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英
(廣東醫學院圖書館 廣東東莞 523808)
The Human Library原稱The Living Library(圖書館借人活動)是近些年來國外新興起的一種全新的“閱讀”活動。在The Human Library活動中,讀者所借閱是志愿者模擬成書的人(living books)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圖書,讀書方式是讀者與所借的“書”進行面對面的交談,是一種全新概念的“閱讀”模式。The Human Library里所有的“書”都是由志愿者來充當,組織機構招聘一些有特殊興趣、信仰或經驗的志愿者,并按照圖書館借書原則進行管理,讀者在規定的時間內與所借的“書”(living book)進行面對面的交談。The Human Library活動的目的旨在通過為人們提供一個輕松自由交流平臺來促進對話,增強理解與包容,以便減少或消除因為不了解而導致的偏見和憎恨,建立一個和諧的多元文化的社會〔1〕。
1993年,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青年丹尼·勃格(Dany Abergel)等五位青年在他們的一位朋友被殘暴刺傷后,為了喚起人們的意識,以同輩教育的方式規勸丹麥青年反對暴力,他們建立了一個名叫“停止暴力”(Stop The Violence)的理想主義青年組織。該組織發展很快,幾年時間里,發展了3萬多會員。2000年,羅斯基勒音樂節(Roskilde Festival)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在音樂節導演雷夫·斯科(Leif Skov)的鼓勵下,“停止暴力”組織在音樂節上組織一次活動。這次活動總共提供了75本“真人圖書”(Living Books)為音樂節的來賓“借閱”,即是面對面的交談。活動的目的是反對暴力、鼓勵對話、建立和諧關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Human Library也由此誕生并在全球發展〔2〕。此后 The Human Library很快就在丹麥、挪威、匈牙利等一些國家和地區傳播,不久便傳遍歐洲大部分國家和地區。2007年,The Human Library登陸澳洲和北美洲,現在該活動已傳遍歐洲、澳洲,北美洲、南美洲、亞洲和非洲的50多個國家和地區。據The Human Library官方網站的不完全統計,截至2009年1月23日,該活動在全球已經舉辦了100多場次〔3〕。2010上半年,僅在美國和加拿大就舉辦了30多場〔4〕。2008年12月16日,在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承辦的“2008數字圖書館前沿問題高級研討班”上,在美籍華裔圖書館學專家曾蕾教授倡議下,國內首次以“Living library沙龍”的名義〔5〕,舉辦了國內第一次Living Library活動,隨后,上海交通大學圖書、上海同濟大學圖書館和石家莊學院圖書館讀者協會陸續舉辦了各種主題的Living Library活動,受到了讀者的歡迎。
The Human Library初期的活動,多由一些非政府組織或慈善機構舉辦,地點靈活,有的設在流動的公交車上,有的設在公園里,有的設在各種會議或藝術節等活動期間,戶外戶內皆有,活動多是臨時安排,沒有固定的時間表。“Living Books”幾乎都是有特殊經歷的某類人群,如宗教人士、政客、同性戀者、女權主義者、足球迷、裸體主義者等,通過借閱“真人圖書”的方式,促成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消除人們之間的隔閡,改變人們對一些人或事的刻板印象,減少因為不了解而造成的偏見和憎恨,達到人際間的寬容與和諧。讀者“讀書”目的在于了解和理解某部分人群的生存狀況或人生經歷,側重于相互的溝通。近來,The Human Library的活動主題逐步向學科專業領域傾斜,不斷向知識型、專業型邁進。以加拿大道格拉斯學院(Douglas College)開展的The Living Library為例,讀者可以借閱的“圖書”專業涉及就業和職業輔導、人類學和社會學、考古學和古生物學、國際政治與美國政治、能源的節約、跨文化的教育心理學、精神衛生法與政策、家譜學研究及英國與歐洲的旅游等30多個學科領域〔6〕。2009年5月在上海同濟大學圖書館舉辦的第五屆讀者服務月中的Living Library活動,“真人書”的主題范圍包括:職業規劃、科學研究、考級考證、出國留學等。“真人書”的來源是各領域的專家、學者、社會人士以及身邊的老師和同學〔7〕。目前一些社區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和大學圖書館開展的The Human Library活動,“Living Books”大都是學有專長的人,讀者“讀書”更側重于相關領域的咨詢。
