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海,王 巍
(1.黑龍江省黑大高等級公路管理處;2.黑龍江東綏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要想建立起一種新的供應鏈管理模式光靠有形成的原因還是不全面的,它還需要滿足一些存在的條件。就現實情況而言,其實新模式的形成原因已基本滿足,但是我們實際上還并未看到真正意義上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主導的供應鏈模式。所以要促成這種模式的形成,還需要我們在客觀和主觀上滿足一些必要的前提條件。
這一點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第一,就制造企業和零售商的觀念而言,雖然第三方物流以其強大的成本和差異化優勢吸引了不少企業的興趣,但還是有很多企業報著自營物流、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而這種觀念實際上限制了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發展,當然也就使這些公司的優勢由于達不到一定的規模而無法發揮出來,因此使物流的重要地位無法顯示出來,甚至有的地方還會出現運用第三方物流反而增加成本;第二,就物流企業本身的觀念而言,物流企業總是將自己定位于供應鏈其他成員的服務提供者或供應鏈的輔助者,而并沒有看清在現實形勢中,物流企業的地位已經由于消費者的需求而發生了變化,但是事實上在某些領域第三方物流企業完全有可能成為供應鏈的主導者,但是由于受這種觀念的影響,還是由原來的制造商或零售商處于主導地位。
在提出以第三方物流公司為主導的供應鏈模式時,并不是否認前兩種模式的優勢和存在的可能性。這正是筆者在這一點中所要澄清和解決的問題。也就是說新模式并不是在所有的環境下、對所有的產品都適合的對有些產品而言可能運用前兩種模式比新模式更具有競爭力,所以要求我們對運用這種新模式的產品特性必須有所了解。
(1)產品本身的同質化程度很高,而物流將成為其差異化的惟一來源,如書、鮮蔬菜和水果等。
(2)降低產品成本的第一和第二利潤源泉的空間已相當狹小,而物流卻為降低成本留有廣闊的空間,但是這種成本優勢只有通過第三方物流公司才能體現出來,如傳統產品彩電等。
(3)產品可能具有差異化或成本優勢,但是產品可能由于價值問題而本身品牌效應不夠強大,而物流公司則具有強大的品牌效應,同時產品對物流也具有相當的依賴性。可以認為這種新模式最先可能出現在滿足上面特性的產品中。
從我們現實的許多第三方物流公司而言,大多數公司只是在從事的物流功能上進行延伸,而并沒有真正地與供應鏈整合在一起,這在中國物流市場中尤為明顯。要想成為供應鏈的真正主導者必須同時具備和從事此兩項職能,否則將無法有效地發揮供應鏈的整體優勢。
回顧前兩種供應鏈模式可知,無論主導者是制造商還是零售商,他們都擁有一個強大的品牌,同樣在以第三方物流公司主導的供應鏈模式中也需要一個強大的品牌,因為第三方物流的品牌是整個供應鏈凝聚的體現,也是整個供應鏈核心競爭力的體現。當這種品牌被整合進供應鏈中時,它實際上已是一種供應鏈品牌,它預示的是整個供應鏈整合后產品有形和無形質量的雙重體現因此也就從某種意義上限制了這種新型供應鏈模式的發展和形成。
第三方物流提供者能運用其專業的物流知識、設備和經驗,創造出比供方和需方采用自營物流服務系統運作更快捷、更廉價、更安全和更高服務水準的物流服務。在第三方物流參與的供應鏈管理中,企業只需要集中于自己的核心能力在核心業務上,將儲存、運輸等環節外包給第三方物流企業,不僅增強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成長企業的“第三利潤源泉”,而且還降低了供應鏈的成本,提高了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力。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第三方物流的特點。
供應鏈管理環境下物流環境的基本特點見表1。基于物流環境的改變,供應鏈環境下的物流管理與傳統的物流管理相比,有許多不同特點。新的物流管理要求信息共享、過程同步、合作互利、交貨準時、響應敏捷、服務滿意。第三方物流通過現代電子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幫助企業完成現代物流要求。
