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西 張子平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圖書館 湖南長沙 410004)
在當今各種信息載體中,由于期刊具有出版周期短、信息含量大、及時反映學科前沿研究動態、傳播速度快等獨特優勢,成為人們獲取信息、讀書學習和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情報源。期刊工作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圖書館界對期刊普遍實行一條龍式的管理,即從期刊的采購、編目到借閱、裝訂都是由期刊部獨立完成,期刊工作的質量和效益直接影響到圖書館文獻信息服務職能的發揮。為保證和提高期刊信息服務質量,需要建立健全服務質量評價體系,對服務的全過程實行有效控制,做到最適質量、最低消耗、最優生產和最佳服務。
在此之前,雖然已有許多同行就“服務質量”這一主題進行過研究,有的以“圖書館服務質量評價”為題,有的以“圖書館信息服務質量評價”為題,也有的以“網絡環境下圖書館的信息服務質量評價”為題進行研究,但是,從筆者檢索的結果來看,目前對圖書館期刊信息服務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進行專門研究的似乎還沒有。在構建信息質量服務評價指標體系的上述研究中,有的用“SERVFQUAL”的5個維度(可靠性、響應性、移情性、感知性和安全性)〔1〕構建評價模型,有的用“LibQUAL+TM”評價方法〔2〕構建模型;有的從“用戶滿意度”〔3〕出發構建模型,有的采用層次分析法〔4〕構建模型。這些模型由于涉及到服務因子權重計算、服務因子質量排序,象限分析和一系列公式計算等,復雜、繁瑣、費時,真正實施起來有較大難度。因此有必要構建一個既科學、全面,又簡潔明了,易于操作的期刊信息服務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什么是服務?對此人們有不同的看法。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為集體(或別人的)利益或為某種事業而工作〔5〕。有人說,服務就是為滿足他人的需求而提供的勞務。芬蘭服務質量管理專家克里斯蒂·格魯諾斯認為:“服務一般是以無形的方式,在顧客與服務員工、有形產品或服務系統之間發生的,可以解決顧客問題的一種或一系列行為。〔6〕”有圖書館學者認為,圖書館服務是圖書館運用圖書館資源滿足讀者對文獻信息需求的行為和過程。圖書館所提供的服務大部分是無形的,服務是一種過程,一種體驗〔7〕。
根據以上論點,筆者給圖書館期刊信息服務的內涵作出這樣的描述:期刊信息服務是指圖書館為滿足讀者的信息需求,采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及時地將收集加工、分析處理好的期刊信息以方便讀者使用的形式提供給特定讀者的行為過程。
在質量管理發展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對質量這一概念的理解不斷變化,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們普遍把質量理解為“符合性”,即產品符合規定要求或設計要求的程度。直到20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質量管理專家J·M·朱蘭對質量給出了一個基本的定義,即質量就是適用性(fitness for use),也有人把質量定義為“用戶滿意”。盡管這些定義從不同的方位描述了質量的本質,但都帶有一定的局限性。ISO/TC176綜合上述觀點,在國際標準ISO9000:2000中對質量作了比較全面和準確的定義:“一組固有特性滿足要求的程度”。質量不僅針對產品,即過程的結果,也針對過程和體系或它們的組合。按照上述觀點,信息服務質量就是信息服務的適用性,就是信息服務過程、服務體系和服務結果滿足要求的程度〔8〕。
那么,評價的含義是什么呢?1975年,比貝(Beeby CE)把評價定義為“系統地收集信息和解釋證據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做價值判斷,目的在于行動。”他認為,評價在于收集系統而非零散的數據,并將這些資料加以精心地整理和解釋,引入評判性的思考〔9〕。從哲學的意義上講,“所謂評價就是評價主體根據一定的評價目的和標準采用適當的方法技術對評價客體的價值進行認識評定”。“所謂價值就是在評價主體與評價客體相互關系中,評價主體對評價客體所具有的效用、意義和滿足主體需要程度的認識”〔10〕。綜合上述概念,我們可以下這樣一個定義:圖書館期刊信息服務質量評價是指根據讀者的需求和滿意度,采用一定的評價指標,按照一定的原則和程序對期刊信息服務的質量進行全面評估的活動過程。
構建期刊信息服務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一是為圖書館追求卓越服務提供一個評價模式總體框架,二是為圖書館診斷當前期刊管理服務水平提供一個系統評價準則,三是為各級各類評估、評獎提供可以采信的依據。
