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德新(西南大學教育學院 重慶 400715)
近代中國職業指導的先聲:周詒春與清華學校早期的職業指導
謝德新
(西南大學教育學院 重慶 400715)
在主持清華學校校務期間,周詒春開始關注學生赴美留學的選科與擇校問題。他運用觀察、調查、訪談及“職業演講”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職業指導。周詒春在清華學校開展的職業指導,成為近代中國職業指導的先聲,在近代中國職業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周詒春;清華學校;職業指導
周詒春(1883-1958),字寄梅,祖籍安徽休寧,生于湖北漢口。從1913年10月到1918年1月,周詒春擔任清華學校校長。在這4年零5個月的時間里,他圍繞著保持辦學獨立性、提高辦學程度、擴充學校規模、完善教學設備,貫徹“三育并進”的辦學方針,倡導愛國精神,注重學生艱苦樸素、勤勞實干精神的養成,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等方面建設清華學校,奠定了清華日后發展的基礎。關于他對清華學校的貢獻,時論譽為“歷任校長無出其右”。1916年,周詒春在清華學校開展的職業指導成為近代中國職業指導的先聲,在近代中國職業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據筆者了解,目前學術界對周詒春與清華關系方面的研究寥寥無幾,介紹周詒春在清華學校早期開展職業指導方面的文章更是匱乏。有鑒于此,筆者不揣淺薄,擬嘗試對周詒春在清華學校早期開展的職業指導進行一些探索。
1908年,近代職業指導發端于美國,其創始人是 “近代職業指導之父”弗蘭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近代中國職業指導的興起與西方國家有著密切的聯系。隨著留學生的相繼回國,西方的職業指導理論逐漸被介紹到中國,周詒春便是其中的最早代表之一。1910年,周詒春在美國獲碩士學位后回國,1912年任清華學校副校長兼教務長,后經清華學校第一任校長唐國安推薦,于1913年10 月27日接任清華學校校長。
清華學校作為“庚款興學”的“賠款學校”,從游美肄業館到清華學校,曾一度成為美國招收中國留學生的代理機構。它的主要目標在于培養國家科學、實業和社會領導人才,這是中美雙方的共識。在學生出國所習的學科上,清華學校在成立之初便有了明確而嚴格的要求。在《派遣美國留學生的章程草案》中,曾規定 “派出的留學生中有百分之八十將專修工業技術,農學,機械工程,采礦,物理及化學,鐵路工程,建筑,銀行,鐵路管理,以及類似學科。另外百分之二十將專修法律及政治學”。清華學校成立之初,大體上是根據相關科目規定的比例選派留學生的。由此可見,清華學校在留學生的選派上尚無暇顧及學生的興趣,相關的指導更談不上。
歷經歐風美雨浸潤的周詒春深切體會到自己早年求學時和很多學生都有的同樣的困惑,他們不能充分認識自己的能力、興趣和志愿,加上對社會的職業缺乏認識,導致在選科與擇校方面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難以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專業。在美國留學時,他了解到美國職業指導的相關情況,深感職業指導在擇業與就業方面能夠為人們提供合理的幫助,有利于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因此,周詒春在執掌清華學校后,便開始重視即將畢業赴美留學的學生在選科與擇校上的問題,并進行了相關的指導。
對傳統教育和新式教育,周詒春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傳統教育是沒有活力、違背民主、脫離生產的教育,既不利于公民獨立性的培養,又缺乏生產技能的傳授。他說:“職業教育、民主教育與國民教育應取代傳統古典的、反民主的、非生產的和缺乏活力的紳士教育,新的國民教育目標應在培養聰明的、具有謀生技能的與獨立自主的公民?!?/p>
清華學校成立之初,選派留學生出國所習科目的概況大體是:學理工的占41.2%(其中學工程的占31.3%,學理科的占9.9%),學商科的占11%,學農醫的占10.5%,學文史哲的占7.2%,學政法的占24.5%(包括政治、經濟、法律、教育、新聞等,其中以學經濟的比例最大,占9.6%),學軍事的占2.2%。可見,清華學校留美生所習科目以理、工、農、醫、商居多,這與清政府和美國公使共同商定的遣派游美學生的意圖大體相符。至于??粕团诳歼x時即已規定了科目范圍,只限于采礦、電機、土木、化工及農林等科。清華學校在留學生的選派上,盡管實際操作中并沒有完全按照這個規定執行,但是從清華學校留美學生所習的科目來看,大致不離這個方向。雖然當時清華學校學生選派、專業選擇及科目學習基本上按計劃進行,但并沒有考慮學生自身的興趣和志向,這就限制了學生選科的自由與意愿。在這些選派的留學生當中,不少人當初都是“迫不得已”,所選的科目與院校實屬“情非所愿”,到美國學習后,他們當中不少人都改換了學校和專業。
