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靜 王 赪
江西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現實困境與應對方略
——以德國的辦學經驗為借鑒
□徐曉靜 王 赪
當前江西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遭遇發展困境。文章通過對德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成功經驗進行闡述,指出了它對江西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啟示和借鑒作用。
江西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德國經驗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尤其在新世紀的十年中,國家對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視程度更是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進一步明確了職業技術教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教育工作戰略重點。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事業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既已建立起一批初具規模的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又構建起與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相溝通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國際間交流的進一步增強,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改革發展戰略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目前,江西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顯然沒能適應這一新的時代召喚,諸多因素的錯綜合力使得其面臨多維發展困境。如何在改革創新中繼續推進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科學發展,是一項有著深遠意義的時代課題。本文擬在分析江西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中存在的現實困境及其產生根源的基礎上,參考、借鑒德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成功經驗,結合江西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地域特點進行深化整合,以期為改善當前江西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困境局面提供可能的依據與建設性模式。
江西省的58所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包括一些新升本科高校,都圍繞著培養高技能人才進行了大量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然而,在其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許多理論問題沒有解決,這不可避免地對高技能人才培養的質量產生多方面的負面影響,既阻礙著江西省高等職業教育的健康穩定發展,同時也困擾著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綜合而言,目前江西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所面臨的現實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辦學硬實力的不足影響教學質量的提升。辦學條件難以適應社會的飛速發展是當前江西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中尤為突出的問題。學校的基礎設施和教學硬件是教育發展最基本的前提條件,而且,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投入比培養普通大學生的投入顯然要高,尤其是先期實訓基地的巨大投入。然而有關統計表明,江西全省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在2008年平均負債4564.3萬元。[1]江西省高等教育財政投入首先要保證重點大學等普通高等院校的投入,高職教育的財政投入相對有限。可以預見,沉重的債務必然成為影響高職院校穩定發展和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障礙。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優勢與特色在于它的專業技術、技能的教學和訓練,然而,如果不具備充足的實訓基地和實踐場所,教學和訓練的質量將無法保證。
其二,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辦學軟實力的不足成為高職教育發展的軟肋。如果說基礎設施是高職辦學的硬實力的話,那么教師隊伍的實力、學校教學管理水平的高低等因素就是其辦學的軟實力,兩者自然是不可偏廢。但從當前江西省的實際情況看,這一軟實力成了高職發展的軟肋。第一,許多高職院校的師資建設并不理想,甚至有些院校基本就不重視師資建設,這部分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自然難以適應江西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現實需要。教師隊伍教學經驗與實力的強弱對教學質量而言無疑是至關重要的。有關調查表明,近些年來,用人公司在招聘江西省高職畢業生時對其工作能力,尤其是實際操作能力的滿意度非常之低。不能不說,這同高職院校的師資有著一定的相關性。第二,教育觀念的相對落后也是影響高職發展的又一因素。高職生被認為是無法進入普通高校的差生,甚至被看作是難以雕琢的朽木。在這樣的思想觀念下,怎么會有好的生源升入高職院校深造?在校園中的日常管理、教育教學中怎么會有良性互動?尤為重要的是,又怎么會有良好的教學管理策略與行動呢?
