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榮
(四川警察學院 四川 瀘州646000)
國外高等職業(yè)教育中學生教學參與評價方法述評及啟示*
吳海榮
(四川警察學院 四川 瀘州646000)
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是職業(yè)教育有效開展的前提條件,也是學生學業(yè)進步和健全人格養(yǎng)成的關鍵。教學評價是探究教學活動不可缺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對學生參與的評價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一些發(fā)達國家在高職教育中常常采用自我報告、直接觀察、考核表和等級量表、工作樣本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評價大學生在教學中的參與水平,值得我們加以借鑒。
國外高職教育;教學活動;學生參與;評價方法
自20世紀中葉以來,一些發(fā)達國家的高職教育規(guī)模迅速擴張,國際學生的數(shù)量前所未有地快速增長,而高校可獲取的公共資助則開始減少。于是,政府積極鼓勵高校以更趨于企業(yè)化的方式拓寬經濟渠道,希望高校在國家經濟發(fā)展中所起的作用能夠進一步提高,與此同時,高職教育自身也需要適應和面對日益激烈的生源競爭和其他社會壓力。在這樣的背景下,高職教育質量的保障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因此,這些國家的政府開始將評估策略,尤其是績效評估策略作為保證和提升高職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之一。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fā)現(xiàn),教學活動中的學生參與(student engagement)在提升高職教育質量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學生的參與程度是影響學生學習質量的關鍵。美國、澳大利亞等發(fā)達國家的學者對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研究都顯示出參與和學生的學習成績及健康人格呈很強的正相關。反之,如果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缺乏參與,則會影響他們的學習成績和行為表現(xiàn),從而導致一些問題行為的出現(xiàn),嚴重的會導致一些學生輟學,甚至帶來犯罪、種族主義等社會問題。這些問題給教師和家長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同時,也阻礙了高職教育改革進一步前進的步伐。教學評價在整個教學實施中發(fā)揮著重要的調節(jié)和控制作用,是教學活動沿著預定教學目標前進的重要保證。對學生參與的評價有利于人們對整個教學過程的理解和控制。因此,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大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程度的評價逐漸成為一些國家高職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焦點。
學生參與的涵義是隨著人們對學生參與的研究而逐漸深化的,早期的研究常常是以時間作為評價學生參與指標的基礎,例如,用花費在學習任務上的時間(time-on-task)多少來評價學生參與的水平。近年來,出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關于學生參與的定義。
第一種是將學生參與描述成學生樂意參加學校的日?;顒?,類似參加班級活動,按照規(guī)定上交作業(yè)和服從教師的其他安排等學校組織和開展的各種活動。教學中的非參與行為包括無故曠課、考試中作弊及破壞學校財產等學校和教師的非期望行為。
第二種定義的方法要詳細得多,主要用學生在一定的教學活動中的認知參與(cognitive engagement)、行為參與(behavioural engagement)和情感參與(emotional engagement)三個維度作為評價學生參與的指標。持這種觀點的有賓特里奇(Pintrich)和斯金納(Skinner)等人。這種定義在斯金納的表述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映,他認為教學中的參與是指學生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的熱情和心理能量的多少,參與的外在表現(xiàn)是指伴隨有積極情感的穩(wěn)定持續(xù)的學習行為。如果有機會,學生會選擇一些有競爭力和能夠激發(fā)自己動機的活動,對正在從事的學習行為投入努力和關注。同時,學生會對正在從事的學習活動表現(xiàn)出積極的情感,包括熱情、樂觀、好奇和興趣等。賓特里奇(Pintrich)和D.格瑞特(De Groot,1990)等人從另外一種不同的視角認為參與是學生使用認知、元認知及自我管理策略監(jiān)視和指導自己學習的過程?,F(xiàn)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如Frickson和Newmann等人都認為應將學生參與看作行為參與、情感參與和認知參與的有機組合。這樣的觀點逐漸得到了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的官方機構如美國的學生參與研究中心 (National Center for School Engagement,簡稱NCSE)、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 (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的認同和采納。
