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謝衛國 肖 攀 周 娜

又是一年春耕時,2011年2月18日,在湖南省糧食生產會議上,湖南提出,今年糧食播種面積力爭突破7900萬畝,確保總產穩定在600億公斤以上。
到2010年,湖南已經實現連續七年全省糧食生產大豐收。糧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物資,糧食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十二五”期間,湖南將堅持擴面積、攻單產、增總量,進一步強化農業基礎建設,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升糧食產業水平,鞏固糧食大省地位。
2010年8月5日,遭遇“130年來最嚴重干旱”的俄羅斯宣布,從8月15日至12月31日禁止出口糧食及糧食產品。國際市場對糧食危機的憂慮被點燃。
作為維系國家經濟的命脈,糧食安全與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并列為世界三大經濟安全。從去年開始,全球糧食價格大幅上漲,世界正處在“糧食危機的邊緣”。中國也在這場震動中受到波及,“糧食產需缺口擴大”已成為我國保障糧食安全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
湖廣熟,天下足。湖南從古至今都是中國和世界的“水稻之鄉”。加強糧食生產,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作為糧食生產大省,湖南責無旁貸。
手中有糧,心中才能不慌。“糧食生產是絲毫不能放松的頭等大事。”在今年2月的全省糧食生產工作會議上,湖南省省長徐守盛指出:“要增強抓糧食生產的緊迫感、責任感,毫不松懈地抓好糧食生產工作,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徐守盛說,穩定糧食生產是建設“四化兩型”的必然要求。建設“四化兩型”、“四個湖南”和“四個政府”,必須把糧食生產的穩定發展作為基礎。首先,糧食生產率的提高和總產保持穩定,既解決了全省7000多萬人的吃飯問題,又為推動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信息化發展輸出了農村勞動力,更推動了現代農業本身的發展。其次,在城鎮化和工業化不斷推進的前提下,提高糧食生產率,就等于減少了農業發展所占用的土地、水、能源等生產要素,這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完全一致。再次,穩定糧食生產有利于我省農業的發展、農民增收。
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湖南提出2011年及“十二五”糧食生產的總體要求:堅持擴面積、攻單產、增總量,進一步強化農業基礎建設,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升糧食產業水平,鞏固糧食大省地位。具體目標是:今年要確保糧食播種面積7900萬畝以上,高檔優質稻擴大到1000萬畝,總產穩定在600億斤以上。
增加糧食種植面積,是增加糧食總產的重要途徑。
“我省是全國水稻生產第一大省,也是雙季稻面積最大的省份。但近年來,我省水稻雙改單現象比較突出,在不少縣帶有普遍性,而且還在持續擴大,形勢十分緊迫。”對于湖南糧食種植面積的減少,湖南省農業廳廳長田家貴表示憂心忡忡。
近年來,湖南雙季稻適宜區普遍存在“雙改單”現象,一季稻面積增加,早稻和晚稻面積減少。部分傳統雙季稻適宜區,過去雙季稻覆蓋率超過了80%,現在已經不到3成。歷史上湖南雙季稻面積最大的是1973年,達到6298萬畝,然后逐年下降,2003年降到了谷底3863萬畝。另一方面,由于種糧比較效益低,再加上青壯年大量外出打工,農村勞動力嚴重不足,造成全省耕地拋荒現象比較嚴重。通過近年來的大力治理,耕地拋荒勢頭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各地耕地拋荒現象依然存在。
“這樣發展下去,勢必會對全省糧食生產造成嚴重影響。”田家貴表示,不能放任這種現象,要停止“雙改單”,落實“單改雙”,讓雙季稻生產回歸常態,促使雙季稻生產始終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
目前湖南省共有1100萬畝一季稻,其中有500萬畝屬于傳統雙季稻區,恢復這部分雙季稻的種植,至少可以增產30億斤。
糧食擴面工作各地必須動真格,要實實在在擴大,不能擴在口頭上、擴在紙上,要擴在田里。湖南省計劃,從今年開始爭取每年恢復雙季稻面積100萬畝以上。并將充分利用旱土資源,發展以玉米為主的旱糧生產,確保雜交玉米穩定在750萬畝以上,馬鈴薯的種植面積擴大到200萬畝以上。