任何一個企業的生產都離不開原料的供給。企業庫存相關成本是生產成本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庫存相關成本包括訂貨成本和貨物存儲成本兩部分,而這兩部分是此消彼增、相互矛盾的兩部分;即訂貨量越大,訂貨周期越長,單位訂貨成本越低,但貨物的存儲費用越高。反之,訂貨量越小,訂貨周期越短,單位訂貨成本越高。因此,為降低成本,企業往往專注于研究確定經濟訂貨量Q*。假定每次訂貨量為Q,單位成本為C1,每天每單位貨物存儲費用為C2,每天貨物需求量為r單位,訂貨周期為T天,則訂貨后存儲量:q(t)=Q-rt。

表1 供應鏈管理環境下的物流環境特點
一個訂貨周期的總庫存相關成本=訂貨成本+存儲成本,即:

企業在傳統運作方式下,就是靠確定經濟訂貨量來降低成本,而庫存相關成本的表達式永遠都不變,訂貨成本和存儲成本兩項都不能少。而在第三方物流存在并有效發揮作用的環境下,存儲成本1/2C2rT2完全可以做到最小化,甚至完全消失;第三方物流企業通過物流鏈及時、準確、高效的配送體制,使企業實現最低庫存,甚至零庫存,從而大大降低成本。在供應鏈管理模式下,由于鏈上的相關企業多,通過第三方物流的服務降低每個企業的成本,使整條供應鏈的運轉帶來的經濟意義更加明顯。
企業最重要的物流成本之一是運輸。運輸成本與產品的種類、裝運的規模以及距離直接相關,要減少運輸成本,就需要實現整合運輸。一般來說,整個裝運規模越大、在運輸距離越長時,單位運輸成本就越低。小批量的貨物運輸(非滿載運輸)顯然是不經濟的,而多品種小批量生產的供應鏈環境必須小批量采購、小批量運輸。這就需要有創新的規劃,把小批量的裝運聚集成集中的、具有較大批量的整合運輸。第三方物流系統是一種為大多數企業提供運輸服務的實體,它為多條供應鏈提供運輸服務;當多家供應商彼此位置相鄰時,就可以采用混裝運輸的方法,把各家供應商的小批量貨物依次裝在同一輛貨車上。第三方物流提供聯合運輸(集成運輸模式)而變得經濟了。
一體化供應鏈要求企業對整個供應鏈過程進行整合,而第三方物流企業是這一領域的專家。他們由于具備大量的先進物流設備,包括軟件、通信和識別系統以及專業的物流人才,所以相對于制造業企業來說,他們可以做得更好。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考慮與第三方物流企業合作進行供應鏈的整合。
在供應鏈一體化后,貨主需要支持物流作業的信息技術,但其信息部門往往忙于企業內部信息系統,而第三方物流企業可以提供企業所需的物流信息技術。好的第三方物流企業有能力與客戶之間建立基于EDI與Internet的信息系統,通過用綜合物流信息系統取代相互分割的貨物跟蹤系統、存儲管理系統與其它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第三方物流企業可以對整個供應鏈進行有效的組織、協調和控制。
如果企業采用自營的方式提供物流服務,勢必需要專業的物流隊伍和物流設備,而這些專業的人員和專門的設施不管物流業務量大小,其成本都必須開支。但如果把物流業務外包給第三方物流企業,企業可以節約投資和成本,物流開支與物流業務量大小成正比,企業是否擁有物流設施及其規模大小或在怎樣的環境下需要怎樣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具有充分的彈性。
企業可以利用第三方物流企業強大的網絡系統與客戶直接聯系,在離客戶最近的供應鏈末端完成諸如退貨、產品包裝以及產品個性化設計等服務,這已成為供應鏈管理模式下實現大規模定制技術的一種途徑。
由于物流企業經營思想的轉變,為保證供應鏈企業之間運作的同步化、并行化,實現快速響應市場的能力,傳統物流管理面臨著種種困難,突出表現在快速響應市場的能力,傳統物流系統管理面臨著種種困難,突出表現在快速準時交貨問題、低成本準時的物資采購供應問題、物流信息的準確輸送問題、信息反饋與共享問題、物流系統的敏捷性和和靈活性問題、供需協調問題以及實現無縫供應鏈問題。此時,第三方物流成為實現物流供應鏈集成的有效方法和策略。第三方物流企業參與到供應鏈中后,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就能夠把時間和精力放在自己的核心業務上,提高了供應鏈管理和運作的效率。事實上,企業競爭已從產品之間的競爭轉為供應鏈之間的競爭。
[1] 梁紹基,于衛寧.第三方物流在供應鏈管理中的推動力問題研究[J].2004,(2):91 ~92.
[2] 熊暉.供應鏈管理環境下的物流管理[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04,(12):75 ~77.
[3] 鄭曉娣,李建華.供應鏈思想與第三方物流[J].上海公路,2003,(2):39 ~42.
[4] 吳曉波,耿帥.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概論[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17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