由于對高職教育質量效果的關注,使得對學生參與的評價研究逐漸成為西方職業(yè)教育較發(fā)達國家教育科學研究的熱點,目前,對學生教學參與程度的評價最常用的方法是自我報告 (Self-report)和觀察法(Direct observations),其次是考核表和等級量表 (Checklists和Rating scales)、工作樣本分析(Work samples)和案例研究(Case studies)等。
(一)自我報告
自我報告測量是通過讓學生填寫和回答完成調查問卷或量表所反映出的信息判斷他們的參與情況?,F(xiàn)在,大多數(shù)研究者都主要采用此方法評價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行為、認知和情感三方面的參與程度。與學生認知方面有關的項目通常是考查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注意或專心投入在學習活動中的心理能量(例如,用先前的知識整合新的概念),讓學生報告在面對學習困難的時候采用了認知、元認知還是淺層次的學習策略。使用了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例如,經常下課后溫習自己原來沒有搞明白的知識;將原來的知識融入新的學習內容中去)被認為是進行了積極參與,而采用淺層次的策略(例如忽略困難的部分)被認為是表面參與。也可以讓學生回答他們在課堂學習中的外在反應程度,作為行為學習參與指標(例如,在小組交談中的語言反應,在學習中不專心和參加非學習性質的其他活動等)。情感參與問卷主要由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情感反應程度作為指標組成,像對活動的選擇(例如愿意選擇具有更多挑戰(zhàn)的任務)、想在某一方面知道得更多、在面對新的學習問題時感到刺激和興奮等。
現(xiàn)在流行的測量學生參與的自我報告問卷結構和風格各異,反映出學生參與具有多維度的結構特征。如有學者認為高程度的參與一般是通過學生的學習信念和期望、自我效能感和對任務的興趣程度、使用有效的深層次學習策略等因素表現(xiàn)出來的,并在此基礎上組合了學生在學習中的堅持和努力等指標 (例如在課堂上是否盡了最大的努力)。也有學者認為態(tài)度的傾向性、興趣和學習任務是高度相關的,因此通常會在同一個量表里出現(xiàn)。另外,除了調查學生是否在學習過程中參與外,自我報告還可以提供一些學生的學習效果情況??傊?,由于對學生參與概念理解的不同,在西方發(fā)達國家的高職教育研究實踐中,教育工作者往往根據(jù)教學目標和學科背景調整或編制適宜的測量工具。
例如,澳大利亞在對全國高職院校學生的調查中,常常用“課程體驗問卷”(Course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簡稱CEQ)作為通用的工具調查全體大學生的參與程度?!罢n程體驗問卷”是澳大利亞高職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一個標準的面向全系統(tǒng)的調查,集中考查畢業(yè)生對他們所學過的所有課程的參與水平,旨在成為檢查學生學習效果的一項替代性手段。該問卷調查從1992年開始由澳大利亞畢業(yè)生就業(yè)委員會 (Graduate Careers Australia,簡稱GCA)在全國正式投入使用。在應屆畢業(yè)生完成全部學業(yè)的4個月之后開展,同時問卷從投入使用之時就不斷修訂完善,目前的“課程體驗問卷”主要包括以下10個方面的內容:優(yōu)良的教學(Good Teaching Scale)、基本技能(Generic Skills Scale)、清晰的目標和標準 (Clear Goals and Standards)、恰當?shù)脑u價(Appropriate Assessment Scale)、適宜的作業(yè)量(Appropriate Workload)、學習的支持(Student Support Scale)、學習資源 (Learning Resources Scale)、學習化社區(qū)(Learning Community Scale)、工作的準備(Graduate Qualities Scale)、智力的激勵(Intellectual Motivation Scale)。聯(lián)邦教育、科學與培訓部搜集該問卷的部分數(shù)據(jù),并以此作為教學質量的重要績效指標,獲得了不少有益的結論。
(二)直接觀察法
雖然自我報告量表被廣泛應用,但是這些由測量的數(shù)據(jù)所折射出的研究效度主要是由作自我報告的學生決定的。由于不同的學生在準確反映自己的認知、行為和情感參與方面的能力差別很大,自我報告的效度有時候不能夠得到很好的保證,因此,在高職教育研究實踐中,通常用直接觀察法進一步確定學生在教學中的參與程度。大多數(shù)直接觀察的研究把參與主要定義在行為方面,如看黑板、出聲地閱讀資料、實驗操作及查閱學習資料等。