The Human Library之所以一經推出就受到參與者的肯定和青睞,主要源于以下特點:
傳統的閱讀對象為印刷型和電子型信息資源等,盡管內容及形式十分豐富,但不足的是無法互動,因其內容是固定的,讀者的閱讀是單向的,一種靜態交流,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遇到困惑不解無法釋疑,有共鳴、有感想也無法與作者交流。然而,在The Human Library活動的“閱讀”過程中,讀者一直與“書”處在一個動態的相互交流狀態,在“閱讀”過程中,作者會根據讀者的反映和要求以及讀者的接受能力不斷調整自己的表達方式,用通俗的淺而易懂的語言傳播經驗知識。
在“讀書”過程中,讀者閱讀的內容不完全受“書”的內容限制,可根據自己的需求提出問題,并從“書”中得到較有針對性的答復。通過面對面的交流方式,信息得以即時傳播,減少信息搜集、整理、發布的中間過程,實現信息時效的最大化。
The Human Library選擇的主題幾乎都是熱點話題,“圖書”里的信息都是來自讀者周圍活生生的或剛發生的案例,所以說,The Human Library的信息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前沿性。
經過交流,“讀”、“書”雙方多了了解少了偏見,在“閱讀”過程中,讀者收獲了“書”的成功經驗使自己的生活少走彎路,“真人書”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收獲一份成就感,從中感受到自己的社會價值,并且通過與讀者的交流反思自己,更好地學習、工作和生活。
The Human Library活動規模可大可小,提供借閱的“圖書”可以是幾本也可以是上百;場地形式靈活,戶內、戶外、集中、分散皆可,因地制宜;活動的主題和目的按需而定,隨意調整,易于移植。
目前不少圖書館為讀者提供面對面的與授課教師、圖書館咨詢館員的預約咨詢服務。預約咨詢是圖書館為任課教師、館員與學生提供交流空間的一種服務,教師利用業余時間幫助學生解答學習中的難題,館員面對面解答讀者在利用圖書館資源和服務方面的問題。因此,參與咨詢服務的服務主體老師和館員均需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而The Human Library的服務主體,那些充當“書”的志愿者,則不一定需要具有專業知識,只要具有某些特殊的興趣、理念或經驗等即可。他們可以是成功人士、各行業的優秀代表,但也可以是一些弱勢群體,如失足犯過錯誤者、同性戀者、艾滋病人等等。他們將自己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講給人聽,作為前車之鑒,以活生生的事實鼓舞讀者、教育讀者,既讓讀者吸取有益經驗,又讓讀者避免重蹈覆轍,順利地走出誤區。
The Human Library旨在促進對話、減少偏見、鼓勵團結和進步,以積極、和諧的方式向人們的偏見發起挑戰,改變人們對一些人或事的刻板印象。這項服務的開展將有助于人與人之間相互的包容和理解,有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與安定團結。
圖書館作為搜集、整理、保存文獻資料并向讀者提供利用的文化教育機構,不但要開發利用管理各種有形的信息資源,如圖書、期刊、報紙、圖片、音像、電子圖書、網絡信息等,還應該開發和利用大量的無形資源,如隱形知識(智力型的信息資源)和零次文獻(口頭傳播的信息資源)等。The Human Library的閱讀新模式:以人為書,借書就是借“人”,讀書就是坐下來與人面對面交談,正是圖書館開發利用無形信息資源,創建新型信息共享空間的最好渠道之一。德國作家尚保羅說過“人生猶如一本書”,每一個人都是一本值得讀的“書”,都有一段豐富的經歷,都有他人可借鑒的地方,正如孔子所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再者,大學校園是人才云集、精英薈萃的地方,隱藏著豐富的隱形知識信息資源。高校圖書館開展The Human Library活動,為讀者提供更多的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的機會和空間,充分發揮了圖書館作為知識交流和信息共享中心功能。
