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啟云,孫 晶,郭 靜
正常產婦產后2 h內能自動排尿,超過8 h不能排尿者為尿潴留,產后尿潴留是產婦產后常見的并發癥。尿潴留影響子宮收縮,易引起產后大出血及尿道感染,使產婦的舒適感下降,影響產后的生活質量。因此應早發現、早診斷、早處理,及時解除產婦痛苦。臨床尿潴留早期多采用按摩膀胱、小腹熱敷、會陰熱敷、開塞露納肛或讓產婦聽流水聲誘導排尿[1,2]。以上處理無效后采用注射新斯的明或導尿術。但是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導尿術易損傷尿道黏膜引起尿道感染,產婦接受性差,亦達不到滿意的治療效果。臨床上對48例產后尿潴留的產婦采用我科自擬中藥益氣通淋湯加穴位針灸治療產后尿潴留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 以2007年7月—2010年7月在我科住院經陰道分娩后發生產后尿潴留符合研究標準的97例產婦為研究對象。年齡20歲~41歲,初產婦91例,經產婦6例。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48例,會陰側切加胎頭吸引10例,單純會陰側切23例,會陰Ⅱ度裂傷10例,會陰Ⅰ度裂傷5例。對照組49例,會陰側切加胎頭吸引 9例,單純會陰側切24例,會陰Ⅱ度裂傷11例,會陰Ⅰ度裂傷為5例。兩組產婦的孕周、年齡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納入標準 產婦產后2 h未能自行排尿,經評估確定尿潴留者,采用按摩膀胱、小腹熱敷、會陰熱敷、開塞露納肛、聽流水聲等護理措施誘導排尿無效[3]。
1.2.2 排除標準 ①尿道感染;②尿道機械性梗阻;③心動過速、房室傳導阻滯、支氣管哮喘;④血紅蛋白<70 g/L、凝血功能異常。
1.2.3 干預方法 研究組口服自擬中藥益氣通淋湯加穴位針灸。對照組采用單純肌肉注射新斯的明。
1.2.3.1 藥物組成及制取 中藥益氣通淋湯組方:黃芪30 g、柴胡 10 g、升麻10 g、杏仁 10 g、坤草15 g、瞿麥 15 g、澤蘭12 g、萹蓄15 g、桃仁12 g、路路通30 g、懷牛膝15 g、甘草6 g。藥物加水800 mL浸泡30 min,大火煮開后改用中火煎20 min,濾取藥液。再加水500 mL煎20 min,濾取藥液混合共計500 mL,裝瓶備用。
1.2.3.2 針灸取穴 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中極、關元。
1.2.3.3 用物準備 清潔治療盤內備2%碘伏、無菌棉簽、毫針、2 mL注射器2具、新斯的明注射液、彎盤、益氣通淋湯。
1.2.3.4 具體治療方法 操作之前向產婦介紹中藥的優點、針灸的功效,取得產婦的配合。研究組:產婦口服益氣通淋湯,同時取3個~5個穴位,用2%碘伏消毒皮膚2次,取毫針垂直刺入所取穴位1.0寸~1.5寸(同身寸),產婦出現酸、麻、脹感即“得氣”后,用右手拇指捻轉毫針,給刺激手法,留針15 min~20 min。對照組:選擇臀大肌注射新斯的明1 mg。
1.2.4 觀察指標判斷標準及產后出血量測量
1.2.4.1 小便排出時間及尿潴留解除的判斷標準 治愈:治療后30 min內自行排尿,且能排盡尿液。有效:治療后30 min~60 min自行排尿且能排盡尿液或數次排尿能排盡尿液。無效:60 min后不能排尿。
1.2.4.2 尿道感染判斷標準 參照王澤華[4]主編的《婦產科治療學》標準,泌尿道感染癥狀表現為尿急、尿頻、尿淋漓不盡伴排尿痛、發熱或腰痛,尿常規檢查有較多紅細胞、白細胞為尿道感染。
1.2.4.3 產后出血量測量 參照樂杰[5]主編的《婦產科學》標準,采用測量失血量的稱重法和容積法相結合來測量產后出血量。
1.2.5 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用 t檢驗。
2.1 兩組治療后排尿情況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排尿情況比較 例(%)
2.2 兩組治療后尿道感染與產后出血量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尿道感染與產后出血量比較
兩組尿道感染比較無統計學意義,可能與觀察例數少有關。3例尿道感染產婦為對照組治療無效者。
