一方面,應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職業院校管理者在管理學校的過程中既要把“人”的管理當作手段,又要把“人”的管理當作目的,努力追求目的與手段的統一。學校發展應以教師發展為本,教師發展應以學生發展為本,學生發展了,學校的工作效能也就提高了。要充分認識和了解教師的勞動和心理需求的特點,把握教師獨有的創造品格,挖掘教師勤奮工作的潛能,切實把教師看成學校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力量。學校管理者要善于建立優良的人際關系,使人與人之間做到情感交融、心情舒暢,要經常性地與教師溝通交流,給予尊重和鼓勵。要與教師敞開心扉,關心教師的冷暖,加強與教師的相互理解;充分信任教師、依靠教師、發展教師,放手讓教師發揮創新精神,為教師創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環境,讓教師在充滿人性化的管理文化和充滿人文關懷的管理氛圍中心情愉快地工作、學習與生活,培養教師的自我管理意識與自我管理能力,促使教師自覺實施自身職業生涯規劃。
教師職業生涯規劃設計與實施的過程不是一成不變的線性過程,而是在教師教育教學工作實踐過程中,在學校發展的各個階段不斷完善與修正的過程。職業院校管理者要運用先進的管理理念,創設良好的人文環境,從精神上激勵和感染教師,與教師共同商定學校發展與個人專業發展的愿景,使教師把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同學校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強化教師的主人翁意識、責任感、自豪感和使命感,使教師產生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努力使教師、學校管理者成為一個思想共同體。要在待遇上、事業上、制度上、感情上留住優質師資,并促使他們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在自身的職業生涯發展中共同反思各自的教育教學實踐,共同學習,共同提高,以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有效性,提高教師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校管理的有效性,使學校成為師生發展共同體,促進學校教學效能的進一步提高。
[1]董曦丹.對中職校教師職業生涯發展困境與出路的思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28):10.
[2]李黎波,紀國和.李國佳.淺析教師職業生涯規劃與教師專業發展[J].教育探索,2010,(8):103.
[3]安蓉,王梅.教師職業發展的特點與職業生涯規劃的原則[J].職業教育研究,2007,(4):68.
[4]嚴鄺明.打造中職教師職業成長的平臺[J].職教論壇,2006,(2):53.
[5]何家銀.論高等職業院校教師職業生涯規劃[J].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學報,2009,(3):55.
[6]彭友華.高職院校青年教師職業生涯規劃與管理探討[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2009,(1):144.
[7]龐海芍,何玫,劉衛民.大學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09,(6):55.
[8]楊文土,張雁.管理學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
[9]林艷新,丁華.大學生職業生涯設計與管理[J].遼寧教育研究,2005,(5):21.
(本欄責任編輯:謝良才)
G715
A
1672-5727(2011)10-0054-02
王祥(1967—),男,江蘇大豐人,碩士,江蘇城市職業學院大豐辦學點高級講師,江蘇省第二屆職業教育課程改革中職課程開發中心教科研組成員,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本文系江蘇城市職業學院立項課題《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研究》(批準文件號:09GZL031,主持人:王祥)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