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龍,昝 志
解放軍第三二三醫院,陜西西安 710054
國外文獻報道開胸術后肋間神經痛發生率高達50%~80%[1],Taillefer等[2]報道564例接受胸部和心臟外科手術的患者術后1~3年內大約有23%發生慢性手術后疼痛,約80%的患者每周平均有一至幾天時間處于疼痛狀態。Kehlet等[3]和Slipton等[4]發表的關于手術后疼痛綜合分析資料指出,目前尚無常規或標準方案來有效地防治開胸術后肋間神經痛。我科采用射頻熱凝術治療開胸術后肋間神經痛1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中年男性患者,因肺結核大量咯血,保守治療無效于1年前行左肺下葉切除。手術1個月后逐漸現左后背部切口區域放射樣疼痛,以左肩岬下最為明顯,經藥物、神經阻滯、理療等多種方法治療無效來我院求治。檢查:慢性痛苦病容,精神差,左后背部第5~6、6~7肋間皮膚觸痛明顯,痛覺過敏,以左側肩岬下線處最為明顯。查血常規、心電圖、凝血功能均正常,血沉44 mm/h。因患者有結核病史,決定采取射頻治療該肋間神經痛。
術前半小時肌注地西泮10 mg。患者取俯臥位,定位于脊柱左側椎旁5 cm,第5~6、6~7肋間隙為射頻穿刺部位,消毒皮膚,并以1%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先以12號射頻穿刺針緊靠第5肋下緣垂直進針,穿過皮膚、皮下組織、肋間外肌后有一落空感,此時患者出現肋間神經支配區域放電樣疼痛感,表明穿刺針已到達肋間神經位置,拔出針芯,回抽無血、氣。采用西潔XJ-03型射頻治療儀,接入射頻治療電極,調整刺激電壓為0.5 V,頻率為50 Hz進行感覺傳導測試,患者感第5~6肋明顯的放電感疼痛,證明穿刺針治療端定位于第5~6肋間神經準確無誤。然后調整治療溫度為分別為50、55、60、65、70、75℃, 治療時間分別為 30、30、30、30、60、60 s。 以同樣方法處理第7肋間神經。因左肩岬下線處疼痛較明顯,分別定位于此部位第5~6、6~7肋間隙重復上述過程,共行射頻治療4個部位。治療結束后,患者術區疼痛消失,亦未測出皮膚痛覺過敏,無特殊不適。之后隨訪3個月后疼痛控制理想,未復發。
開胸手術創傷較大,一部分患者被直截部分肋骨及對應肋間神經,術后肋間神經殘端形成神經瘤,神經纖維脫髓鞘改變,出現其支配區域感覺傳導異常,患者會出現頑固性肋間神經痛且多種方法治療效果不佳。部分胸科手術保留肋間神經,術后切口愈合的過程中瘢痕組織收縮對肋間神經牽拉,同樣會造成嚴重的肋間神經痛。利用對溫度耐受程度的差別,射頻熱凝各類神經纖維可以進行有選擇性的毀損。溫度在70~75℃時,傳導痛覺的Aδ、C類纖維將發生變性,而傳導觸覺的有髓鞘粗纖維Aβ纖維則能耐受低于85℃的溫度[5]。
熟悉肋間隙解剖結構,穿刺針不要進得太深以免進入胸腔,導致血、氣胸。穿刺的重點要求射頻治療尖端要準確定位于肋間神經,如果穿刺時或神經測試時未出現放射性痛,一定要調整針尖位置直至出現神經刺激癥狀。治療溫度應從較低的溫度開始,逐漸升溫至治療溫度,以改善患者對治療的耐受程度。射頻熱凝治療具有安全、快速、高效等優點,正被臨床尤其是疼痛學科越來越多地采用。該患者的治療成功,為術后并發神經痛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治療思路。
[1]Erdek MA,Staats PS.Chronic Pain and thoracic surgery[J].Thorac Surg Clin,2005,15(1):123-130.
[2]Taillefer MC,Carrier M,Bélisle S,et al.Prevalence,characteristics,and predictors of chronic nonanginal postoperative pain after a cardiac operation:a cross-sectional study[J].J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06,131(6):1274-1280.
[3]Kehlet H,Jensen TS,Woolf CJ.Persistent postsurgical pain: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on[J].Lancet,2006,367(9522):1618-1625.
[4]Shipton EA,Tait B.Flagging the pain:preventing the burden of chronic pain by identifying and treating risk factors in acute pain[J].Eur J Anaesthesiol,2005,22(6):405-412.
[5]翟利平,盧振和.脈沖射頻治療神經性疼痛臨床效果評價[J].實用疼痛學雜志,2006,2(1):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