3.1 評估尿量 根據腹部叩診-尿意法[6]正確評估膀胱儲尿量確定尿潴留的發生。產后督促產婦及時排尿,是預防產婦尿潴留的重要措施。尿潴留治療后護士認真觀察并記錄小便排出的時間、排出的小便量,必要時可行膀胱B型超聲檢查看膀胱內尿液量,尿量>100 mL即可診斷為尿潴留。詢問產婦排尿時有無尿急、尿頻、尿淋漓不盡伴排尿痛,發熱癥狀,并記錄。
3.2 會陰部的護理 保持外陰及刀口的清潔,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每日用0.02%碘伏沖洗外陰2次,預防尿道感染的發生。
3.3 產后護理 護理人員按時按壓子宮,及時觀察膀胱充盈情況,觀察子宮收縮情況及陰道有無出血情況。
3.4 做好健康宣教及指導 與產婦進行有效溝通,建立起融洽的信任關系,減輕產婦的精神壓力。給產婦提供良好的休養環境,保持室內空氣清新。指導產婦產后多飲湯水,較早引起尿意,以利早排尿。鼓勵產婦食用高營養易消化飲食,以保證充足的營養,提高機體抵抗力。會陰側切產婦行健側臥位,減輕切口疼痛、水腫,避免因疼痛而不敢排尿。采用產婦自己習慣的排尿體位。
4.1 引起產后尿潴留原因 ①難產產程過長或滯產,胎先露壓迫時間過長,導致骨盆神經麻痹及膀胱三角區與尿道內口黏膜充血、水腫、肌張力下降。②產婦會陰切口或傷口處疼痛以致不習慣臥床排尿。③產婦產后身體虛弱,體力尚未恢復并且腹壁松弛,腹壓下降[4]。尿潴留屬于中醫“隆閉”范疇,常發生于產后,由于產后腎氣虧虛,脾氣不足,而導致氣機失調,脾運失司,腎與膀胱蒸騰不利。尿潴留病位在膀胱,氣化不利,膀胱氣化與肺、脾、腎、肝、三焦密切相關,脾氣不升,脾主運化,主升清,產后體弱致脾虛而清氣不升,濁陰不降,小便因之不利[7,8]。
4.2 益氣通淋湯的功效及藥理作用 益氣通淋湯有益氣通絡、利水通淋、通調水道恢復膀胱的氣化功效,恢復膀胱的排尿功能。方中黃芪、柴胡、升麻有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之功效,其藥理作用為增強機體免疫力、抗疲勞、消炎、抑菌作用[7];坤草、懷牛膝、澤蘭有活血化瘀、利尿通淋之功效,藥理作用為改善微循環、興奮子宮、利尿、鎮痛、消炎、抑菌作用;桃仁、杏仁具有潤腸、鎮痛、抑菌、消炎、鎮痛、抗過敏、保肝、利膽、興奮子宮作用;瞿麥、萹蓄、有利尿通淋之功效,有顯著的利尿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銅綠假單胞菌等均有抑制作用[9];路路通有祛風通絡、利水通經、下乳之功效,具有利水、下乳、保肝作用;甘草有補心脾氣,緩急止痛,清熱解毒,調和藥性功效,具有鎮痛、抑菌、抗病毒、消炎、解毒作用。穴位針灸意在振奮腎之氣化功能,使膀胱開合有度小便自利。兩者合用充分利用益氣通淋湯利尿及針灸利尿的雙重作用,快速恢復膀胱的排尿功能。
中藥益氣通淋湯加穴位針灸治療產后尿潴留縮短排尿時間,快速恢復膀胱的排尿功能,有效解除尿潴留,降低尿道感染、減少產后出血量,解除產婦的痛苦,提高產后生活質量,療效明顯。此法安全、簡便、有效。
[1]李亞君.產后尿潴留的預防護理[J].全科護理,2009,7(9C):2465.
[2]趙紀萍.產后尿潴留的護理體會[J].全科護理,2008,6(12C):3350.
[3]胡冬梅.術后排尿困難的護理進展[J].護理研究,2004,18(1A):15.
[4]王澤華.婦產科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73-274.
[5]樂杰.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06.
[6]孫婷婷.腹部叩診-尿意法評估產后尿潴留可靠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4):249-250.
[7]蘇小鋒.鹽酸特拉唑嗪合并物理治療產后急性尿潴留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17):58.
[8]石學敏.針灸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60.
[9]張廷模.中醫學[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66-67;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