德國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開端于上個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為了適應當時因經濟飛速發展導致的各大企業對高級應用性人才的迫切需求,前聯邦德國毅然決定成立高等專科學校以開展廣泛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至70年代初,又進一步成立了職業學院。[2]如今,德國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已雄居世界前列,為德國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應用性技術人才,并成為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經濟迅速騰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為世界各國所推崇。
德國的高等職業教育機構包括高等專科學校、職業學院、高等教育水準的職業教育和成人性質的高等職業教育,其中,以前兩種教育類型為主。目前,德國擁有職業學院23所,高等專科學校213所。其中高等專科學校由專門培養工程技術人才的工程學校合并其他從事社會管理、經濟管理以及設計和農業等高等職業學校發展而來。[3]
職業學院基本相當于我國專科層次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其教學模式的特色在于成功地將“雙元制”模式引入到辦學之中,學校與企業之間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教學任務,以便為相關企業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學生的學習分為前四個學期的理論基礎階段和后面兩個學期的實踐提高階段,非常注重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結合。整個教學過程中,企業與學校積極互動,雙方共同制定、完成教學與實訓的計劃與課程。擁有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生在企業的實踐訓練中熟悉了具體的生產流程,鍛煉了實際操作能力,就業形勢較為樂觀。
另外,德國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在學制上,職業學院一般為三年,高等專科學校一般為四年,較德國普通高等院校高達五至七年的學制為短,順應了社會對快出人才的迫切需求,從而具備了技術應用性較強、職業適應性較高的教育優勢。[4]
德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任務主要是為企業開發充足的、契合社會需要的人力資源,培養能在生產一線獨擋一面的應用型和企業型的工程師。[5]因而它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能夠傳授與實際工作緊密聯系的理論知識和實用技術,學生在接受學習和訓練后能夠獨立地完成實際的技術工作。正是在這一培養定位下,“雙元制”模式成了德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顯著特色與主要運作模式。
“雙元制”是校企合作共建、國家立法支持的一種辦學制度,它是學生在職業學校中學習理論知識與在企業中接受實踐技能培訓緊密結合的一種職業教育模式。[6]“雙元制”模式的內涵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其一,高職教育由職業學院和社會企業共同協辦,其管理機構也由雙方機構共同組成。其二,教學中,學生在學院和企業這兩個地點,通過理論和實踐兩種教材體系進行專業理論、文化知識的學習以及職業技能的訓練,并以后者為主,使學生盡快熟悉、掌握企業的工作環境和工藝流程等實踐知識與能力。其三,師資隊伍包括在高專或高職中傳授文化課和專業課的學院教師、在企業中進行實踐技能培訓的培訓師傅兩大類。對師資的要求較高,如學院教師應兼具職業資質類的 “工程師”和“教師”雙師資格才能擔任,培訓師傅具備2到5年的本專業的實踐工作經驗等等。其三,職業學院的學生同時具有學院學生和企業學徒兩種身份,學生與企業之間簽訂合同,并從中領取相應的薪水,具有準職員的性質。[7][8]
在德國從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教師,必須具有5年的實踐經驗,其中至少有3年是在企業第一線工作。對于在任教師,學校也要求他們定期進入企業之中,把握最新的技術知識,更新實踐經驗。
此外,對于專職教師而言,他們能夠有機會并且必須接受相關培訓、學術進修或者職業實踐等發展活動,有的學校甚至自身即設有培訓機構,為教師提供進修課程,也有的學校規定教師有機會進入企業實訓,以了解實踐領域中的最新發展狀況。[9]
德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所涵蓋的專業領域較為廣泛,但以工程技術和經濟管理為主,此外還有社會學、農業、藝術等等。工程技術類主要包括建筑經濟、環境和射線保護、機電技術、電子技術、機械制造、信息技術、木材加工技術等專業,經濟管理類則主要有銀行、財會、數據處理、衛生事業、貿易、房地產經濟、工業經濟、手工業經濟、國際稅法、國際營銷、媒體與通訊經濟、運輸經濟、稅收與審計、經濟信息等專業。[10]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德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所開設的各個專業是社會、企業普遍歡迎的專業,反映了企業生產實踐中的現實需求。
此外,德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中所開設的專業以少而精為特色,其專業特色鮮明,突出本校傳統,甚至有不少學校集中在一兩個專業上。[11]這相對大而全的學科設置模式而言,具有明顯的專業優勢。同時,其開設的專業還具有地區特色,往往和本地區的企業實際相配套,以便為地區性社會經濟服務。而且,德國高職教育的學科建設注重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發展,根據時代的要求及時調整專業類型,使專業設置更具科學性和時代性。
