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美,張友娣,石德莉,侯玉嬌
膏方又稱膏滋,是中醫重要的治療手段之一,它在祛除疾病,改善體質,補益虛贏方面發揮獨特的功用[1]。膏方的適用人群為各系統慢性病者[2]。中醫膏方一般被作為滋補劑用于調理養生,其非單純補劑,乃包含糾偏卻病之義[3]。隨著醫學不斷地發展,目前膏方的發展進入新階段,研制與運用得到迅速發展,出現了較規范的專病用膏方研究報道,如瓊玉膏是臨床肺癌放化療增效減毒的良方等。各專科諸多專家研究表明從事某一專科專家在自己所從事的專科領域有獨到的見解和經驗,因此專家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按科規范分診對確保開膏方療效具有重要意義,但具體影響因素目前國內尚無研究報導。根據近幾年來我們回訪服膏方人群的療效信息提示,專科化的膏方辨證療效相對較好,但是沒有明確的數據來證實,同時由于目前膏方分診無規范或者標準,護士的分診大多依據個人經驗,可靠的分診標準不多,使部分病人并不能被準確的分至相應的科室進行診治,導致服用效果不理想。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09年10月—2010年6月本院膏方門診病人。全部病例初診時填寫分診記錄單,分診護士根據病人的既往史、病癥特點、主訴,運用四診與主訴相結合的分診方法,
按照膏方門診分診規范(和消化系、肺系病癥特點),選出消化系和肺系兩科各120例為研究對象。病例入選標準:①具有一個主訴病癥以上者,②中醫診斷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白皮書癥候類型者,③服膏方時間大于30 d,④年齡5歲~70歲,性別不限,⑤知情同意,志愿受試。兩科病例分別按就診順序進行編號。消化系疾病單號60例和肺系疾病中的單號60例納入實驗組,共120例,其中男59例,女 61例;平均年齡 40歲,針對性地選擇相關專科醫師開膏方。消化系疾病雙號60例及肺系疾病中的雙號60例納入對照組,共120例,其中男44例,女76例;平均年齡44歲,開膏方醫師無專科要求。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①膏方門診分診規范,內容主要有首診記錄,膏方分診記錄單,②肺系病癥及消化系病癥評分表,按中醫診斷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白皮書中各證候類型制定。肺系疾病主要病證:咳嗽、咳痰、氣喘、氣短、乏力、胸悶。消化系疾病主要病證:胃脘脹滿、噯氣、泛酸、納差、泄瀉、大便稀溏、大便干燥、口干。
1.2.2 觀察指標 采用癥狀積分法[4],研究者及助理在病人服膏方后第60天、第90天對所服膏方人員進行電話回訪,觀察并記錄治療前后各專科臨床證候積分變化情況。主癥按正常、輕、中、重分別記以0分、1分、2分、3分,臨床療效分級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臨床控制: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癥候積分減少70%;好轉:癥狀、體征均有改善,證候積分減少30%;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30%。實驗組回訪成功108例(失訪為中途停服10例,聯系方式變更2例),對照組回訪成功116例(失訪為未服2例,聯系方式變更2例)。
1.2.3 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應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肺系、消化系病人服膏方療效比較(見表1、表2)

表1 兩組肺系病人服膏方療效情況 例

表2 兩組消化系病人服膏方療效情況 例
2.2 實驗組與對照組肺系病人各病癥服膏方療效比較(見表3)

表3 肺系兩組病人服膏方后病癥情況例
2.3 實驗組與對照組消化系病人各病癥服膏方療效比較(見表4)

表4 消化系兩組病人服膏方后病癥情況例
3.1 規范化按科分診對兩組肺系、消化系疾病膏方總療效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肺系、消化系疾病規范化按科分診實驗組服膏方后60d、90d的療效均明顯大于對照組(P均<0.05),由此可見通過對有專科證候的服膏方人群進行規范化分診,可以提高服用膏方效果。說明規范化按科分診后選擇有專科特長的專家進行辨證開膏方,其對專科主要病癥改善效果明顯好于非專科所開膏方,因此辨病規范按科分診是膏方療效關鍵,不能忽視。
3.2 按科辨病分診對兩組肺系、消化系疾病病癥的膏方療效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肺系、消化系疾病規范化按科分診實驗組服膏方后,肺系:咳嗽、咳痰、氣喘、胸悶、氣短,消化系:胃脘脹滿、胃痛、泛酸的改善明顯好于非規范化按科分診膏方組(P均<0.05);而在肺系和消化系疾病中具有非特異性的癥狀如乏力、口干、納差,消化系病人中的腸道癥狀等改善的療效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規范化按科分診、辨病分診使用膏方對改善專科主要癥狀具有重要影響,這表明按科分診組專科醫生利用長期在專科領域中的治療方法和經驗運用于膏方,能明顯提高膏方對專科主要病癥的療效;同時結果提示按科分診膏方用來減輕全身癥狀,提高肺系病人的機體抵抗力和改善消化系疾病腸功能的療效仍有待進一步的提高,也提醒專科醫生在應用膏方時除了針對專科病癥進行辨證施治外,更要注重加強對病人機體整體調理的需要,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膏方應用的療效。
3.3 規范化按科分診使用膏方研究需要改進的方面和進一步加強的措施 進一步規范分診記錄單,減少護士主觀判斷的影響,提高分診的可操作性和客觀性,提高分診準確率。客觀指標的引入,本研究采用流行病調查的方式詢問病人,經過回訪服膏方人群得到療效信息,帶有一定的主觀性,而客觀評定的指標缺乏,如肺系疾病中肺功能的測定,消化系疾病中胃鏡和腸鏡的診斷對比等,這些客觀指標的引入對研究結果將有更進一步的說服力。加強規范化按科分診的措施,建立各專科開膏方專家庫和療效信息反饋機制 ,進一步完善膏方門診按科分診規范,達到提高膏方療效的目的。
(感謝奚肇慶、芮慶林老師的指導。)
[1]華浩明.膏方歷史源流及現代進展概要[J].江蘇中醫藥,2006,27(11):1-20.
[2]王鐵烽,丁關生.中醫膏方的應用及注意事項[J].傳統醫藥,2006,27(11):56-57.
[3]陳旋,蔡淦.膏方調治脾虛肝乘型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觀察[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0,44(1):34-35.
[4]商洪才,王保和,張伯禮.中藥新藥證候及療效評價[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4,9(15):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