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黎明
關于終身教育體系的創建
——終身教育體系創建的關鍵是課程銜接
□楊黎明
新近頒發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構建體系完備的終身教育;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展,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溝通,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有效銜接;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更加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形成,促進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學有所成、學有所用。
終身教育體系創建的核心是普職溝通、中高銜接、學歷與非學歷融合,關鍵是課程銜接。
終身教育理論的奠基人和終身教育運動的積極推動者是法國人保羅·朗格朗先生。1965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召開了“第三屆促進成人教育國際會議”,朗格朗先生作了題為“Education permanente”學術報告,報告引起了與會專家和有關組織的極大轟動,這標志著終身教育作為一種國際教育思想正式確立了。此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Education permanente”改譯為英文“Lifelong education”(終身教育)。1995年全國人大通過并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明確提出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最終確立了終身教育在我國的地位。終身教育的本質特征是整合,終身教育是教育在時間上的整合,貫穿于人的一生,人在某一時段所接受的教育,是由先前的教育所決定或影響的,又將對未來的教育起決定或影響作用;終身教育是教育在空間上的整合,是教育與生活的整合,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整合;終身教育不僅是教育內部一切因素的整合,而且是教育與其外部諸因素的整合。終身教育是現代社會所面臨的許多新問題的產物,其內涵也隨社會的變遷而不斷演進,并賦予新的內涵。20世紀70年代,“學會生存”是終身教育的核心內容;80年代,終身教育充實了“學會關心”的新內容;90年代“學會認知(learning to know)、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學會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學會生存(learning to be)”,這是面向21世紀教育的主旋律,也是終身教育的主題內涵。
我們試以中等職業教育與基礎教育、與職業培訓、與高等職業教育相銜接的課程為例初步創建我國的終身教育體系。在對相關課程所含知識點與技能點比較研究后發現,無論是在中等職業教育課程與基礎教育課程之間、中等職業教育課程與職業培訓課程之間,還是中等職業教育課程與高等職業教育課程之間,盡管各自培養目標不同,課程設計思路不同,課程的總量和課時的多少不同,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比例不同,但是互相之間存在著若干內在的必然聯系和許多相同的教學內容,這種內在的必然聯系和相同的教學內容就是彼此之間課程溝通與銜接的前提,這種內在必然聯系的外化就是體現在不同證書之間在一定的條件下的互相認同和轉化。
為此我們建議,首先在國家層面,確立各級各類教育的基本框架內容及其相應的課程,并留下銜接接口;然后再建立各級各類教育之間的銜接課程(又稱橋梁課程)。以中等職業教育為例,學完中等職業教育基本課程之后,通過銜接課程的學習能夠順利進入同類專業的高等職業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培訓。這種銜接是雙向的,普通高中教育可以通過銜接課程的學習,順利進入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也可以通過銜接課程的學習,順利進入普通高中課程;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培訓可以通過銜接課程的學習,順利進入中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也可以通過銜接課程的學習,順利進入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培訓課程。當然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之間的銜接是單向的。這里,銜接課程的建立就變得特別重要。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盡管各級各類教育之間都可以通過銜接課程加以聯系,但是就具體的銜接課程而言,其內容和課時都是不一樣的。
終身教育體系創建的重要前提是各級各類教育的改革都要統一在終身教育的理論前提之下,都要認識到各級各類教育都是終身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各級各類教育的改革都要敞開自家的大門,兼顧左鄰右舍,這樣就能改變當前各級各類教育改革出現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局面。
責任編輯 殷新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