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原平 李 冰
隨著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我國的城市化水平顯著提高,城市的建筑和人口密度也迅速增加,使得城市所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而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的能力越來越差。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能提高城市抵御各種災害和次生災害的能力,一旦遭遇自然災害,勢必造成極大的損失。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玉樹大地震等嚴重地震災害,向我們提出了警示:避難與救援是震后特別是大震后防災減災的重要舉措,每座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必須規劃建設各種類型的避難疏散場所,以便在發生地震、火災、洪災等嚴重災害時為災民提供安全而實用的防災避難活動空間,并為災后城市的重建創造基礎條件。
《北京中心城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室外)規劃綱要》[1]提出的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的概念是:具有一定規模的平坦用地,配套建設了應急救助設施(設備),儲備應急物資,設置標識,能夠接收受災市民臨時或長期疏散避難(生活)的空間,確保避難市民安全。避免震后次生地質災害和火災等危害,以及方便政府開展救災工作的場所,主要包括公園、綠地、體育場、操場、廣場等室外開放空間。
2006年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提出的《城市地震應急避難場所規劃設計原則及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3]中對應急避難場所的定義做了描述:具有一定規模的平坦用地,劃定各類應急功能區,配套建設應急救援設施(設備)或地震后相關設施可以進行相應功能轉變,儲備應急物資,設置標識,具備接收受災市民臨時或長期疏散避難(生活)的基本條件,并確保避難市民安全,避免震后次生地質災害和火災等危害,以及方便政府開展救災工作。
根據我國城市的實際情況,避難場所按其特點可分為:中心避難場所、固定避難場所、緊急避難場所以及防災據點等。
1)緊急避難場所:是指供避難疏散人員臨時或就近避難疏散的場所,也是避難疏散人員集合并轉移到固定避難疏散場所的過渡性場所。2)固定避難場所:指供避難疏散人員較長時間避難和進行集中性救援的場所。3)中心避難場所:規模較大、功能較全、起避難中心作用的固定避難疏散場所。場所內一般設搶險救災部隊營地、醫療搶救中心和重傷員轉運中心等。4)防災據點:指采用較高抗震設防要求、有避難功能、可有效保證內部人員安全避難的建筑。
1)緊急避難場所的抗震疏散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緊急避難場所的抗震疏散要求

表2 固定避難場所的抗震疏散要求
2)固定避難場所的抗震疏散要求見表2。
3)中心避難場所的抗震疏散要求。中心避難疏散場所,除滿足固定避難疏散場所的要求外,還應滿足設置抗震防災指揮機構、情報設施、搶險救災部隊營地、直升飛機停機坪、醫療搶救中心和重傷員轉運中心等的需要。場地一般應達到50 hm2以上。
根據《太原市中心城區抗震防災專項規劃——應急避難場所分項規劃》(2010—2020)[5]中的相關資料數據,結合筆者的現場調查后,把目前小店區已設置的應急避難所進行了統計,見表3。

表3 太原市小店區避難疏散場所統計
由表3結合小店區的地理環境情況,我們可以看到,小店區避難疏散場所現狀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整個行政區的避難場所分布不均;2)一半以上的避難場所服務半徑過小; 3)城中村內部,建筑密度大,幾乎無開敞式避難場所;4)避難場所的相關配套設施基本沒有,無法滿足居民的應急要求。
1)政府要重視城市避難疏散場所的規劃建設問題,要加強對城市建設的管理與規劃工作,努力宣傳提高全民防災的意識,并且制定出相關的政策法規。2)通過各種媒體,教育機構向市民宣傳避震疏散常識,讓市民知曉城市各個避震疏散場所的名稱、位置、疏散的路線、場所的應急制度、應急標示等。3)加固、改造一些已建成大型的大空間的公共建筑以及各類學校的教學樓、宿舍樓等建筑物,作為避難疏散場所。4)為所有作為避難疏散場所的公共建筑規劃設置完善的配套應急設施。5)規劃儲備避難場所的應急物資。估計震后災民生后所需的各種物資和服務,在城市每個室內地震避難所建立儲備倉庫并設專人管理。6)為可作為避難疏散場所的公園、綠地增加避難疏散功能。7)近幾年,太原市小店區正進行大規模的舊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如果在改造中能充分考慮防災避難場所并且合理規劃建設,將提高小店區的抵御各種災害能力,有利于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
[1] 北京中心城地震及應急避難場所(室外)規劃綱要[Z].
[2] 蘇幼坡,馬亞杰,劉瑞興.日本防災公園的類型、作用與配置原則[J].世界地震工程,2004,20(4):27-29.
[3] 李繼東,周長興.城市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的規劃建設——以北京市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為例[J].話題,2008(23):122-125.
[4] 陳蘇誕,張曉峰,王 蕾.太原市地震緊急疏散與避難場所安全性掃描[J].城市減災,2007(1):22-25.
[5] 太原市中心城區抗震防災專項規劃——應急避難場所分項規劃(2010—2020)[Z].太原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