面對這一狀況,周詒春擔任清華學校校長后,在選派留學生方面開始進行一些選科與擇校的指導。他平時注意觀察學生的個性,了解學生的興趣、能力及以后想從事的職業,并鼓勵和引導學生發展自身的特長。在清華學校畢業生赴美留學的選派上,為了更好地了解他們出洋留學的志趣,周詒春對這些學生發放了調查問卷,讓學生“說明個人志趣,選修專業學科的性質及理由。到美后擬入何校?為何作此選擇?”等等。在此基礎上,他有針對性地與學生進行交談,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同時也指導學生選擇更適合他們學習的專業學科和院校。
僅以吳宓為例,早年他就讀于清華學校,1916年畢業時,他曾自選化學工程為留學美國的專業。周貽春校長根據平時對吳宓的觀察,深知他的天賦才能和文學修養,便勸吳宓改學文學,并指導他選讀英國文學專業。1917年,吳宓入弗吉尼亞大學學習英國文學,后轉入哈佛大學的比較文學系。1921年獲碩士學位回國。吳宓在文史方面取得的成就印證了周詒春當年的預見和判斷。吳宓晚年在回顧自己一生的歷程時,內心無比感激校長周詒春當年對他選科與擇校的指導,并發出“校長實是宓之知己”這樣的感言。
由此可見,在擔任清華學校校長期間,周詒春注意運用觀察、調查和訪談等科學方法,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長、興趣愛好,對即將畢業赴美的留學生進行相關的職業指導,幫助他們在選科與擇校上能夠選擇更符合自身特點與興趣愛好的專業和院校以進一步學習深造,從而為他們日后從事的職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周詒春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學科與擇業問題,不僅函征實業界和教育界的專家、名人對于清華學校學生擇業的意見,而且還邀請這些名人作“職業演講”,如董顯光的《新聞學》、伍朝樞的《法政談》、王正廷的《職業教育論》、王健的《制革說》等等。1916年上半年,清華學校的“職業演講”正式拉開帷幕。當時教育界、實業界的精英才俊、名流顯貴陸續出現在清華學校的講壇上。到1918年1月,周詒春被誣“糜費巨款”而憤然辭職。盡管斯人已去,但該年清華學校的“職業演講”依然在進行。
據金兵博士統計,從1916年到1918年上半年,周詒春在清華學校組織開展的一系列“職業演講”的基本情況如下:
1916年3~5月,清華學校開展了9場講演,演講人和講題分別是:雷先生的《建筑學》、雍劍秋的《中國之實業》、張伯苓的《教育之大綱》、伍連德的《高等教育與衛生學》、王景春的《工程學》、王啟常的《銀行組織對于國家財政商務之關系》、胡文甫的《法律》、格林的《社會事業》、王文顯的《新聞紙對于國家之效用》等。
1917年2~3月,清華學校開展了11場講演,演講人和講題分別是:周詒春的《擇業問題》和《教育事業》、王儒堂的《工商業》、薩福西的《森林業》、格林的《醫學》、孫多鈺的《土木工程學》、吳乃琛的《理財及銀行學》、王弼的《機械工程學》、伍梯云的《法律》、王健的《應用化學》、董顯光的《新聞業》等。
1918年2~5月,清華學校開展了7場講演,演講人和講題分別是:華爾科的《擇業》、梅月涵的《工程事業》、馬紹良的《政治學》、雷恩的《土木工程學》、李松濤的《教育》、虞振鏞的《農業》、賴福斯的《醫學》。
應該指出的是,從1916年開始,清華學校的“職業演講”安排在第二學期,也就是每年的上半年,主要是幫助即將畢業赴美的留學生更好地認識相關學科,為他們的選科與擇校提供一些指導,使他們能夠選擇更適合自身發展的學科和院校。因此,當時清華學校將這種演講稱為“高四演講”,尚未正式冠以“職業演講”之名,只是在一次“高四演講”預告中,使用了“職業演講”的概念。
到1917年,這些演講不再稱為“高四演講”,而是直接命名為“職業演講”。1918年,隨著演講類別的增多,除了為即將畢業赴美留學的學生進行“職業演講”外,其他高等科的演講也開始涉及職業問題,如高等科的倫理演說和科學研究會,分別由外籍教員樸底愛德演講《規定人生擇業之宗旨》,由本校教員白雅禮先生演說《機械人員之責任》,并介紹職業的選擇,對學生進行職業陶冶。同時,“職業演講”的范圍逐漸擴大,“向例僅高四有職業演講,現因其對于個人擇業極有禆益,故推行在高等科各級”。
清華學校每年的“職業演講”盡管都是為即將畢業赴美留學的學生開設的,但大多數演講題目不同,即使演講的題目相同,演講的內容也大相徑庭,雖然有人演講了兩次,但演講的題目是不同的。此外,沒有同一個人演講三次以上的。其中,題目相同的演講只有三次,分別是胡文甫和伍梯云演講的《法律》、孫多鈺和雷恩演講的 《土木工程學》、格林和賴福斯演講的《醫學》。同一個人演講兩次的只有格林和周詒春,但格林在1916年演講的題目是《社會事業》,在1917年演講的題目是《醫學》;周詒春在1917年兩次演講的題目分別是《擇業問題》和《教育事業》。
周詒春在清華學校組織開展的這些“職業演講”,試圖從職業的角度出發,通過講座的方式,用教育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加深他們對學科的認識,加強他們的擇業意識,從而使他們在留學美國時能選擇更適合自身發展的學科和院校進一步深造。
