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霄仙子搖環佩,大圣西天落遺音"/>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曉航
古琴藝術
——九霄仙子搖環佩,大圣西天落遺音
□曉航
月色滿軒白,琴聲亦夜闌;冷冷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隨自愛,今人多不彈;為君投此曲,所貴知音難。2011年1月20日到5月19日,浙江博物館的20張古琴首次“傾巢出動”,主要為九嶷派創始人楊宗稷的藏品。其中“鎮館之寶”之一、唐代落霞式“彩鳳鳴岐”琴就在價值20多萬元的德國漢斯恒溫恒濕展柜里。展柜旁,有許多聽音裝置,觀眾可拿起耳機,聽古琴演變的悠遠故事,還可欣賞由成公亮等著名演奏家用“彩鳳鳴岐”和“來凰”琴演奏的《陽關三疊》等古曲。
古琴是中華民族最早的彈弦樂器,是中華傳統文化之瑰寶。以其歷史久遠,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人所珍視。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實物距今有2400余年,唐宋以來歷代都有古琴精品傳世。
古琴,亦稱七弦琴,或絲桐、綠綺等,因縛弦七根又稱“七弦琴”,屬彈撥樂器。它最早是依鳳身形而制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有頸,有肩,有腰,有尾,有足。它長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一說象周天365度)。一般寬約六寸(20公分左右),厚約二寸(6公分左右)。琴面是弧形,代表天,琴底為平,象征地,又為“天圓地方”之說。琴面上有13個琴徽,是標識弦上泛音和按音音位之用,由粗而細,自外向內排列。代表著一年有12個月及閏月。琴腹內,頭部又有兩個暗槽,一名“舌穴”,一名“聲池”。尾部一般也有一個暗槽,稱為“韻沼”。與龍池、鳳沼相對應處,往往各有一個“納音”。龍池納音靠頭一側有“天柱”,靠尾一側有“地柱”。使發聲之時,“聲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韻”。“琴頭”上部稱為額,額下端鑲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稱為“岳山”,又稱“臨岳”,是琴的最高部分。岳山邊靠額一側鑲有一條硬木條,稱為“承露”。上有七個“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個用以調弦的“琴軫”。琴頭的側端,又有“鳳眼”和“護軫”。自腰以下,稱為“琴尾”,琴尾鑲有刻有淺槽的硬木“龍齦”,用以架弦。龍齦兩側的邊飾稱為“冠角”,又稱“焦尾”。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經岳山、龍齦,轉向琴底的一對“雁足”,象征七星。琴底部有大小兩個音槽,位于中部較大的稱為“龍池”,位于尾部較小的稱為“鳳沼”。這叫上山下澤,又有龍有鳳,象征天地萬象。琴的一端以岳山支撐琴弦,其下有琴輪用以調節弦的音高。琴的面板(指板)無品無柱,出音孔開于底板向下傳音。古琴有效振動弦長超出其它弦樂器,且振幅寬大,故音質低沉渾厚,幽靜古樸,富于表現力。由于琴沒有“品”(柱)或“碼子”,非常便于靈活彈奏,以余音綿長不絕為特點的古琴,其獨特的走手音是其它任何一種樂器所不具備和無法比擬的。古琴的音箱,不像箏等樂器那樣粘板而成,而是整塊木頭掏空而成。其音箱壁較厚,又相對較粗糙,所以其聲更有獨特韻味和歷史的滄桑感。
“絲桐合為琴,中有太古聲。” 雖說“伏羲制琴”、“神農制琴”、“舜作五弦琴”的傳說不可信,但它的歷史確實是相當悠久了。源遠流長的古琴藝術,在音樂歷史的長河中,歷盡人間滄桑,朝代興亡。長期以來,琴家們多認為“五弦之琴,文王,武王各加一弦”而成七弦琴,《詩經·周南·關雎》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鹿鳴》中的“我有嘉賓,鼓瑟鼓琴”。可見,三千多年前的周代,琴已流行,并逐漸成為文人的必修樂器。孔子在提倡琴樂之初就教導說君子樂不去身,君子和琴比德,唯君子能樂。孔子聽到了文王圣德之聲,師曠聽出了商紂亡國之音。古人相信天地的氣象就蘊涵在其中,人們膜拜它,賦予它關于道德的信仰。作為“正音”,琴樂寄寓了中國千年的正統思想和文化。古琴伴隨著人民生活,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高山流水遇知音;司馬相如一曲《鳳求凰》表達愛慕之心;嵇康臨死一曲《廣陵散》;甚至是諸葛亮巧設空城計,都為千古傳頌。

