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潤玲 任曉娥 高坐倉 薛秦芬(西安交通大學圖書館 陜西 西安 710061)
侯燕芳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圖書館 陜西 西安 710065)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圖書館界對于文獻存量增長效率的探討和剖析從未間斷過,但大多數研究成果都是質性探討,進行量性分析的不多[1],而且多數研究僅是靜態分析[2-4],鮮有動態的實證分析。從動態、均衡的角度分析我國圖書館文獻存量追求的效率、反思文獻存量追求的長期作用、認識文獻存量追求的現狀、剖析文獻存量追求的原因、轉變單純依賴文獻存量提高服務能力的管理理念,是非?,F實、重大而且需要中國圖書館界認真思考的問題。
圖書館通過文獻資源建設提供文獻資源服務,文獻資源建設追求規?;瘞缀醭蔀閳D書館顯示服務實力的最重要指標,我國圖書館普遍以此為標志彰顯自身的服務能力,因此形成對文獻存量不懈追求的現象。
1.1.1 “成倍增長”現象
大型圖書館的藏書數量增長非??欤S多圖書館文獻存量甚至成倍增長。例如,國家圖書館在建國初期只有館藏140萬冊,截至2008年底已增至2 700萬冊,增長了19.2倍[5]; 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在建國初期只有館藏33萬冊,現已增至500多萬冊,增長了14.2倍[5]; 我國各省、市、自治區公共圖書館和高等院校圖書館的藏書也都在以較快的速度增加,近幾年增長了8-10倍[6]。
1.1.2 “達標至上”現象
近年來,圖書館評估對文獻存量提出具體要求,有些地區的評估甚至以文獻存量作為唯一評估標準,這迫使圖書館采取“達標至上”的對策,追求文獻存量,不重視文獻質量,使文獻資源建設存在“濫竽充數”等問題。例如,有些圖書館因生均冊數遠離合格標準,為了評估只采購3折以下的圖書[7]。
1.1.3 “忽視剔舊”現象
在我國,文獻存量一直是衡量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規模和水平的重要標志,不少圖書館為了充數,在館舍嚴重不足的情況下也不剔除廢舊、利用率低的書刊。一般情況下,40%~50%的科技文獻的壽命在3 年以內,80 %~90 %的科技文獻壽命在5 年以內[6]。這些“死亡”文獻如果繼續留在架位上,不僅占用圖書館空間和設備,而且浪費讀者檢索時間。
1.2.1 空間緊張
圖書館文獻存量的增長使書庫飽和,書架超載,大量文獻因無法上架而打捆堆放,不能被讀者所利用。近幾年來,各省市紛紛新建、擴建館舍,就是為了解決“書滿為患”的問題,但是新建、擴建館舍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文獻規模追求造成的空間緊張問題。例如,美國大學圖書館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掀起了圖書館擴建高潮,共投資19億美元,當時預計新建、擴建書庫可容納1.6億冊圖書,但是就在其建館期間,館藏圖書的凈增加量就超過了1.66億冊[8]。
1.2.2 設備短缺
隨著文獻存量的增加特別是文獻存量超常規發展,圖書館理應相應增添文獻存放、檢索和保護設備,而且設備購置費與維護費理應按比例列入圖書館經費預算中,但是由于圖書館對文獻存量的重視程度遠遠高于對設備的重視程度,以致設備增添滯后,圖書館文獻資源因設備短缺或陳舊而無法得到有效利用。例如,武漢工程大學圖書館從2001 年開始增加了藏書經費的投入,購書量超常規增長,特別是2001-2003年間購書量平均漲幅達223.5%,但同時由于書架等庫存設備陳舊、短缺而無法正常開展服務[9]。
1.2.3 人力不足
新文獻數量的快速增長與“死亡”文獻的留架保存加大了圖書館員的工作強度,圖書館人員不足與文獻數量激增的矛盾日益凸顯。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院校的合并,高校學生人數急劇增加。高校圖書館為了配合學校的教學需要、達到生均藏書的指標要求,一方面擴大閱覽面積、延長開館時間;另一方面,實行閱覽室全天候開放,所有書庫圖書對讀者開架借閱。這導致圖書館的工作量成倍增加,管理人員嚴重不足[10]。
1.2.4 館藏利用率低
由于文獻存量增長過快,圖書館只補充新文獻、不剔除舊文獻,使得新、舊文獻,流通率高和流通率低的文獻混放在一起,造成書庫擁塞、文獻檢索困難、文獻利用率降低。例如,河南工業大學圖書館2006年9月設立經濟類圖書分庫,截至2008年7月,經濟類圖書分庫新增圖書已占總藏書量的36%,但其藏書利用率低于20%[11]。