任何評價,都是為一定的目的服務的。圖書館期刊信息服務質量評價的目的在于通過對以往期刊工作的評價,來改進期刊信息產品與服務,調整服務程序,從而促進服務質量的提高。對圖書館信息服務質量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調查與評價是檢驗和做好服務工作,提高服務質量,滿足讀者信息需求的有效手段。通過評價,找出差距和問題,及時修正和調整服務內容、服務方式。建立圖書館期刊信息服務評價指標體系并實施相應的評價,最終的目的是使服務達到甚至超過用戶的期望值。
2.3.1 基于圖書館全面質量管理的需要
全面質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是指“一個組織以質量為中心,以全員參與為基礎,通過顧客滿意和讓組織所有成員及社會受益而達到長期成功的管理途徑”〔11〕。作為一種先進的管理方法,全面質量管理一直是圖書館界追求的目標。而要實現全面質量管理就必須建立質量保障體系和服務評價體系,前者是基礎和前提,后者是依據和保證。期刊信息服務作為圖書館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科學、全面的服務評價體系是非常必要的。
2.3.2 基于創新圖書館期刊信息服務的需要
進入21世紀,信息網絡飛速發展,網絡環境下期刊形態、獲取方式和信息傳遞等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相應地,讀者對期刊信息服務的需求也呈現多元化趨勢。“服務”是現代圖書館活動的主旋律。圖書館進行期刊信息服務評價,就是要根據評價結果來把握服務方向,努力消除服務中的障礙因素,借助有利因素創新圖書館服務。在期刊信息服務的每一工作環節都應體現“讀者至上、服務第一”的圖書館服務理念,從而促使圖書館工作向更高層次、更高境界發展。
2.3.3 基于讀者對知識信息的需要
圖書館的產生源于社會大眾對知識與學習的需要。圖書館的信息服務評價,是判斷圖書館服務活動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以及效益大小的實踐行為。其作用在于發現服務活動中讀者知識獲取的有利因素與不利因素,排除、修正服務機制中的有礙部分,為讀者創建便捷的知識獲取環境。通過有效評價,在不斷地增強圖書館競爭力的同時,提高讀者對圖書館的依賴度和忠誠度,形成知識獲取——知識生產——知識傳播的良性知識流動環境,使圖書館真正發展成為廣大讀者的精神家園。
3.1.1 導向性原則
我們已經進入信息化社會,數字時代,圖書館期刊已呈現出載體多元化、文獻傳遞高速化、工作手段現代化的發展趨勢。因此,在構建期刊信息服務評估指標體系時,既要考慮我國圖書館的現狀,又要充分體現信息社會的發展趨勢,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因此,在期刊信息服務指標體系中,重點對期刊文獻資源建設、服務水平(能力)進行評價。期刊信息服務與期刊管理的自動化、網絡化、數字化建設,是服務工作的基礎,是提高服務水平的必要條件。
3.1.2 科學性原則
在評價指標體系中,評價項目的設置及其分值的確定,應充分考慮到圖書館的實際,考慮各種不同類型、不同規模圖書館的館藏基礎和工作基礎,考慮國家對不同類型圖書館經費支持的力度之差異。參照公共圖書館評估和高校圖書館評估標準,綜合有關研究的信息服務評價模型和方法,構建三級評價指標和評價細則,合理確定分值,具有較強的科學性。
3.1.3 實用性原則
本評價指標體系采用1000分制計分,相對于過去常用的100分制、10分制計分來說,分值確定更為準確,評價計分的誤差率小;另外,免去了小數點的麻煩,計算快捷方便。本評價指標體系項目設置簡明扼要,便于操作。按照評價計分結果,可確定為五個等級,即:900-1000分為優秀;800-900分為優良;700-800分為良好;600-700分為合格;600分以下為不合格。
本指標體系將評價內容分為五大部分,即五個一級指標:①期刊資源建設;②設施與設備;③服務水平(能力);④服務環境;⑤讀者滿意度。二級指標17個,三級指標42個,評價細則共60項,詳細內容如表1所示。


構建了完整的評價指標體系后,即可著手實施圖書館的期刊信息服務質量評價。評價是一項專業性和技術性都很強的工作,為了保證服務評價的質量,達到評價的預期目的,首先是建立一定的評價組織,它包括成立專門的調查領導小組,制定詳盡的時間人員、經費等計劃;其次是評價的組織實施,即相互溝通、收集信息、處理和分析信息數據等,它是整個評價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第三是評價的分析與決策,即作出評價結論、交流評價信息(分析評價結果和評價本身的質量)和作出改進工作的新決策。