德國高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每周在學校學習兩天,在企業進行實際操作三至四天。學生既要接受文化理論教育,又要接受實踐操作的嚴格訓練,畢業時還需要參加全國的統一考試,只有考試通過者,才可以拿到畢業證書,以確保教學質量。通過這種理論和實踐的雙重訓練,畢業生均能較好地適應社會和企業機構的實際需求,并直接進入實際工作之中。[12]在這一啟示下,江西高職教育可以考慮安排學生至少一年的時間進入學校周邊的企業單位進行生產實踐活動,將產學結合作為江西省培養高職人才的基本途徑,培養他們的實際動手能力,真正落實理論聯系實際。
德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雙元制”模式的教學培訓與生產實踐的結合非常緊密,學院與企業之間的優勢互補,既實現了雙方的雙贏,又利于學生畢業后立即進入工作狀態;社會、企業廣泛且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培訓的實際效果。這種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活動緊密結合的教學模式,不僅為德國各大企業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同時也得到了世界各國的普遍認可。[13]因而,江西高職院校應以為企業培養人才為目標,努力實現國家提倡的訂單式培養目標,企業也應積極主動地為學生的實踐學習提供工作條件,為教學培訓工作提供最前沿的技術,將企業的實際需求及時反饋給高職院校。校企之間應加強互動,共同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實用人才。
德國高等專科學校和職業學院由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組成,其中兼職教師所占比例大于專職教師,這既是其特色,更是其優勢所在。兼職教師主要來自實踐領域,如企業中的管理和技術人員,他們工作在生產第一線,能夠把生產中的實際經驗與技術糅合在教學之中,他們能夠傳授最生動活潑、實用性強的知識,使學生更好地將理論知識過渡到工作實踐之中。當前江西省高職院校的師資力量還相當薄弱,尤其是缺乏生產實踐經驗,理論多,實踐少。可以適當地從企業中招聘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優化教師結構;鼓勵高職教師進入企業實踐,積極參與專業實踐,了解行業的最新發展動態,優化教師知識結構;支持高職教師參加在職培訓,更新專業理論知識,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
德國高職院校學生的考試包括由學院教師和培訓師傅負責的平時考試、由政府委托的相關機構統一組織的國家考試兩類。學生可獲得的證書也包括畢業證書之類的學歷證書和行業協會頒發的職業資格證書,培訓與考核相分離權威性更強。因而,江西高職院校有必要盡快建立起職業資格認證考核的有效監督機制,提高其社會認可度,使學生在提高實踐能力的同時,具備更強的就業競爭力。
德國高等專科學校基本相當于我國本科層次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其課程設置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應用為主,突出實踐性和應用性,課程多為解決生產過程中的實際而展開。其專業設置主要包括農業、經濟、社會教育及藝術造型等,畢業后主要在經濟部門和各大企業工作。由于他們能較好地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擁有比其他高校的畢業生更多的實踐知識和能力,工作起來如魚得水,能很快地進入工作狀態,因而廣受各大企業歡迎與好評。基于此,有關部門應給高職院校更多的自主權,而學校也應加強與企業的溝通與互動,及時了解社會需求,從而對專業做出及時、準確地調整。
德國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所取得的令全球矚目的成績,為江西省高職教育當前所面臨的現實困境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經驗提示,只要我們認真學習國際上的成功經驗,結合江西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和社會、企業等的實際情況,認真思考、積極實踐,定能探索出一條合理的、有江西特色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之路。
[1]余世民,羅燕.江西省高等職業教育可持續性發展策略的探討[J].新余高專學報,2010(2)∶120.
[2][4][5][7]張曉青.德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動態考察[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54,55.
[3][9]王建初,劉銘東.德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J].比較教育研究,2005(9)∶59,61-62.
[6]范體祿.德國的“雙元制”與我國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8)∶139.
[8][10][11]李堅利.感受德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97,96,96.
[12][13]曹育南,張潔.德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特點及其啟示 [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 (職業教育版),2002(5):83.
徐曉靜(1973-),女,江西景德鎮人,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經濟應用及高等教育研究。
江西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09年度省重點課題“江西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可持續發展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09ZD085,主持人:徐曉靜。
G710
A
1001-7518(2011)22-0078-03
責任編輯 劉揚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