針對耕地拋荒現象,國家向湖南下達的指標是到2020年保持耕地面積5655萬畝,基本農田保護面積4853萬畝。省長徐守盛強調,今年湖南必須加強耕地質量建設,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抓好零星拋荒耕地的流轉承包,確保全面復耕復種。
在剛過去的一年,盡管在氣候條件極為不利的情況下,湖南依然實現了連續增收。但目前湖南省區域之間糧食單產水平仍不平衡,還有8個市州糧食單產、64個縣水稻單產達不到平均水平。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水稻直播這種落后、粗放的生產方式。
2010年,湖南在這方面的教訓慘痛。直播早稻生育期明顯縮短,特別是晚稻直播,人為地減少了20多天的營養生長期,個體發展不充分,穗頭小,單產低,給農業生產帶來了極大的損失。
要取得成績,第一步是確立正確的目標和方向。湖南省農業廳明確了全省控制水稻直播的目標:實現全省2011年早稻直播面積在2010年基礎上減少60%以上,堅決杜絕晚稻直播,從今年開始用3年時間把全省早稻直播面積控制在100萬畝以下。
為從源頭上淘汰水稻直播這種落后的生產方式,湖南將展開兩方面的大行動。一是開展水稻集中育秧示范;二是推廣水稻機械育秧。2011年,湖南在湘陰、南縣、沅江、澧縣、鼎城、漢壽、桃源、平江、攸縣、湘潭10個縣(市區)的水稻直播面積大的20個鄉鎮、40個村開展水稻機械育插秧示范,每個縣安排5個以上示范點,每個示范點核心示范面積不少于2000畝;每個縣推廣插秧機40臺,推廣機插秧面積5萬畝,力爭2011年全年全省推廣插秧機2000臺,機插面積300萬畝以上。
抓好增產技術的落實,實現平衡增產,是提高糧食單產、增加總產的關鍵所在。湖南的糧食單產存在巨大的上升空間。從1997年到2010年,13年間全省糧食單產只增加了28斤,單產年均僅增加了2斤多一點。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曾是對農民辛勤勞作的真實寫照。如今,科學技術卻為糧食增產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為進一步增加糧食單產,2011年湖南將督促各地組裝推廣一批實用、增產關鍵技術,千方百計提高糧食單產水平。一是大力推廣高產優質雜交稻品種;二是大力推廣集中育秧、拋秧和機插秧等技術;三是大力推進糧食高產追尋示范;四是推廣測土西方施肥技術;五是推廣病蟲害專業化統防治技術。
此外,湖南省將逐步調整糧食優化項目布局,高產創建項目實施縣將調減50%,由此集中資金支持一批基礎條件好、增產潛力大的產糧縣。著力抓好200個糧食作物高產創建示范片,突出抓好3個縣和10個鄉鎮的水稻高產創建整縣整鄉成建制推進工作。
水稻是湖南省優勢農作物,也是湖南農業經濟的“亮點”和“金字招牌”。但是,優質米特別是高檔優質米比重偏低,規模化集約生產經營企業少,湘米市場占有率較低,產業優勢沒有能發揮出來。
“谷賤傷民,古今一理。究其原因,還是品種質量上不去,在于種糧技術落后,成本降不下。要實現總產和種糧效益的同步提高,關鍵要在品種選育、建設規模基地、發展優勢龍頭企業和種糧大戶、糧食精深加工、品牌打造市場營銷等方面下功夫,促進糧食生產走上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的道路。”在剛剛過去的省糧食生產工作會議上,徐守盛為湘米產業的發展指出了道路。
做優做強湘米產業,基礎即在于培育產量高抗性強米質化的水稻品種,開發滿足人們市場需求的“好吃好看”的優質米。省農業廳采取“一套班子、一個龍頭、一片基地”相結合的辦法,大力推廣優質良種,開發與泰國香米和東北粳米媲美的優質湘米,切實提高湖南大米的美譽度和影響力,不斷增加湘米省內外的銷售量。
做優做強湘米產業,湖南將重點建設“一片一種”的標準化生產基地。 2010年以來,湖南省農業廳按照“布局區域化、環境優良化、栽培無害化、銷售訂單化”的要求,采取政府主辦、企業自辦、大戶聯辦等多種形式,在43個縣市區的270個鄉鎮,落實湘晚燦13號等優質品種標準化生產基地458萬畝,基本保障了16家骨干企業的優質原糧需求,深受企業好評。2011年,省農業廳加大標準化基地建設力度,確保600萬畝及時落實到田。

做優做強湘米產業,重要依托是打造全國大米行業的“重量級”知名企業。“沒有一流的企業便沒有一流的米業。”田家貴說,目前湖南省年實際加工量10萬噸以上僅金健米業1家,與湖北福娃、黑龍江北大荒等年加工量50萬噸以上的企業相比,規模差距明顯,無法在市場上相抗衡。2010年,省農業從全省遴選了16家規模較大、設備工藝較先進的企業,作為振興湘米產業的骨干企業,投入大量資金支持企業技改。今后仍將堅持實施力度更大的扶優促強舉措,激勵企業不斷開拓創新,不斷兼并重組,不斷開拓市場份額,打造出2~3家綜合實力進入全國五強的湘米企業。