這些觀察研究大多都使用時間段抽樣進行系統(tǒng)(momentary time sampling system)觀察。計量方法大體上分為三種:第一,觀察者以被觀察者在一個時間段中某一個行為是否出現(xiàn)或者缺失作為參與的標志,在某一個被觀察的時刻,學生的行為作為參與或者非參與行為的標志被記錄下來。這種方法效度的關鍵是對參與或者非參與行為的判斷標準要科學合理。第二,采用整個時間段作為抽樣樣本,在這個時間段中,學生都處于被觀察的狀態(tài) (例如在10秒以內)。在這個程序中,一個學生的行為只有在整個觀察的時間段都存在的情況下才被認為是積極的參與行為記錄下來。然而,這樣的方法對參與行為的穩(wěn)定性和堅持性等變量比較敏感,往往會導致對學生參與評估的相對保守。如在一節(jié)課上,每一個作為觀察目標的學生大約有5分鐘時間的行為數(shù)據(jù)可以收集,這樣,一節(jié)時間為30分鐘的課可以分為6~7個時間觀察段,可以觀察大約5個目標學生。第三,有時候為了獲得學生整個一節(jié)課的行為表現(xiàn)樣本,需要輪流觀察所選的學生,以便除了某一個時間段的一小段時間外 (過渡的時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持續(xù)地被觀察到。例如,假設從一節(jié)40分鐘的課上隨機選取5個學生觀察 (除去過渡的時間,只有30分鐘的時間可以用來觀察),采用10秒的時間作為觀察的時間段(2秒的記錄時間),第一個目標學生將在第一個觀察時間記錄段內被觀察5次,記錄以后,觀察者移向下一個觀察對象,然后進行同一個程序,循環(huán)對學生進行觀察,直到對每一個學生都完成5次這樣的時間段記錄。為了保證測量的標準的一致性,觀察者應該在一個小組的領導下,內部先就評價方案達成一致,以便對研究結果的解釋能夠統(tǒng)一。
(三)考核表和等級量表
除了學生的自我報告和觀察法外,一些少數(shù)的研究還采用考核表和等級量表測量學生的參與程度。例如,斯金納(Skinner)等人用教師報告(teacher report scales)評價學生在特定的某個學習任務中的參與愿望(例如,在學習活動開始階段和最后階段的努力程度,在學習過程中的注意和堅持情況,在遇到困難的學習問題時學生的努力程度是否足夠等),學生在面對學習問題時的情感反應 (好奇還是厭倦,快樂還是傷心,焦慮還是生氣等,例如,在課堂上,某學生看上去很快樂)等等,以及和參與程度有關的另外一些因素,像積極性(例如喜歡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書籍)、自我監(jiān)控(例如知道如何選擇一本自己喜歡讀的書)及不同學生的個體因素 (例如閱讀的時候注意力不集中)等。
(四)工作樣本分析
除了前面的方法外,還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已經開始采用工作樣本評價學生在學習中的參與程度,工作樣本分析(Work Sample Analyses)關注的重點主要是以幾種學生在面對困難的學習任務時所使用的較高層次的認知策略及元認知策略的情況作為評價學生參與的標準。例如,對學習過程中體現(xiàn)出綜合思考分析能力情況和元認知策略(higher-order problem-solving and metacognitive learning strategies)使用情況的評價,評價的證據(jù)可以從學生的學習作品、檔案袋、課堂表現(xiàn)和學習日志、筆記或日記中收集。工作樣本分析的有效性同樣取決于是否采用了適宜的結構性任務和是否有一套較權威有效的計分規(guī)則。一套較權威有效的計分規(guī)則一般都建立了一套詳細的評價標準對學生的參與進行判斷,例如,放在學生檔案袋中用來評價綜合思考分析能力的題目應包括問題解決的證據(jù)、計劃和自我評價等內容。
(五)案例研究
教育研究者認為當關注的焦點集中于很小的一群學生的時候,通常收集細節(jié)描述說明和評價學生參與的水平更加有效。于是,他們常常分析具有代表意義的典型案例中學生的表現(xiàn),以反映學生的參與程度。案例研究(Case studies)允許研究者誘導性地提出一些學習上的問題,然后收集被觀察學生與其他同學之間互動的細節(jié)。這樣的研究在描述學生學習行為的同時,也應該描述學生行為產生的教室環(huán)境的情況。具體情況包括同伴的行為、目標學生產生行為的前提條件(如教師的指導)等,同時,也應有學生的反應和反應導致的可以觀察的結果(如來自教師和同伴的反應)等。案例研究通常試圖將學生參與完全放在學?;蛘n堂上這樣的環(huán)境中加以觀察,同時,還將學生參與程度和參與過程看得同樣重要。
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發(fā)展到了大眾化階段,高職教育得到了跨越式發(fā)展,在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支撐和促進經濟發(fā)展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2010年7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發(fā)表的 《教育規(guī)劃綱要》明確指出:“發(fā)展職業(yè)教育是推動經濟發(fā)展、促進就業(yè)、改善民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緩解勞動力供求結構矛盾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必須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此,必須意識到提高職業(yè)學校教育質量是國家社會和經濟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學校生存與發(fā)展的內在需要。