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萍(江蘇新能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江蘇淮安223005)
油價再攀新高 震顫全球經濟
□陳萍
(江蘇新能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江蘇淮安223005)
受利比亞沖突升級刺激,國際油價創下2008年8月以來收盤新高。不期而遇的高油價不僅震動了資本市場,且推升了全球通脹壓力。人們不禁擔心:在全球經濟剛剛復蘇之時,油價再攀新高究竟是危機前兆還是虛驚一場?
世界經濟“舊患”未平,又添“新憂”。自今年1月中旬以來,受北非和中東局勢緊張影響,國際油價呈快速上漲之勢,特別是在北非重要產油國利比亞國內沖突升級后,市場擔憂加劇了油價漲勢,引發了石油市場“恐慌溢價”效應,推動了油價上漲15到20美元。如果沖突繼續,這種溢價效應還會增強。
由于油價上漲,航空業首先告急。國際航空運輸協會表示,2010年航空客運量較上年同期躍升8.2%,航空貨運量飆升21%,但油價持續上漲可能給航空業造成破壞。2010年航空業平均利潤率只有2.7%,而燃料成本的上升可能使行業全球能源成本在2011年上漲到1560億美元。上年這一成本為1390億美元。
對被債務和失業問題纏身的發達經濟體而言,油價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將抑制消費并打擊尚不穩固的經濟復蘇。高盛的預測表明,油價每上漲10美元就意味著美國經濟增速下降0.2個百分點。目前股市大跌也反映了投資者對未來經濟增長的憂慮。
高油價加重通脹風險,令歐盟猝不及防。過去數月里,能源和食品價格上漲始終是導致歐元區通脹上揚的兩大“推手”。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歐元區今年1月通脹率已升至2.4%,大大超過歐洲央行設定的“接近但低于2%”的目標值。今年2月歐元區企業原材料和能源成本上升速度創下14年前有相關調查以來最高紀錄。在主權債務危機尚未完全化解情況下,油價因素將使歐洲央行在制定貨幣政策時面臨更艱難的抉擇。
一些咨詢機構分析,油價每上漲10美元,GDP就會縮水0.5%。摩根士丹利表示,如果油價由于中東和北非的局勢升至120美元,全球經濟可能會再度陷入衰退。如果油價持續站上120美元,全球經濟增長將顯著低于目前的普遍預期。國際能源機構警告說,如果油價維持當前水準,可能會讓全球重蹈2008年金融危機時的覆轍。如果今年油價一直維持在100美元以上,將可能誘發和2008年時同樣嚴重的經濟危機。未來幾周,油價會不會沖上140美元/桶更無法得知。

有國際媒體分析指出,高油價對亞洲的影響不一。一些國家勢將獲益,而另一些國家可能遭遇切實的問題,贏家是那些石油生產國,即馬來西亞及印尼,輸家自然是進口石油的國家和地區,即日本、韓國、泰國、印度和臺灣地區。據巴克萊資本公司預測,每桶120美元的油價,將使印尼經常賬戶盈余占GDP的比率提高0.9個百分點,馬來西亞將提高3.1個百分點。同時又將把韓國和泰國拖入經常賬戶赤字(對于韓國,每桶110美元的油價就會帶來經常賬戶赤字)。在臺灣地區,這將使經常賬戶盈余占GDP的比率降低4.3個百分點。印度的經常賬戶長期處于赤字狀態,每桶120美元的油價將使印度經常賬戶赤字占GDP的比率再提高1.8個百分點。在日本,其90%的石油進口來自中東,動亂引發的石油短缺問題扼住了日本石化行業。洗發水、洗衣液、化妝品行業面臨停產或成本升高的風險,老百姓日常生活會更艱難,并加劇日本政壇變動。
中國的情況也許有些例外。按某些衡量標準,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也是石油進口大國。但巴克萊資本公司的研究顯示,油價為每桶90美元時,中國經常賬戶盈余占GDP的比率將為4.6%,而油價為每桶110和120美元時,這個比率都將為4.4%。對于一個耗油大國來說,中國似乎能夠很好地避免能源成本上升的影響。
然而,中國2010年石油需求對外依賴度超過55%,石油價格過快上漲會導致輸入性通脹風險,而中國目前正處于“穩物價”時期。在此情況下,管理層只有通過不斷加息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等手段,來嚴格控制通脹加劇的風險。更何況,經常賬戶并不是一切。每桶120美元的油價可能會使中國的CPI增加1個百分點,印度增加1.3個百分點,印尼增加1.2個百分點。對3個已在擔憂高通脹的大型經濟體,這一增幅令人心驚。如果油價連續數周保持在目前的高位,甚至走得更高,亞洲經濟體和消費者很可能會嘗到痛苦的滋味。為應對不斷上漲的通脹壓力,將有更多的新興經濟體步入加息通道。

