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山東輕工業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山東濟南250353)
2011中國并購:風潮涌動
□黃慧
(山東輕工業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山東濟南250353)
acquisition and mergermerger

2011年全球并購市場風潮涌動,既是各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對全球進行產業布局的契機,同時也預示著全球各國國家層面力量的博弈。
與以往相比,2011年全球并購涌現出許多新的特點。數額大、涉及行業廣,加之全球經濟政治形勢風云變幻,使得全球2011年的并購更加引人注目。回顧全球2010年的并購活動增長近20%,為2007年以來首次實現年度上升,昭示全球將迎來新一輪并購周期。進入2011年后并購更趨活躍,全球再現并購潮。2011年1月至2月第一周,全球并購額達3096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9%,為2000年IT泡沫破裂以來最高值。本次全球并購主要有以下特點:
1.1 涉及行業面廣
并購領域集中在傳統制造業、資源、金融、食品、電信等方面,以技術和市場為導向的并購正逐漸增多。以金融業為例,2011年2月15日,兩大世界頂級交易所——紐約泛歐交易所和德意志證券交易所達成業務并購協議,全球最大的交易所運營商將橫空出世;2月9日,倫敦證交所與加拿大多倫多證交所集團達成合并交易,打造全球第四大交易所和最大的礦業股交易平臺。
1.2 后金融危機時代,全球經濟政治形勢復雜,使得全球并購活動呈現出分化性。
經過金融危機的洗禮,全球各個國家產業正在經歷新一輪調整。全球化正在遭遇艱難時刻,各個區域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將促使海外并購活動出現分化,大型的、戰略性的并購將是國家層面的博弈,而中小型的并購受到的限制相對較少。
2011年開春伊始,即可見諸多國內外并購案例。由此可以預見2011中國并購浪潮已經來臨。
2.1 國內并購
2011年1月18日佳兆業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宣布,擬以6.72億元收購深圳科拓建筑旗下的浙江伍豐置業有限公司100%股權。
2011年1月23日,中國工商銀行與中國香港的東亞銀行聯合宣布,工行將收購美國東亞銀行80%的股權,從而獲得了美國商業銀行牌照,填補工行在美零售銀行牌照的空白。零售銀行牌照一直是中國銀行業在美國發展的一道關鍵障礙,此次工行收購美國東亞銀行股權成功繞開了這一障礙。
2011年3月1日,西南證券突發停牌公告,擬吸收合并國都證券。若合并成功,將成為全國首例上市券商并購案。
2.2 海外并購
2011年2月10日,中國石油宣布,擬以54億加元(合54.3億美元)收購加拿大能源公司下屬的峻嶺油區50%資產權益。合作雙方將按各出資50%投資比例,通過合資合作方式加大開發力度,提升天然氣產量。
同日,煙臺萬華母公司萬華實業集團宣布,以12.63億歐元獲得東歐最大異氰酸脂生產商寶思德96%的股權。
2011年2月22日,鞍山鋼鐵集團宣布,鞍鋼日前聯合英國斯坦科集團在英國成立鞍鋼英國控股公司,正式收購英國USS加工中心2/3的股份,實現對該中心的主導控制。
2月23日,北汽集團對外宣布,以約3100萬歐元(合約人民幣2.8億元)成功收購瑞典威格爾變速箱廠的全部設備裝備及技術文件。
2011年3月31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表示,已批準中石化以71億美元收購雷普索爾公司在巴西的深海石油資產40%股權。
總體而言,2011年全球政治經濟形勢對企業并購具有積極影響,但是中東局勢及日本地震一定程度上可能在短期內打亂并購計劃。
3.1 經濟回暖,企業信心增強
在經歷了本輪全球金融經濟危機的洗禮之后、經濟處于復蘇階段之時,全球企業特別是持有充足現金的中國企業重燃并購熱情順理成章。據調查,中國公司的交易愿望較其全球競爭對手更加強烈。31%的中國受訪者表示,他們正在積極考慮在未來6個月內利用并購來實現增長,而持有相同觀點的全球受訪者比例則為29%。與全球競爭對手相比,中國受訪者對6個月后的并購前景更加樂觀。51%的受訪者表示可能在12個月內展開收購活動,而同期的全球調查中只有41%的人持有相同觀點。
3.2 信貸環境改善
