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少華
潰瘍性結腸炎(UC)是一種病因未明的直腸和結腸黏膜非特異性炎癥性腸病[1],其病程長,病情輕重不一,易反復發作。筆者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將足浴按摩、中藥保留灌腸、辨證施護聯合應用于臨床,療效顯著,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我院于2008年10月—2009年12月收治138例UC病人,均符合2000年全國炎癥性腸病學術研討會成都會議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標準[2]。以隨機、單盲的方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9例。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一般資料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 灌腸藥物由制劑室配制,兩組均采用純中藥制劑“腸樂Ⅰ號”(由赤石脂、爐甘石、青黛、白芨等組成)混懸液(100 mL),每晚 1次保留灌腸,直腸病變者加用“腸樂Ⅰ號”栓劑(3 g)每日1枚,晨起排便后肛塞,20 d為1療程。對照組實施傳統的中藥保留灌腸[3]及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中藥足浴按摩聯合改良法中藥保留灌腸,同時給予中醫辨證施護。
1.2.1.1 中藥足浴按摩 病人坐于床上,全身放松,雙足置于盛裝有中藥液的腿浴治療儀(TY-27型)中進行中藥足浴。中藥液(顆粒劑)組方為元胡、丹皮、五倍子等,加水1 500 mL左右,藥液溫度38℃~40℃,水位應沒腳踝,浸泡30 min。然后按摩足底,由受過專業培訓的護士操作,用雙手按摩法或拇指推法,根據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的原則,先按摩全足,再重點加按脾、肝、腎、大腸、胃、交感、腹腔神經叢、內分泌、皮質下等反射區。每個反射區按壓 2 min~5 min。每次操作30 min~40 min。進食前后30 min內勿進行操作,術后30 min內囑病人飲溫開水300 mL~500 mL,利于毒素排出。每日下午治療1次,20 d為1療程。療程結束后,囑病人每日早晚自行按摩重點反射區各100次,堅持1年以上,以鞏固療效。
1.2.1.2 改良法中藥保留灌腸 了解病人的病變部位等情況,灌腸液加熱至38℃~40℃,瓶外套保溫袋,插入一次性輸液器,去頭皮針及前端過濾器,換接16號~18號一次性導尿管,液面距肛門不超過30 cm,排氣。床尾抬高 15°~20°,病人取屈膝左側臥位,鋪橡膠單、中單,潤滑導尿管,由肛門緩慢插入25 cm~30 cm。遇阻力可打開調節器,使少量液體流入直腸內潤滑腸道,后順勢輕輕插入,調節滴速 80 gtt/min~100 gtt/min。若病人感覺腹脹或有便意,囑深呼吸,一手固定導尿管,另一手大拇指用力按壓病人臀部右側環跳穴部位。藥液將盡時抬高導尿管末端,使管內藥液全部灌入。拔管后,壓迫肛門括約肌3 min~5 min,促進肛門括約肌收縮。囑病人靜臥20 min,并根據病變部位15 min~20 min更換體位1次,可依次選擇左側、俯臥、胸膝、右側、仰臥5種臥位。
1.2.1.3 辨證施護 實施生活起居、情志、飲食調養等中醫辨證護理。指導其規律生活,勞逸結合,適寒溫,調情志,勿過勞和緊張,注意肛周衛生,灌腸后靜臥。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富于營養,忌辛甘厚味及產氣之品,戒煙酒,并配以辨證食療:濕熱阻滯型予馬齒莧薏苡仁粥、寒濕凝滯型予三仁粥、氣滯血瘀型予三七烏藥飲、脾胃虛寒型予白扁豆粥、脾腎陽虛型予附子山藥黃芪粥、陰血虧虛型予龜苓膏、肝郁脾虛型予橘皮山藥粥。重癥病人暫禁食,予靜脈高營養。
1.2.2 評價指標 灌腸液保留時間(拔管距第1次排便時間)、外溢次數,治療1個療程后療效(參照 2000年療效評價標準[2]),治療后1年的復發例次。
1.2.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6.0統計軟件,采用χ2檢驗及Z檢驗。
2.1 兩組灌腸液保留時間及外溢次數(見表2)

表2 兩組灌腸藥液腸道保留時間及灌腸液外溢比較
2.2 兩組病人治療1個療程后療效及治療1年后復發情況(見表3、表4)
UC屬中醫“泄瀉”“休息痢”“腸癖”等范疇,多因感受外邪、飲食不節、勞累內傷、情志失調、脾胃素虛而致,其病位在腸,而不只是大腸的局部病變,也是一種全身性疾病,與肝、脾、腎、胃、腸等臟腑功能障礙,陰陽失衡密切相關,病機為本虛標實,臟腑氣機失調為本,水濕、濕熱和瘀血滯于大腸為標,故治療始終貫穿著扶正祛邪的原則。
中藥保留灌腸是治療UC必不可少的手段,而灌腸方法是保證療效的關鍵。傳統的保留灌腸,所用肛管粗,質地硬[4],深度只達直乙交界處,且灌后體位單一,致有效率較低。本觀察組采用改良法保留灌腸,依據“細,深,少,慢,溫,靜”的操作原則[3],采用細肛管深插,液量少,慢流,適宜溫度,按壓環跳穴,灌腸后靜臥等措施,可減少對腸道的冷熱刺激及損傷,降低對肛門括約肌及直腸壁內感受器的刺激強度,有效控制灌注速度和壓力,且變換體位使藥液沿腸腔方向順勢逆流,與腸壁充分接觸,增加覆蓋面,利于吸附,達到最有效地吸收和利用。
足浴治療是中醫傳統外治法,《黃帝內經》載有:三經皆起于足,即足部是三陰經的起點,三陽經的終點,“經脈所通,主治所及”[6],中藥足浴后按摩反射區,通過腧穴、經絡的傳導,具有行氣活血、通經活絡、調和陰陽、調理臟腑氣機,以健脾疏肝、和胃溫腎、理腸止瀉,補虛瀉實,達“正足邪自去”之效。現代足反射理論認為,運用不同方法刺激足底相應反射區可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內分泌系統調節人體相應部分功能[7]。因此,足浴按摩可改善黏膜血管的微循環,控制黏膜充血水腫,提高臟腑抵抗力及修復力,促進炎癥吸收,潰瘍修復愈合,同時降低痛覺神經的敏感性,解除痙攣,減輕疼痛等癥。
總之,中藥保留灌腸針對局部病機,直達病所,有效地緩解標實癥狀;足浴按摩,行氣活血,調和臟腑、陰陽,為治本之法;同時施以辨證施護,諸法合用,標本兼治,整體與局部兼顧,共收扶正祛邪之功,既迅速改善癥狀,提高療效,又鞏固了療效,避免了復發的誘因,降低復發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表3 兩組治療1個療程后療效比較

表4 兩組治療后1年復發情況 例
[1]陳紹娟,李春聯,葉石才.改良保留灌腸法在潰瘍性結腸炎治療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0,8(11A):2834-2835.
[2]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對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建議[J].中華消化雜志,2001,21(4):236-239.
[3]崔焱.護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173-175.
[4]王晶鋒,牛潤花,李瑞,等.改良保留灌腸法用于潰瘍性結腸炎病人的效果觀察與護理[J].全科護理,2007,5(12C):34-35.
[5]劉淑鳳,劉梅霞.潰瘍性結腸炎的護理體會[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30):3770-3771.
[6]方健.潰瘍性結腸炎的中醫護理研究進展[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26):3401-3403.
[7]杭雄文.足部反射區健康法學習手冊[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