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 鵬
(新疆烏魯木齊830002)
洋品牌“牛”,不過是擊中了中國的軟肋
■ 劉 鵬
(新疆烏魯木齊830002)

一直以來,洋品牌都是中國人消費的至高追求。除了品牌崇拜等心理因素影響之外,洋品牌產品質量過硬、服務熱情周到無疑也是重要原因。
然而今年以來,先是渤海漏油事件,讓人們對跨國公司康菲生出了頗多的質疑,接著,電梯、家具、豆漿、用油、骨湯以及“漢堡暴曬”和“蛆蟲雞翅”等問題接連爆出,以奧的斯、肯德基、麥當勞、味千拉面等為代表的跨國企業、洋品牌在中國市場上遭遇了空前的公關危機。但這些洋品牌卻在反應上拖延、怠慢、推卸責任、東拉西扯的辯解。人們不禁要問:中國市場的洋品牌為啥就能這么“牛”?(據8月26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如果說,洋品牌昔日之“牛”,尚有其“牛”的道理,那么如今,在各種品牌危機屢現的情況下,其依然傲慢,就讓人有很多不解。然而深入分析之后,我們又不難發現,洋品牌在出了問題之后依然“牛”,其根本原因不在于洋品牌,而在于中國企業、消費者和政府部門自身,或者可以說,洋品牌不過是擊中了中國的三大軟肋,才“牛氣哄哄”起來的。
其一是國產品牌不爭氣的軟肋。這一點以乳制品生產企業最為典型。在三鹿事件之后,中國乳制品生產企業幾乎陷入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困境,然而卻不見任何改進與反思。相反,先是“三聚氰胺”陰魂不散,接著“激素門”,緊跟著又是蒙牛與伊利之爭“全國最差乳業標準”。如此國產品牌,又豈能怪消費者為了一桶洋奶粉,跑到香港去與人打得頭破血流?又豈能怨得了中國人對洋品牌趨之若鶩?
其二是中國消費者品牌迷信以及盲目的優越感軟肋。同樣是面餅子夾肉,在國內,我們哂笑一聲,稱其為肉夾饃;而外國企業拿來的,就成了漢堡包、或者熱狗;如此等等。于是,一根油條在街邊早餐店,也就4~5毛,而到了肯德基,則可以賣出4~5塊的“天價”。“天價”又暗中迎合了中國人盲目的優越感、身份感。外國品牌就是再不好,那也是地位的標簽、身份的象征。品牌崇拜到了迷信的程度,也怪不了一些洋品牌“入鄉隨俗”調制豆漿或者炮制產自中國的“達芬奇”家俱!
其三是中國法律政策以及相關管理部門對洋品牌違法違紀處罰的疲軟軟肋。一些“達芬奇”是假進口家俱已經人人皆知了,中國相關管理部門卻還在裝糊涂;味千拉面已經被消費者質疑得啞口無言了,也不見相關管理部門強勢出手;肯德基調制豆漿獲取暴利,卻沒有哪一條中國法律,可以理直氣壯地對其說不;甚至,康菲漏油已經被康菲公司視為“品牌形象提升”的最佳時機了,相關部門的處罰也不過是撓癢癢,如今索賠事宜也還停留在“哼哼”的階段
洋品牌的傲慢,其實完全是我們“慣”出來的。換一句話說,不是洋品牌太“牛”,而是我們中國的一些人,一些企業和一些法律“太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