由于國內應對通脹的壓力,央行對2011年國內信貸規模采取了非常審慎的態度,但是隨著國家相關政策的出臺,可看出中國信貸環境將有明顯的改善。這在促進企業發展的同時,也有利于中國產業整合和產業鏈調整。如2011年3月8日,農行浙江省分行與衢州市政府簽訂“綠色發展、生態富民”全面合作協議。未來5年內,農行浙江省分行將向衢州市投放200億元信貸資金,重點用于支持節能減排、“三新”產業重點項目、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生態保護工程和新農村建設等領域。
3.3 CEO信心提升
金融危機給國內企業海外并購提供了機會。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一些國外企業調整主營業務方向,出售部分資產或業務,國內企業因此獲得了很多在正常的市場環境下很難遇到的機會。國際投資機會的增多,提升了國內企業CEO走出國門投資國際市場的信心,并購成為企業開拓市場、整合產業的一種手段。
3.4 中東的沖突和日本地震海嘯引發的危機
中東沖突和日本地震海嘯這些非常重大和嚴重的事件以它們帶來的波動性將會對并購談判帶來一些影響,如阿聯酋的電信公司Etisalat便放棄了以120億美元收購科威特競爭對手Zain控股股權的計劃,理由之一是該地區的局勢動蕩。
2011年中國公司擁有加速尋求收購的資金、動力和機會,推進并購活動的條件也正在發生積極變化,而中國企業并購交易也成為2011年的熱點話題。
4.1 外在壓力:人民幣升值促生并購潮
自2005年匯改以來,人民幣升值已接近26%,今年美元兌人民幣可能會達到1∶ 6.5。近日,很多企業紛紛表達了自己對人民幣升值的擔心:企業的出口利潤率只有3%~5%,如果人民幣升值幅度超過5%,他們將無利可圖。在此背景下,如何應對成為出口型企業迫切需要考慮的問題。提高外幣收入,擴大海外生產成為企業規避風險的方法之一。因此,一有合適機會出現,企業將考慮進行海外收購。
4.2 國內經濟:通脹壓力多方滲透,促使企業探求新盈利增長點
對中國而言,今年面臨的國內形勢復雜,國際經濟環境也雪上加霜。而這也就直接決定了國內應對通脹不能采取單一的方式,既要治理通脹,也必須保持企業的生產經營,在通脹和經濟增長中保持一個平衡狀態。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正在逐步轉變,這也就相應帶動了國內資金投放方向,因而直接影響到企業盈利模式。當前形勢下,國內應對通脹壓力的方式之一,即是控制國內實體經濟投資,這進一步促使企業探求新盈利增長點。
4.3 政府推動:消化外匯儲備,平衡國際收支
中國大量的出口很多都并沒有轉化為有效的直接投資或國內居民消費,而是以國家外匯儲備的形式儲存起來,最新的數據顯示我國外匯儲備已高達2.8萬億美元。這些儲備中有80%左右是美元資產,其中近9000億為美國國債,這些國債的投資收益率僅在3%左右,相當于無償借給美國。
經歷社會生產的急速擴張后,中國在多個領域具有世界級的產能,進而尋求在全球進行上下游并購,來保證上游原材料供應穩定和下游銷售順暢。與此同時,多年貿易順差積累了巨量外匯儲備,中國鼓勵企業走出去并購,來平衡外匯收支。
4.4 產業驅動:中國產業結構調整
中國新的五年計劃將在多個方面對中國海外并購起到促進作用,其中包括:國內產業的整合及重組、優化使用境外投資及加速實施“走出去”戰略等。同時,中國對資源、引進高科技技術的需求,以及國內企業海外并購經驗的積累等因素,都將進一步促進中國海外并購的發展。
5.1 國企并購一枝獨秀
觀察中國市場的并購交易,不論是國內并購,還是跨國交易,絕對的主力都是國有企業。這帶來兩個問題:一是作為并購主體,國企并不成熟;二是國企背后的地方政府,其行為往往也并非完全的市場化。這幾點都是導致國企海外并購失敗的重要因素。西方國家對中國國企海外收購一直有排斥心理,認為國企都有政府背景,很容易將收購與政府意圖聯系起來。加之,金融危機后全球貿易保護主義與投資保護主義盛行,更是加大了我國海外并購的難度。
5.2 撒錢運動
有些企業因為“價格太便宜而要購買”或是為了了解新市場的需要。尤其是經過金融危機的洗禮,西方國家部分企業調整主營業務的方向,出售部分資產或業務,這些資產或業務與中國相比未必是具有相對優勢的,因此如果僅僅是因為便宜而購買,這樣一種急功近利的抄底心態,無疑是對中國外匯儲備的巨大浪費,自然也產生不了相應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5.3 圈地運動
有些中國企業在中國市場發了財,資金雄厚,便產生了有必要到國際市場上走一把的感情沖動,這樣很難符合以上任何一個模式和戰略目標。這些舉動既沒有合理的戰略目標為指導,由于對兼并對象行業和市場的缺乏了解,也談不上會有切實可行的增值和盈利的實施計劃和能力。這樣一種將并購投資視為跑馬圈地的運動,顯然并不能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