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秀敏,麻月云,孫 博,陳艷芬,許 勇,潘秀玲,鄧玉凱,呂改茹
輸尿管梗阻臨床常見,疾病進展后會導致腎積水,腎臟功能進行性損害[1]。為了搶救患側腎臟的功能,臨床上常采用硅膠管皮下輸尿管旁路腎盂膀胱內引流(以下簡稱內引流)和經皮腎盂穿刺造瘺外引流(以下簡稱外引流)等方法引流尿液。本研究對輸尿管梗阻無法置入DJ管并自愿選擇其中術式之一的病人進行手術治療,并隨機選擇各30例進行對比研究,旨在了解內外兩種引流方法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7年3月—2009年9月選擇60例輸尿管梗阻病人,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0例,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齡50歲。對照組30例,男10例,女20例,平均年齡52歲。所選病人膀胱及腎功能均正常,均為不同原因導致的輸尿管梗阻。其中22例病人為無法切除的惡性輸尿管腫瘤;19例女病人均為婦科腫瘤放療后輸尿管梗阻;1例病人為外院多次體外碎石,導致輸尿管廣泛粘連狹窄;2例病人為外傷所致輸尿管無法再吻合;12例病人為腹膜后纖維化;4例病人為輸尿管連接部狹窄重建術后再狹窄。兩組病人性別及年齡構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引流方法 觀察組采用內引流,選擇合適穿刺點切開皮膚0.5 cm,在B型超聲引導下將穿刺套管針插至右腎中盞,退出針芯及針鞘,沿導絲植入硅膠管。C型臂下觀察調整硅膠管插到腎盂,然后用探子沿皮下造成一個皮下隧道,14F硅膠管連同導絲穿過隧道,B型超聲引導下將硅膠管導入膀胱,C臂機電視下調整導管在膀胱的最佳位置,再用縫線固定于深筋膜和肌肉上,手術完成。
對照組采用外引流,在B型超聲引導下選擇合適穿刺點,切開皮膚,將穿刺套管針插至右腎中盞,退出針芯,插入專用導絲,沿導絲用筋膜擴張器依次擴張針道,擴至F16筋膜擴張器,置入腎導管,水囊內注入生理鹽水3 mL,去除薄皮鞘,固定腎導管,手術結束。
1.2.2 評價指標 統計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及病人術后一般情況。
1.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0.0統計學軟件處理。

表1 兩組術后并發癥的比較 例

表2 兩組術后一般情況比較 例(%)
由表1可以看出,病人在引流管脫出、逆行感染、腰痛及需增加復診次數的人數等方面,內引流術明顯優于外引流,具有統計學意義。由表2可以看出,病人在睡眠質量、情緒狀態、自我形象滿足、自理能力、重返社會等方面,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
內引流術不需要體外放置引流管,不用擔心活動時引流管脫出或移位。由于引流管與外界不直接相通,減少了逆行感染的機會。而體外放置腎盂造瘺管,限制了病人的活動程度,引流管不慎脫出率占30.0%;且不能自主排尿,尿液需隨時外引流,每日需要更換引流袋,這些都增加了逆行感染的機會,長期置管者逆行感染率達到36.7%,可有不同程度的腰痛,造瘺口紅腫,均經藥物治療后好轉。這些情況病人均不能自己處理,增加了復診的次數。
內置導管引流尿液,每年復診2次或3次,主要是拍尿路X線片,觀察有無導管移位和結石形成。而經皮腎穿刺外引流每1個月~3個月更換1次腎造瘺管,需有經驗的醫師在無菌操作條件下進行,且每日更換引流袋,增加了往返醫院的麻煩,同時也增加了病人的經濟負擔。
病人做手術的目的是為了改善身體狀況,提高生活質量。在觀察組的病人中,體表沒有管道的束縛,夜間不用擔心引流管扭曲打折,故病人睡眠較踏實,精神飽滿,情緒樂觀,善于與人交流,滿足了病人自尊的需要,術后1個月均重返工作崗位。而對照組病人中,由于擔心睡眠翻身時引流管脫出或扭曲堵塞,而導致手術失敗,故不敢輕易入睡,或由家屬輪流看護入睡,以致影響睡眠質量,從而影響正常生活、工作。且外置引流管影響美觀,病人不樂于參加社會活動,1個月后重返工作崗位人數僅43.3%,影響病人的心理健康。
綜上所述:內引流術解決了病人在不能手術解除輸尿管梗阻且無法置入DJ管的情況下尿液的引流問題,保住了該側腎臟的功能,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質量,可以替代永久性經皮腎穿刺造瘺術[2]。它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新技術,療效可靠,受到醫患雙方肯定。
[1]王晉垚,任來成.輸尿管部分梗阻家兔上尿路尿動力學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09,6(10):21-22.
[2]李晶,潘秀敏,高艷君,等.硅膠管皮下輸尿管旁路腎盂膀胱內引流術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21):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