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倩
(天津市腫瘤醫院,天津 300060)
一例甲狀腺腫物及咽旁腫物患者行氣管切開術的心理護理
曹 倩
(天津市腫瘤醫院,天津 300060)
甲狀腺腫物;咽旁腫物;氣管切開術;心理護理
氣管切開術是頭頸部腫瘤的一種常見治療方法。由于手術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發聲困難和改變了正常呼吸通道,因此手術的患者,心理護理尤為重要。本文報告對1例恐懼醫療行為患者在手術前后進行適時的心理干預,最終使其接受手術,康復出院。現報告如下。
患者女性,45歲,診斷為甲狀腺腫物及咽旁腫物。于2009年5月19日入院。患者在得知病情后心情緊張、顧慮重重;由于對醫療行為的恐懼、抵觸心理,曾經一度拒絕手術、強烈要求出院。特別是患者在手術后的一段時間里,因配戴氣管套管發音和吞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使患者產生焦慮、悲觀絕望、無助等消極情緒。護士在治療的不同階段,運用心理支持、教育性干預、認知-行為干預、治療性溝通、暗示等不同的心理治療方法,適時地給予心理干預,幫助患者接受手術,最終于2009年6月23日順利地康復出院。
2.1 手術前心理問題及干預措施
2.1.1 入院初期的心理問題及干預措施 初到病房患者對病房環境非常陌生、恐懼,缺乏安全感,由于遠離親友、獨立生活、常會感到孤獨和寂寞。并且患者本身性格內向、膽小,不善于與他人溝通,常獨自一人坐在窗前發呆,不言不語,顧慮重重,擔心手術會對家庭、生活、經濟等方面帶來嚴重的影響。患者情緒低落,期盼親人陪伴,并對家屬的依賴性增強。此時護士以熱情的態度主動接近患者,進行言語溝通,在了解病史的同時,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并對患者進行心理社會因素評估,包括病前個性、應對技能、家庭支持、經濟狀況及生活環境等,并有針對性的制定心理護理計劃,包括入院宣教、術前教育、術后心理干預等。同時注重家屬對患者的心理支持作用,鼓勵親朋好友前來關心、探望,使患者心情放松不把注意力全部放在自己的身體上,有助于消除其對陌生環境的恐懼感。5天之后,患者已逐漸適應病房的生活,能夠自行解決簡單問題,如:自行訂飯,打水,不再凡事依賴家屬,并經常與同室病友促膝談心,談及手術的有關問題等。
2.1.2 診斷期的心理問題及干預措施 此期患者表現為情緒不穩定,易激動,患者的心理變為抑郁,表現為情緒低落、沮喪,常看到她獨自一人坐在窗前偷偷的哭泣,并多次與家屬為手術問題發生爭執。患者不能接受手術帶來的痛苦和壓力,因此常對周圍一切都不順心、偏見、固執,不理解周圍的人或事,甚至拒絕手術,強烈要求出院。在了解了患者的心理后,護士分析心理因素是影響本例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及生活質量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將對患者的心理上的援助提高到了與治療同等重要的位置,通過多種心理治療方法,幫助患者順利度過腫瘤患者的憤怒期、抑郁期,盡早進入接受期。例如:平時多與患者進行治療性溝通,了解患者心理,隨時掌握其心理變化情況;運用傾聽的技巧,鼓勵患者表達自己內心的委屈、抑郁等負性情緒;同時多運用具有安慰性、勸說性和鼓勵性的言語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1〕,家庭、子女都需要您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需要您積極地配合治療來實現……”。此期我們通過運用治療性溝通技巧,對患者進行適時的認知-行為干預,幫助處于困境中的患者改變其認知或行為的有關問題,幫助患者從不同角度去看待問題,對不可改變的遭遇或現狀產生新的看法和體驗〔2〕。同時利用生的欲望,調動潛在力量,振奮其精神,最終使患者接受手術,并愿意積極配合治療,提高其遵醫行為。
2.2 手術后的心理問題及干預措施