職業指導在中國最早是由清華學校校長周詒春于1916年提倡的。他對即將赴美留學的清華學校畢業生進行選科與擇校的指導,運用了觀察、調查和訪談及“職業演講”等先進而科學的方法,在近代中國職業教育史上實屬首創。同時,周詒春組織開展的這些職業指導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初期的清華學校只按計劃與學科間的比例選派留美學生,而不考慮學生的個性與興趣的狀況,使學生避免了選科與擇校的盲目性,更好地促進了這些留美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
在近代中國職業教育史上,最早涉及職業指導實踐或理論的,分別是1916年周詒春在清華學校開展的職業指導實踐活動和1919年中華職業教育社的機關刊物《教育與職業》第15期出版的“職業指導專號”。我們知道,清華學校在近代中國具有特殊地位:“清華學校之設,系預備學生赴美入大學及大學院求各種專門學識,俾回國后投身各界為領袖人物,……故其學生擇業之當否,實異常重要?!币虼耍鳛榻袊殬I指導的先聲,周詒春運用現代意義上的科學指導方法,在清華學校開展的職業指導,對赴美留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周詒春在清華學校開展的職業指導比具有全國性影響的職業教育機構——中華職業教育社的成立早一年多,比中華職業教育社職業指導部的成立早將近四年,比上海職業指導所的創辦早將近十年。民國時期職業界的專家劉湛恩、潘文安曾經特別指出:“在國內最先創行的,要算清華學校,……可算是國內學校推行職業指導的鼻祖”。毋庸置疑,清華學校不僅是在國內學校中最早推行職業指導的,也是在整個社會范圍內最早推行職業指導的,這一點在目前中國職業教育史學界是沒有爭議的。周詒春在清華學校開展的職業指導活動,不僅對留美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而且為1923年莊則宣在清華學校成立的職業與統計委員會下設的職業指導部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由此而論,周詒春在清華學校早期開展的職業指導,實為近代中國職業指導的先聲,在近代中國職業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注:慶祝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特撰此文,以作紀念。
[1]顧明遠.中國教育大系·歷代教育名人志[K].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495.
[2]蘇云峰.從清華學堂到清華大學(1911~1929)[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335,62,14.
[3]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清華大學史料選編(第一卷)[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107.
[4]清華大學校史編寫組.清華大學校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81:70.
[5]金富軍.周詒春在清華學校的教育思想與實踐 [J].高等教育研究,2006,(10):92.
[6]吳宓.吳宓自編年譜:1894~1925 [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149.
[7]謝長法.莊澤宣與近代職業指導運動[J].職業技術教育,2009,(31):74.
[8]金兵.民國時期職業指導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9:41,42,43,46.
[9]黃嘉樹.中華職業教育社史稿[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91.
[10]齊艷英.莊澤宣職業教育思想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8:35.
[11]莊澤宣.職業指導實驗(第一輯)[M].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
[12]劉湛恩,潘文安.中國職業指導的近況[J].教育雜志,1928,(3):5.
(本欄責任編輯:王恒)
G718
A
1672-5727(2011)10-0179-02
謝德新(1984—),男,廣東化州人,西南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職業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