傳統中將琴比喻成天地萬物,因此在斫琴選材上,也有陰陽之說。桐木屬陽,置于上,斫成琴面。梓木屬陰,置于下,斫成琴底。就木質而言,桐木松軟,制作琴面能使琴的音色更美。而梓木堅硬,制作琴底能使琴堅牢不易變形。自古斫琴以桐梓為材,也是有道理的。在琴型上,唐琴與宋朝等琴形相比,造形較為渾圓,一般又在頸、腰內收部分作圓角處理。唐琴的造形,各處比例均比較合理,既美觀又便于彈奏。琴形主要有:伏羲式、神農式、鳳勢式、連珠式、師曠式、子期式、仲尼式、霹靂式。北宋初年的琴形,基本是模仿唐琴。后來,琴面的弧度漸漸自渾圓向扁平變化,形成了唐圓宋扁的風格。在長度與寬度上,宋琴的標準范圍較唐琴大。有的宋琴明顯短于唐琴,也有的明顯長于唐琴;在寬度上也是如此。到了南宋年間,外形又有了一定的變化。除北宋琴形的流行外,又流行出肩聳而形狹的式樣,其形狀更漸趨扁平狹小。元朝歷時較短,在琴文化史上,屬于過渡發展階段。元琴的琴形,基本保留著宋琴較為扁狹的特點。在外形上,仲尼琴仍占絕大部分。明清兩朝琴文化的發展都非常受到重視,上自皇室,下至平民,皆有很多琴家。明朝的宗室與民間斫琴之風皆盛。清朝則是民間斫琴盛行。在琴形上,自明朝起,新增了很多式樣。這也是明朝琴文化發展的主要成績之一。明朝新增琴形主要有:綠綺式、正合式、梁鸞式、清英式、萬壑松式、飛瀑連珠式、蕉葉式等。
琴派是具有共同藝術風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稱“琴派”始自明末的虞山派和清代的廣陵派。各個琴派之間的差別主要決定于地區、師承和傳譜等條件。同一地區的琴人,經常彼此交流,相互學習,同時又吸收當地民間音樂的影響,從而形成相近的演奏風格,使琴曲亦有特殊的地方色彩。后世的琴派多以地區劃分、命名,虞山派以江蘇常熟為中心,廣陵派以江蘇揚州為中心,都是著名的琴派。吳越地區先后還有:松江派、金陵派、吳派等;其他地區有:中州派、閩派、嶺南派、川派、九嶷派、諸城派等。
說到千古名琴,當然就要談到傳世唐琴。雖然唐琴并非現存最古的琴器,但唐朝卻是琴文化發展的最重要時期之一,而現存的唐朝古琴無論從音質、形制還是歷史價值,皆是歷代琴器中不可多得的頂級至寶。所以,傳世唐琴,實是歷代琴人夢寐以求的神品。現存的傳世唐琴并不多,主要包括:詩夢齊舊藏的“九霄環佩”,汪孟舒舊藏的“春雷”、“枯木龍吟”,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大圣遺音”,上海吳金祥舊藏的“九霄環佩”,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春雷”(原張大千藏),山東博物館的“寶襲”,北京曹桓武舊藏的“云和”,李伯仁舊藏的“飛泉”、“獨幽”,旅順博物館的“春雷”,查阜西舊藏的“一池波”,管平湖舊藏的“冥王”,馮恕舊藏的“松風清節”,成公亮所藏的“秋籟”等。
“唐琴第一推雷公,蜀中九雷獨稱雄。”唐琴之中,以雷公琴為最。蜀中九雷中,以雷威成就最大。而雷威一生所斫之琴中,又以“春雷”為最。所以,在古琴神品中,“春雷”實是最最珍貴的無價之寶。據傳,北宋末年,宋徽宗趙佶在其宣和內設“萬琴堂”,廣羅天下古琴神品于其中。雷威的“春雷”琴,是其中的第一品。金滅北宋后,金人將奪自宋宮的珍寶,裝了2050車,運往燕京。“春雷”琴也隨之來到了燕京,成為金帝宮中的第一琴,被收藏于承華殿中。金章宗死后,以此琴陪葬。在地下埋了18年后,“春雷”又復出于世,成為元宮中的珍寶。后來,“春雷”琴被賞賜給了元朝承相大琴家耶律楚材。耶律楚材曾將其贈予老師萬松老人。以后,“春雷”琴又復歸耶律楚材之子耶律鑄。以后其琴又歸趙德潤所有。明朝時,“春雷”傳入明宮之中。到了清朝,“春雷”琴流傳到裕親王府中。以后,該琴又流出府外,后來為滿州大琴家佛詩夢所得。之后,佛詩夢又將“春雷”琴傳予其入室弟子北京大琴家汪孟舒。現“春雷”琴仍為汪氏家傳珍寶。
傳世名琴中,僅次于唐琴的,當數宋琴。宋朝也是琴文化發展最重要的時代之一,其時政府對斫琴十分重視,設有“官局”。現存的兩宋古琴佳器較多,其中主要包括:北京歷史博物館的“混沌材”、“玉壺冰”、“海月清暉”,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鳴鳳”,安徽博物館的“飛龍”,山東省博物館的“南風”,吉林省博物館的“松風清節”,香港沈興順所藏的“鶴唳清宵”、“灑塵”、“清梵”、“瀟湘夜雨”、“鐵鶴舞”、“石泉”、“片秋”等。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馀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李白《聽蜀僧浚彈琴》一詩仿佛能感受到古人撫琴的繞梁之聲。如今傳世的古曲有管平湖整理的《廣陵散》、《幽蘭》以及《大胡茄》、《小胡茄》、《獲麟操》、《烏夜啼》、《長清》、《短清》、《離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