動態效率是相對于靜態效率而言的,是指在較長的時期里實現的效率的總和。靜態效率在一個比較短的時期內容易實現,而動態效率是一個跨期的概念,需要長期的積累與驗證。文獻存量效率就是一種動態效率,只有在長期、動態、實證分析的基礎上,才能進行較為準確的測算。20世紀80年代末到21世紀初,我國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快速增長,公共圖書館文獻存量從1989年的28 368萬冊(件)增長到2006年的52 053萬冊(件),18年間增長了1.83倍[12]。其間,圖書館服務能力隨著文獻存量的增長也在快速增強,公共圖書館讀者數量由1989年的591.9萬增長到2007年的1 273萬,18年間增長了2.15倍[12]。靜態地看,圖書館文獻存量追求的確能夠增加讀者數量,提升服務能力,但是其服務效率的增長不確定。因此,只有對文獻存量進行動態分析,才能夠知道圖書館文獻存量追求是否有效。
當圖書館的有效文獻存量(S)使得服務增長率恰好等于文獻增長率時,圖書館的服務就處于最優均衡增長。由于圖書館服務增長率很難直接進行計算,所以本文選擇流通人次(C)、外借冊次(L)進行計算,用R代表增長率,進而反映服務增長率情況。
當流通人次增長率(CR)、外借冊次增長率(LR)分別與文獻存量增長率(SR)關系相等(即CR=SR或LR=SR)時,圖書館文獻存量處于均衡狀態,也就是最佳狀態;當流通人次增長率(CR)、外借冊次增長率(LR)分別大于文獻存量增長率(SR)(即CR>SR或LR>SR)時,圖書館文獻存量處于有效狀態;當流通人次增長率(CR)、外借冊次增長率(LR)分別小于文獻存量增長率(SR)(即CR<SR或LR<SR)時,圖書館文獻存量處于無效狀態。
文獻資源建設的目的是為了使文獻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掌握文獻存量增長對服務增長的關聯與影響是改變文獻存量追求理念的根本前提。根據動態效率簡化計算方法,筆者以公共圖書館為計算對象,以《中國統計年鑒》[12]為數據來源,分別從流通人次和外借冊次兩方面計算了我國1990-2007年公共圖書館文獻存量效率狀況,結果見下頁表1、表2。
表1的比較結果表明:從流通人次來看,1990-2007年間公共圖書館的文獻存量雖然9年是有效的、9年是無效的,但總體來看是動態無效的。這說明圖書館文獻資源在吸引讀者利用方面存在問題。因此,圖書館在文獻資源建設過程中有必要改善和變更文獻存量結構,使文獻的學科結構、等級結構、時間結構、文種結構及類型結構與讀者需求相一致,吸引讀者到館借閱,從而改變文獻資源建設的動態無效現象。
表2結果表明:從外借服務角度來看,公共圖書館1990-2007年文獻存量只有7年是有效的,11年都處于無效狀態,總體來說是動態無效的。
文獻存量追求的動態無效意味著公共圖書館服務過程中低效用的文獻積累過度,是文獻存量過分追求的直接結果。分析公共圖書館文獻存量增長對服務增長造成的動態無效結果、充分認識單純追求文獻存量導致的服務動態無效,是我國圖書館走出文獻存量過分追求誤區的關鍵。

表1 1990—2007年公共圖書館流通人次增長率與文獻存量增長率比較

表2 1990—2007年公共圖書館外借冊次增長率與文獻存量增長率比較
2.3.1 流通人次效率分析
圖1是表1 結果的重新表達,從中可以比較直觀、清晰地看出,2004年以后,我國公共圖書館文獻存量雖然在有效和無效之間波動,但是波動幅度卻越來越小。這說明基于流通人次效率分析的文獻存量趨于均衡,漸近“最佳狀態”。由此可見,我國公共圖書館文獻存量趨向適度,到館讀者人數增長與文獻存量增長相匹配。

圖1 1990—2007年公共圖書館流通人次增長率和文獻存量增長率
2.3.2 外借服務效率分析
圖2是表2結果的重新表達,從中同樣可以比較直觀、清晰地看出,我國公共圖書館文獻存量持續增長, 2007年外借服務卻下降很多,形成離散狀態。圖書館外借冊次的下降或大幅度下降與文獻存量的增長不匹配,這說明我國公共圖書館普遍存在存量過大、低效甚至無效等問題。

圖2 1990—2007年公共圖書館外借冊次增長率和文獻存量增長率
2.3.3 綜合效率分析
1990—2007年,我國公共圖書館文獻存量無論是流通人次效率還是外借服務效率,都是動態無效的,這表明圖書館文獻存量總體上積累過度。其中,流通人次無效率幅度趨于合理狀態,表明館舍環境等因素相對合理;外借冊次無效率幅度處于背離狀態,表明需要對文獻質量等影響外借服務的因素加以調整和重視。因此,圖書館有必要在文獻資源建設規模追求方面加強控制,通過調整文獻結構、改善文獻質量、加大文獻揭示深度、擴大文獻宣傳力度等方式提高文獻利用率,進而改變和扭轉文獻存量動態無效現象。
首先,文獻存量動態無效本身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指相對于服務增長來說,有效服務與文獻存量之比過低。在正常情況下,有效服務增長應該與文獻存量增長呈同步增長,如果有效服務增長跟不上文獻存量增長,就會導致文獻存量處于無效狀態。