在這種形勢下,教育質量問題成為我國高職教育發(fā)展的關鍵所在。我國著名高等教育理論家潘懋元先生曾經說過:以前的高等教育研究者、政府管理部門多從宏觀體制等方面入手,較多地強調從學校、教師的層面開展工作以保障教學質量。長期以來人們忽視了對作為教育主體的大學生本身的研究,忽視了從教學的本源上解決質量問題。因此,除了從國家政策、學校、教師等方面入手外,還必須從大學生的視角出發(fā),關注學生在教學中的參與和體驗。
從發(fā)達國家在高職教育中對學生教學參與水平評價的方法論述可以看出,應根據(jù)研究目的的需要和具體情境制定正確的評價標準,使用恰當?shù)脑u價方式,積極發(fā)揮教學評價的功能。利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和指標評價學生參與,比傳統(tǒng)的只用時間作為衡量學生參與水平得到的評價結果更為可靠。對學生參與的評價也不應僅僅限于學生外在的行為,而應該包括學生的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維度。自我報告?zhèn)戎赜趯W生參與行為、認知、情感等方面的綜合評價;觀察法則側重于對學生行為參與的評價;考核表和等級量表、工作樣本分析、案例研究等都屬于表現(xiàn)性評價,是通過學生面對真實情境中的種種問題、挑戰(zhàn)時的表現(xiàn)評價學生參與程度。評價方法的多樣性和評價維度的多元化能夠提高結論的效度,提供不同的視角觀察問題,方便人們對教學活動過程的理解和認識,也可以為教育工作者開發(fā)出自己所處環(huán)境和學科背景下的學生參與方案提供可供選擇的空間和幫助。
我國對高職教育中學生參與評價的研究起步較晚,目前還沒有一套全國統(tǒng)一的測量標準和工具。由于教學評價對教學實施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jiān)控作用,因此,借鑒澳大利亞、美國等教育研究比較發(fā)達國家評價學生參與的方法,豐富我國高職教育研究的途徑,應是目前提高我國高職教育實效性的現(xiàn)實選擇。
[1]潘懋元.中國當前高等教育發(fā)展中的若干問題[J].大學教育科學,2004,(4):1-5.
[2]鄧艷玲.課程領導:職業(yè)教育課程改革新理念[J].新課程研究,2009,(14):5-7.
[3]馬成榮.職業(yè)教育課程改革的若干問題分析[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9,(9):70-74.
[4]俞仲文,等.高等職業(yè)技術教育實踐教學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5]俞婷婕,肖甦.澳大利亞高校本科教學績效評估之管窺[J].比較教育研究,2008,(3):31-35.
[6]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 (2010-2020年)[EB/OL].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 _1667143.htm.
[7]Hancock,Vicki,and Frank Betts. Back to the Future:Preparing Learners for Academic Success in 2004[J]. Learning&Leading with Technology,2002,29(7):10-13,27.
[8]Newmann FredM,Gary GWehlage,Susie D Lamborn.The significance and sources of student engagement[A].F. Newmann(Ed.).Student engagement and achievement in American secondary schools[C].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2:11-39.
[9]Chapman,Elaine.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assessing student engagement rates[EB/OL].[2009-01-09].http:// pareonline.net/getvn.asp?v=8&n=13.
G7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5727(2011)11-0176-03
*本文受四川省教育廳重點項目《公安院校大學教學參與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0SA038)資助;四川警察學院院級課題《公安院校大學生教學參與現(xiàn)狀研究》(課題編號:SCJY0115)
吳海榮(1969—),男,四川南充人,博士,四川警察學院管理系講師,研究方向為教育心理學。
(本欄責任編輯: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