2.2.1 對氣管套管過度緊張的心理 氣管切開術后對套管的護理十分重要,但同時我們更關注患者的心理問題。術后早期,患者心情緊張,對套管充滿恐懼,幾乎徹夜不眠,脖子直挺挺的不敢活動,更不敢有效咳痰,處于強迫體位狀態。為此 ,護士采用心理支持療法,以高度的同情心和責任感及自己的飽滿情緒來感染患者;鼓勵患者用堅強的意志來增強對各種不適的耐受;用精心的護理與精湛的技術來消除患者精神上的痛苦,增強患者對護士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使患者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注重環境對患者身心健康的影響,因此除了在病房環境的布局上考慮到通過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以外〔3〕,更注重家屬對患者的心理支持作用,術后為患者設立單間病房,創造良好的休養環境,并且在病情允許時給予家屬陪伴,允許親朋好友前來探望,盡量使病房在某一方面家庭化,如提供電視機、CD機、MP3等娛樂設施,使患者覺得就象在家里一樣,從而達到轉移患者注意力,消除對氣管套管恐懼和過分關注的心理。同時,對患者陪護產生的心理波動,護士及時給予關心、安慰,幫助患者解決實際困難,并給予適當的疏導,承擔對她的治療義務和責任,會一直陪伴她直至痊愈。使其積極配合治療,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2.2 對套管依賴退行性行為的護理干預 本例患者對氣管套管的心理變化過程為:恐懼—拒絕—接受—適應—依賴的心理。因此在適應了經氣管套管進行呼吸的方式后,產生了對氣管套管的依賴心理,出現了患者角色的退行性行為;在術后第14天需行氣管套管堵管訓練時和拔管前后,均出現陣發性的輕度憋氣感及精神緊張、焦慮、急躁等負性情緒,錯誤地認為:“沒有了氣管套管就無法正常的呼吸,以至于在堵管期間不敢睡覺,生怕睡著后會被憋窒息。”這與患者對氣管的生理解剖、疾病知識缺乏了解導致出現康復期間的不良認知及過度關注自己的呼吸形態有關。此期采用認知—行為干預的手段在拔除氣管套管前,向患者講解拔除套管前后可能出現的不適,如:輕度的憋氣感或呼吸困難,都是正常情況以及有效的應對方法等,使患者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主動克服困難,積極配合治療;并運用治療性溝通的技巧有針對性地在堵管訓練過程中多與患者進行溝通,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講清不適的原因、性質、處理方法及預后等,幫助她消除顧慮,解除焦慮之感;同時重視患者的不適主訴,并運用暗示療法,護理過程中用堅定的表情、不容置疑的語言,利用醫務人員權威性的言語激勵患者戰勝困難,幫助患者去適應當前所面臨的困難。經過采用以上多種干預措施后,患者于術后第17天順利拔除氣管套管,于術后第22天順利出院。
腫瘤患者屬于脆弱人群,在對其進行手術等治療的同時給予科學的心理護理、良好的社會支持有著重要意義。認識了解患者的心理要求,根據他們不同的實際情況給予鼓勵、幫助,提供相關咨詢與支持,并從多方面給予心理支持、安慰,提高戰勝疾病的勇氣,鼓勵患者以良好的心態面對現實,提高生活質量。值得注意的是患者的家庭成員對其支持是相當重要的,這是由于患者生理及社會功能嚴重受損,不得不依賴于家庭。所以做好與患者家屬的溝通工作也極為重要。
〔1〕 王冰.癌癥病人心理護理[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8,11(7):154-155
〔2〕 王增英,彭金蓮,吳惠平,等.治療性溝通技巧在晚期癌癥病人家居寧養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管理雜志,2004,9(4):65-67
〔3〕 華文霞,姜素英,張艷麗,等.喉癌的心理護理與生活質量關系[J].中國實用醫藥,2007,2 (25):120-121
(2010-09-13收稿,2011-02-17修回)
中國分類號 R473.76
B
1006-9143(2011)03-0163-02
曹 倩(1977-),女,主管護師,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