在質量管理中,使用的評價方法類型很多,(一)按評價的量度來分,有1)定性評價法,2)定量評價法,3)定性與定量結合法;(二)按評價的主體來分,有1)自我評價法,2)專家評價法,3)讀者評價法:(三)按評價的時間來分,有實時評價,定期評價,后果評價;等等。在圖書館期刊信息服務質量評價中,采用何種類型的評價方法,應根據有關方面的要求或本館工作的實際需要來確定。再者,上述評價方法都是相互關聯的,通常會結合起來使用。
4.3.1 科學性與可行性相結合
科學性與可行性既有統一的一面,又有一定的差別。科學性既要看它與客觀實際的逼近程度,越符合客觀實際的越科學,又要看它概括、抽象、理性化的程度,越概括、越抽象、越理性化就越科學。這二者應當是統一的。但是由于人腦反映客觀現實時存在主觀因素,這二者就有了差別。體現在科學性與可行性上,就是既統一又有差別。所以,我們的服務評價既要看科學性,又要看可行性,要全面與重點相結合,既注意到工作的全部,又注重抓工作的重點;既遵循服務本身的規律,做到符合政策要求,又要面向實際,承認差別,區別對待。
4.3.2 定性與定量相結合
為了科學性與可行性有機地結合,我們還要注意將定性與定量結合起來。所謂定性,就是在評價中要確定事物的性質;所謂定量,就是在評價中要確定事物的量,也就是量化。任何事物都有質的規定性和量的規定性。定性和定量二者缺一不可,不能偏廢。在具體操作中,對于無法量化的事物,可采取具體描述的方法,就是把指標定得比較具體,能夠看得見、摸得著,并用具體的語言加以描述。比如,館員的服務態度是很難量化的,我們可以采用評定等級的方法將館員的服務態度分為優秀、良好、合格、較差四個等級,根據上面所述評價指標體系的評價細則,以優秀為滿分10分,然后依次遞減為8、6、4分。采取描述與量化相結合,把服務的可測性目標與非可測性目標有機地統一起來,完善評價機制。
4.3.3 終結評價與過程評價相結合
終結是過程的形成表現。一般來說,有什么樣的過程就會有什么樣的結果,因此,過程和終結具有統一性和一致性,終結完全可以反映過程。基于這樣的認識,在過去的服務評價中往往偏重于終結評價,以一個統計數字或一次民意測驗來下服務評價的結論,這是不夠科學的。因為服務過程是一個主觀和客觀多種因素參與的復雜活動,而活動的主體又是人,這樣就使活動本身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主觀的隨意性和客觀的可變性,造成一些假像,使終結不能正確的反映過程。所以服務評價要把終結和過程結合起來,既要看服務的結果和總結,又要考察服務的全過程,通過考察去建構形成結果的原因,使因果得到統一,使評價更全面更客觀更有科學價值。
4.3.4 服務評價與服務督導相結合
服務評價是對動態下的服務工作做靜態的分析鑒定,客觀地反映一個時期服務的現狀和水平。但這還不夠,還應該通過評價,探究服務過程,權衡服務得失,使評價能動地對服務過程起調整、控制、促進和完善的作用,使靜態評價變為動態評價,這才是評價的全部目的。因此,在評價過程中要注意發現問題、尋找規律、總結經驗、及時回饋信息、采取針對性措施,不斷改進工作。那種只評價不指導,光下結論不給出路的做法是起不到評價的真正作用的。
任何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加以完善。另外,由于評價的目標、對象和范圍的不同,研究者對圖書館期刊信息服務評價的內容有不同的認識和界定,如可能偏重期刊信息資源的建設方面,也可能偏重易用性方面,還可能偏重于期刊信息服務水平(能力)方面,等等。因此,需要有更多的圖書館研究者達成共識,以期保證期刊信息服務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客觀性、合理性、實效性和持續性。筆者初撰此文,旨在拋磚引玉,將期刊信息服務質量評價研究引向深入。
1.黃國青,張會云.基于SERVQUAL的信息系統服務質量評價研究.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7(10):10-14
2.張雅君.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質量評價模式研究.現代情報,2007(5):118-120
3.焦玉英,雷雪.基于用戶滿意度的網絡信息服務質量評價模型及調查分析.圖書情報工作,2008,52(2):81-84
4.楊嫚.利用層次分析法建構信息服務質量評價體系.情報雜志,2008(11):22-24
5.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第3版:330
6,7.譚祥金.圖書館服務質量標準初探.中國圖書館學報,1998
8.張應祥.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質量綜合評價研究.情報雜志,2007(11):128-129
9.李書娟.建立高校圖書館網絡信息服務質量評價模式的思考.圖書館學刊,2008(5):101-103
10.王金山 關于評價理論的探討.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1998(2)
11.何珊.高校圖書館全面質量服務管理體系的構建.浙江高校圖書情報工作,2008(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