全球已陷入糧食危機,如果再陷入石油危機,世界經濟何去何從?石油減產,進口國全線告急。意大利石油儲存只能維持數月,日本官方膽戰心驚,沙特國王更是不惜撒重金阻止暴亂蔓延。但是,利比亞的原油質量較高,彌補其原油供應短缺并非易事。此外,由于利比亞原油輸出對象又是正在努力擺脫金融危機陰影的意大利等歐洲國家,這些國家的能源市場將受到嚴重沖擊,從而加劇市場對油價漲勢的擔憂。至少在短期內,地緣政治對國際油價的影響仍將持續。一旦利比亞局勢不能得到解決且進而演變為整個中東地區參與的復雜局勢,那么國際原油價格將繼續飆升,所以,國際原油價格站穩100美元/桶幾無懸念。
從突尼斯到利比亞,席卷北非與中東的變局對世界經濟格局影響深刻。如果動亂直接威脅到石油工業,世界將陷入另一次石油危機,世界油價定會再度攀高,對復蘇根基不穩的全球經濟來說,這不啻于雪上加霜。在積極抵御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之后,西方各國已沒有余力再出刺激需求的舉措。美國雖通脹率較低,但已有許多市場人士對美聯儲的第二輪量化寬松政策或將引發通脹發出了警示。歐元區債務危機纏身,經濟尚處低谷,但通脹高企的跡象已有所顯現。此外,通脹惡魔正在英國的經濟中“肆虐”,去年第四季度該國經濟甚至出現萎縮。除發達國家外,新興經濟體面臨的通脹壓力更是“人盡皆知”。
但亦如經濟學家之前預計,高油價不會為眾多發展中國家乃至美國所接受,尤其是美國的失業率持續維持在10%之下,且美國股市前階段已創出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前的新高。所以,美國財長蓋特納明確對市場放出“看空”信號,“全球石油儲備充沛,如供應持續中斷,隨時可動用儲備石油。歐佩克等組織和國家也有大量剩余產能。”國際能源署同樣表示,如果短缺嚴重,其可使用緊急石油儲備向成員國供應。
而對“石油危機”是否會演變成另一場“經濟危機”的問題,有分析認為,這種擔憂有些“過頭”。理由是“全球經濟已處于復蘇狀態,歐洲通脹已出現,而美國還屬低通脹區,原油供給不足對經濟所產生的影響最多是延緩全球經濟復蘇的腳步,而不會造成另一場經濟危機。”同時,由于避險資金不斷涌向美元,從而推高美元指數,這也將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油價出現系統性上漲的風險。
然而,即便如此,國際油價中短期也不會再回80美元/桶的區間。一方面,漲易跌難;一方面,需求并未根本減少。
油價再度“破百”的形勢促使政治活動家和政客們匆忙翻出自己的老一套說辭。一些人呼吁擴大本土石油生產,還有人主張發展石油替代品。但兩種辦法都不會有太大效果。替代品的確有潛力可挖,但需要數十年時間才能達到有意義的規模。擴大本土石油生產更加沒有指望:新增供應不會讓消費者免受全球油價大幅波動的影響,而增加產出也只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兩種辦法都值得考慮,但我們還需要一個短期危機管理計劃。
此類計劃的著眼點,必須是對戰略石油儲備采取協調做法。這些儲備可起到抵御全球市場動蕩緩沖器的作用。如果石油供應減少,或運輸路線中斷,就動用儲備,以穩定全球市場。但問題在于,人們仍不清楚在哪些情況下可動用這些儲備。當前形勢還沒走到這一步,而IEA(國際能源機構)負責人向市場保證,必要時可動用儲備。如果動亂蔓延至沙特阿拉伯,釋放儲備無可非議,但對影響不那么嚴重的騷亂,政策就有些模糊。
沙特阿拉伯產量下降,對市場的沖擊尤其嚴重。該國被卷入動蕩的可能性非常低,但考慮到后果的嚴重性,即使概率很低也不應忽視。由于鄰國巴林仍一團混亂,不安定局面蔓延至沙特阿拉伯的可能性有所增加。但如果日產量約200萬桶的阿爾及利亞繼利比亞之后也停產怎么辦?IEA必須劃定行動底線,以阻止市場先行恐慌。
還有必要對石油市場的投機活動采取新手段。2008年,油價飆升至每桶147美元,促使G20徹底修改相關規則。不過,當時油價飆升是由經濟因素推動的,而不是地緣政治沖擊。可以理解的是,回應也聚焦于如何最有效地應對未來的類似情況。
不過,一旦沙特阿拉伯或伊朗的石油供應中斷,可能會引發不同類型的投機活動。在這種情況下,投機者將對難以預料的政治變化作出反應。隨著驚慌的交易員囤積石油作為保險措施,波動可能會進一步加劇,考慮針對投機活動出臺新的特別限令無疑是明智之舉。我們不知道,剛剛全球化的經濟將如何應對一場猛烈的地緣政治油價危機,但我們應該在付出沉重代價才找到答案之前做好準備。
人們真正擔心油價上漲是新一輪危機的前兆,但人們更希望這只是一場虛驚!世界必須對油價的進一步波動做好準備——如果沙特阿拉伯或其他國家的石油生產中斷,世界有可能陷入一場真正的危機。
(作者為江蘇新能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師、江蘇信息學院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