其次,文獻存量動態無效只是對文獻存量追求動態效率的簡化計算結果,關于圖書館的服務增長只考慮了流通人次和外借冊次因素,沒有考慮其他因素可能帶來的服務增長。
再次,本次分析中,文獻存量(總藏量)增長、流通人次增長、外借冊次增長都是以《中國統計年鑒》中的數據為依據的,對于年鑒未覆蓋的內容(如數字文獻的存量、流通、外借等)未計算在內。
動態均衡分析方法的特點是將時間作為連續變量,研究各種變量在兩種均衡狀態之間的運動或調整過程?,F代西方經濟學家認為,運用這種分析方法得出的結果更加接近于現實[13]。運用動態均衡分析方法計算圖書館文獻存量追求效率,正是為了“更加接近于現實”地認識文獻存量追求結果,了解我國圖書館文獻積累過程中非理性因素造成的異化現象,并引起圖書館同仁對文獻存量追求問題的關注與重視。
數量達標是圖書館管理部門衡量圖書館最重要的剛性指標。絕大多數圖書館為了追求數量,不進行文獻剔舊,有的圖書館甚至購買低價圖書或積壓圖書以提高文獻存量。在文獻建設過程中,在這種一味追求數量不求質量的“片面數量觀”的驅使下,文獻質量往往難以顧及,讀者需求時常難以得到滿足。長此以往,必然直接造成文獻資源增長呈動態無效狀態。因此,圖書館應改變評估標準,扭轉重數量、輕質量的評估傾向,減少文獻存量追求的外在環境影響。
文獻資源增長的動態無效就是文獻存量追求中出現了文獻的過度積累,導致服務增長率低于文獻增長率。近年來我國圖書館發展過程中,政府文化管理部門和圖書館館長是文獻資源建設經費的主要決策者。雖然財政預算對于文獻資源采購經費比例作出了硬性規定,但是圖書館館長在沒有監管的情況下進行文獻資源建設決策,難免重數量、輕質量。甚至有些基層圖書館為表明地方政府“注重公眾文化事業發展”、擴大政績,文獻資源建設不以利用為目的,使文獻資源質量無法得到保證。經費體制不完善是導致我國圖書館文獻存量增長動態無效的根本原因。
對于具體圖書館來說,文獻結構不符合讀者需要、無法滿足讀者正常的文獻需求,是導致文獻存量增長的微觀原因。圖書館只有從文獻的主題結構、文種結構、學科結構、載體結構、水平結構、出版類型結構等方面對文獻進行全面結構控制,才能夠為讀者提供高質量的文獻資源與圖書館服務。目前我國圖書館在無法保證服務內容創新、制度效率控制、服務要素供給的情況下,新的服務增長動力將主要來自于文獻結構的變動。因此,圖書館應調整文獻結構,提高服務能力,改善文獻存量增長動態無效的被動局面。
政府在圖書館評估中對文獻資源數量作出要求,直接強化了圖書館對文獻存量的非理性追求,弱化了圖書館對文獻結構的重視程度。因此,政府在制定圖書館評估標準時應制訂有利于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的理性評價指標,從根本上提高圖書館的服務能力,改善文獻存量增長動態無效的狀況,進一步澄清政府在圖書館管理中的角色定位,改進政府對圖書館的管理方式。
[1]雷潤玲. 中國圖書館服務效率損失的近似估算與宏觀分析[J]. 圖書館管理, 2008(1):25-34.
[2]馬旭東, 唐來華. 圖書館藏書“量”問題淺議[J]. 圖書館學研究,1994(1):38-39.
[3]梅 玫. 圖書館藏書的數量與質量[J]. 圖書館界,1993(2):34-37,48.
[4]李朝慶. 論控制藏書的發展[J]. 農業圖書情報學刊,1992 (5):16-19.
[5]黃加佳. 國家圖書館迎來百歲生日[N]. 人民日報, 2009-09-10(2).
[6]何祝蘭. 高校圖書館藏書剔除問題研究[J]. 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8(2):125-126.
[7]黃權才. 藏書建設的零增長與負增長理論[J]. 圖書館界, 2002(3):1-3.
[8]徐恩元. 零增長理論研究[J]. 四川圖書館學報, 2005(4):9-13.
[9]黃克文. 關于高校圖書館藏書量急增問題的思考[J]. 農業網絡信息, 2007(5):134-135,130.
[10]王 敏, 顏中玉. 高校圖書館對勤工儉學學生管理模式初探[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 2008(2):189-191.
[11]張瑋一. 從圖書利用率談高校圖書館讀者服務[J].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 2008(30): 25-26.
[1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1990-2008.
[13]中國百科網. 動態均衡[EB/OL].[2010-08-01].http://www.chinabaike.com/article/baike/1011/ 2008/200806211509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