米是水稻的“根”和“莖”,油、糠等副產品是“枝”和“葉”。培育發展水稻產業,關鍵在于保障米的有效供給。湘米銷量越大,湖南水稻優勢就越強,湖南農業“亮點”就越亮。田家貴表示,做優做強湘米產業,最終要落到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點上,從而實現振興傳統支柱產業的革命性目標。
“糧食是人的命根子,水則是糧食的命根子。興修水利,是澤被蒼生的大事,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除水害、興水利。”徐守盛說。
作為農業大省的湖南,水利之興,人民豐衣足食,生活安定,生產發展,就有了堅實的依托;作為正在中部崛起的湖南,水利之興,富民強省,實現跨越式發展,就有了實現的基礎和保證。
加快水利改革發展,作為水資源大省的湖南,肩負著重大的使命。全觀湖南水利,多數農田水利設施都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修建的“三邊工程”,廢話老化損毀嚴重,功能弱化甚至荒廢。由于灌溉不到位,一些本是雙季稻的良田變成了單季,有的甚至成了旱地和荒坡,制約了湖南糧食生產。
2011年,加快水利改革發展首次成為中央一號文件的主題。中央一號文件開篇即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興水利、除水害,事關人類生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歷來是治國安邦的大事。中央一號文件出臺后,湖南省委、省政府立馬出臺了《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的實施意見》,全省各地迅速掀起學習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的熱潮。
作為全國改革試點省份,抓住水利建設的戰略機遇期大興水利,湖南迎來了水利建設的新高潮。
衡陽市今年各類水利項目資金將達到10億元以上,50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項目得以立項,大型泵站改造、山洪地質災害防治等都成為水利建設的重頭大戲。
邵陽市將加快資江干流河道整治和主要支流治理、加快新建大中型水庫立項進程、加強城市防洪排澇體系建設,重點實施大圳、六都寨兩個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建設,并爭取每年立項建設2~3個重點中型灌區。
永州在“十二五”期間,將增加水庫總庫容16億立方米,新增供水能力約7.5億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積約40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03.95萬畝,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8。
“十二五”期間,湘西自治州將重點完成18座小一型和150座小二型病險水庫治理。
懷化將突出抓好防洪減災、農田基礎、水生態環境、水資源安全和水能源利用五大體系建設,力爭完成水利水電建設總投資370億元。
張家界將全力構建防洪保安體系、農村安全飲水保障體系、糧食安全農田灌溉體系等6大體系。
岳陽正編制規劃,加快蓄洪安全建設,全面完成層山安全區試點工程,推進錢糧湖等垸蓄滯洪區安全設施和堤防工程建設
益陽從今年起,將突出渠道疏浚、堤防培修加固、機電泵站維修改造,切實加大蓄洪垸堤防培修建設力度。
2011年,常德市將確保完成投入50億元以上,加快新河水系、白馬湖等工程水利綜合整治,加快江南城區和安鄉、石門等縣城城市防洪圈建設,推進圍堤湖、安澧等蓄洪垸安全建設,實施沅澧兩水及中小流域治理等水利生態工程。
水利的“春風”已經吹來,預示著一個空前的水利建設高潮,將在三湘大地興起。
糧食生產事關萬民生計,事關國家和諧穩定。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湖南積極出臺各項保障糧食生產和措施,毫不松懈地抓好糧食生產,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有力保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湖南應有的貢獻。
省長徐守盛積極動員全省各界參與到糧食生產的建設中:“糧食生產不是農民的個體行為,也不僅僅是農業和糧食部門的事情,而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各級各部門都義不容辭。要進一步增強大局觀念和責任意識,加快建立各部門有效配合的工作機制,及時協調解決糧食生產工作的重大問題,形成強大合力。”
(摘自 中國產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