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海蘭,何 紅,郁艷梅
臨床護理路徑是科學、高效的的醫療護理新模式[1]。我們對射頻消融手術病人實施臨床護理路徑,縮短了病人的平均住院日,減輕了病人的經濟負擔,但絕大多數射頻消融的病人對該手術有恐懼心理,為了進一步消除病人的思想負擔、使其更好地配合手術、提高手術的成功率和病人的滿意度,我們把人性化護理理念運用到行射頻消融手術病人的護理中,為病人提供生理、心理、社會全方位的護理,效果良好。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9年1月—2010年2月在我院心內科住院行射頻消融術的病人80例,其中男31例,女49例;年齡14歲~78歲(48歲±11歲)。臨床診斷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79例(含預激綜合征4例),右室流出道特發性室性心動過速 1例。入選標準:①無血常規異常及急性感染性疾病;②無精神疾病及其他內科慢性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肥厚型心肌病、先天性心臟病、心功能不全、結締組織病、腦卒中、多器官功能衰竭、糖尿病);③自愿參加本研究。采用隨機數字表將病人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40例。兩組病人年齡、性別、文化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對照組按常規臨床護理路徑實施,實驗組把人性化護理的措施融入護理路徑中,具體措施如下:
1.2.1 射頻消融手術前 ①消除病人恐懼心理,以良好的心態配合手術:評估病人的身心狀態、性格特點、經濟狀況,動員病人的親屬、好友來關心病人和給予必要的經濟支助,讓病人感覺到親朋對他的關愛。評估病人文化程度、對疾病的認識以及對射頻消融手術的了解程度,采取個性化的健康教育方式詳細地向病人及其家屬講解疾病的發生機制、射頻消融手術的意義、方法。告知病人手術麻醉方式是局部麻醉,手術全程病人意識清醒,手術有兩個穿刺點,一般需插入3根或4根導管,插管時會有一定的疼痛不適;醫生進行電生理時,病人會感到心悸;在消融的瞬間,部分病人會感覺胸部疼痛,隨著消融停止,癥狀即緩解,讓病人有足夠的思想準備;指導病人在醫生穿刺時勿咳嗽或移動身體,有不適及時告知醫生。必要時請已行射頻消融手術者進行“現身說法”,減輕病人的緊張焦慮情緒和恐懼心理,幫助病人樹立信心。另外,向病人介紹手術的安全性及具體操作人員的工作質量,讓其消除顧慮。同時主動了解病人的思想動態,耐心解答病人的疑慮,如行射頻消融術時病人需暴露于X線下,小量、短時的X線暴露對人體的影響極微。②詳細了解相關病史,正確進行各種檢查,為手術提供可靠依據:如了解病人有無出血性疾病病史或家族史以及近2周內是否應用抗凝藥或抗血小板制劑,指導病人完成必要的實驗室檢查(血尿常規、血型、出凝血時間、電解質、肝腎功能)、胸片、超聲心動圖等[2],了解病人3 d內是否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③入院當天即開始訓練病人臥位排尿,做到術前就適應臥床排尿。④術前正確飲食指導,減少術后并發癥:術前一餐飲食以六成飽為宜,可進食米飯、面條等,不宜喝牛奶、吃海鮮和油膩食物,以免術后臥床出現腹脹或腹瀉[2]。⑤皮膚準備:入院時仔細檢查病人頸部、鎖骨下、右腹股溝處皮膚,如有皮癬、破潰及時予以處理,同時指導病人保護穿刺處皮膚,防搔抓、破損。腹股溝及會陰部備皮時遮擋病人,詢問病人是否要求家屬陪伴,必要時留親屬1名,讓病人感到受尊重,隱私被保護。⑥靜脈通路的準備:術前1 h予靜脈補液,以維持充足的血容量,利于術中穿刺血管。⑦帶領病人參觀心導管室及各項手術設備,以消除對手術環境的陌生感。
1.2.2 射頻消融手術后 ①促進病人臥位舒適。安置病人于舒適的仰臥位,穿刺側肢體制動10 h~12 h,指導病人避免急劇翻身動作、手勿觸摸穿刺處,如有咳嗽應按壓傷口。術后1 h在征得病人同意后,即幫助病人活動非穿刺側肢體,并為病人緩慢、小幅度活動穿刺側肢體的踝關節,2 h為病人輕輕按摩腰背部3 min~5 min,必要時腰背部墊軟枕,減少病人的不適。同時與病人進行有效的交流溝通,隨時了解病人的舒適狀況,根據病人的需求在病情允許的范圍內作必要的臥位調整,使病人感到舒適。②創造良好的休息環境。將監護儀報警音量設置為最低值。午休期間為病人拉下窗簾,保持病房環境安靜及溫濕度適宜,并盡量減少和縮短陪客探視[3]。③尊重病人的睡眠習慣。臨睡前,尊重并協助病人堅持其睡眠習慣,如閱讀雜志、看電視、聽廣播等。病情允許者,予溫水泡腳20 min。血壓計袖帶4 h松解1次,以免局部受壓過久致病人上肢不適;④為病人準備彎頭吸管,飲水時將病人的頭托起,以免引起嗆咳。⑤指導并協助病人逐漸增加活動量。在手術側肢體解除制動后,幫助病人從活動踝關節、膝關節逐漸過渡到活動整個下肢。如病人無不適主訴且穿刺處無出血,即協助病人取半坐位,并逐漸過渡到在床邊坐起、站立。⑥及時予以心理疏導。對術后不敢下床或不敢跨步行走者,及時給予鼓勵和指導。

表1 兩組病人康復時間比較

表2 兩組病人術后并發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例
射頻消融術是治療心律失常的一種導管治療技術,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可縮短病人的臥床時間和康復時間,減少病人的不良反應和并發癥的發生,但工作中發現臨床護理路徑只考慮有限的個體,制訂的計劃相對僵化,易使醫護人員循著固定模式去思考問題,工作刻板,注重任務的完成,不利于實現以人為本的個體化醫療和護理[3]。人性化護理以尊重病人的生命價值、人格及個人隱私為核心,注重給予服務對象人性化的關懷和照顧,營造舒適的就醫環境,使病人在就醫過程中感到方便、舒適和滿意的一種護理模式[4]。在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過程中,護理人員的語言、行為充分體現對病人的人性化關懷,滿足了病人的個性化需求,讓病人時時處處感受到護士對他們的尊重和關愛,減輕了病人對射頻消融術的恐懼感,減少了術后不良反應的發生,通過護理人員的鼓勵,增強了病人應對不良反應的能力。實踐證明:將人性化護理理念運用到射頻消融術臨床護理路徑中,可達到優勢互補、整合實施的目的,充分發揮兩者的優勢作用,不僅促進護理決策更加科學合理,使護理行為更加規范標準,同時能保證護理效果更有效安全,進一步提高護理質量[3]。
[1]謝珊,祁丹紅,黃珊.臨床護理路徑在中西醫結合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病人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0,8(1B):113-114.
[2]尤黎明,吳瑛.內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84.
[3]范鳳燕,何紅,張俊,等.人性化護理在經皮腎穿刺活檢術臨床路徑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8,14(14):1570-1572.
[4]Suhonen R,V? lim?ki M,Leino-Kilpi H.Individualized care,quality of life and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care[J].J Adv Nurs,2005,50:283-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