基于The Human Library閱讀模式和提供個性化服務的特點,高校圖書館開展The Human Library活動,創建新型服務社區,以主動挖掘高校圖書館讀者用戶的個性化需求為目標,構建高校圖書館個性化服務的創新支撐平臺,為不同的個性化需求群體,建立不同的主題社區和知識創新社區,通過不同的主題社區,提供更加具有個性化的、親和力的信息服務〔8〕。如,邀請師兄師姐為大一的新生開設“如何適應大學生活”為主題的活動,聘請在校的研究生為準備考研的同學面授備考經驗,組織大四的同學互相交流“求職心路”,招募心理學專家學者和心理學專業的同學為患有“心理問題”的特殊人群開設“心靈之家”等等,最大限度滿足讀者的信息需求。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文字符號從印刷型發展到數字化,信息化的發展拓寬了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時空距離。然而,網絡時代的閱讀空間的拓展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弊端,虛擬世界在滿足人們的信息需求的同時卻無形中拉大了人與人的心理距離,人與人的溝通越來越少,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也越來越差。The Human Library這種獨特的、人與人之間直接交流的模式,正可以彌補傳統和網絡閱讀帶來的缺陷。在大學校園開展The Human Library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與人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與人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增進理解,構建和諧校園。
首先,高校圖書館所處的大學校園是人才資源最豐富和集中的地方,儲藏著豐富的信息資源,所有校園中優秀的行為個體:退休老專家、在職教師、學科帶頭人、學生等,都是圖書館進行“采訪”的寶貴資源;其次,圖書館對圖書的采訪、分類、編目、流通有著豐富的管理經驗,擁有組織、管理和利用信息資源的完善體系,為The Human Library活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其三,高校圖書館還擁有一個“地利”的優勢,即擁有一個寬敞舒適的閱讀空間和良好的交流環境;最重要的是大學校園有著巨大信息需求潛力。因為,在大學校園里,每個莘莘學子都渴望擁有學習經驗,交流心得的場所和機會,希望通過借鑒學長或同學的親身經歷,走好大學生活的每一步,為步入社會做好應有的準備。
組建一個The Human Library活動的主管部門,副館長或辦公室主任兼任部門主任,讀者協會的學生領導擔任副主任,采訪部、編目部、技術部、流通部等部門主任與讀者協會的學生代表作為部門成員,確保The Human Library活動正常運作。
主管領導負責活動的總策劃;采訪部和讀者協會負責The Human Library活動的宣傳和納“書”,即招募志愿者擔任living books,通過與學校其他學生機構合作,從各個院系“采購”,即挖掘、推薦優秀的“圖書”(living books);編目部負責對“圖書”進行分類、編目,如每本“書”的書名、主題、內容簡介、出版單位(即所在院系和年級)、索書號和上架時間等;流通部門制定相應的“流通”運作規則,并負責“真人書”的管理;技術部負責開發The Human Library網絡預約系統,建立“書目”數據庫,推出具備檢索、統計、書評、書目推薦等功能的網絡預約系統。
The Human Library活動能否達到預期效果及持續開展很大程度取決于“圖書”的質量與數量,招募熱衷于公益事業的志愿者來擔任living books是The Human Library活動的重要環節。一方面,圖書館通過宣傳單、宣傳海報、校園廣播、校園學生網、圖書館主頁、校園BBS等多種渠道宣傳The Human Library的服務理念和發布招募信息,向全校師生招募志愿者;另一方面,圖書館應該與學校各種社團或協會合作,讓他們推薦和協助招募優秀學生;同時,圖書館館員走進各個院系,廣泛了解和掌握各種信息資源,主動聯系和積極動員,讓校園人才都加入到“真人書”隊伍中來。
通過各種渠道宣傳“真人書”,為每位擔任過“真人書”的志愿者頒發“出版”證書(即印有“living book”的T恤)作為紀念,根據讀者的反饋信息不定期進行“暢銷書”的評選,為多次參與活動的志愿者和“暢銷書”頒發獎狀或禮品進行獎勵;制作宣傳板,將Human Library活動內容、活動的場景和“真人書”風采進行宣傳和展示,吸引更多志愿者的參與。
高校圖書館開展The Human Library活動應避免全盤照搬西方國家的做法,如聘請同性戀者、裸體主義者,異教徒等持非社會主流價值觀的人擔任“真人書”。開卷有益,讀書一定要讀好書。The Human Library的選“書”要符合國情,體現積極向上、健康有益的原則〔9〕,不得招募社會形象不佳或有爭議的人物擔任“真人書”,不得討論低俗的內容,不得傳播不健康的觀點。
1.What is the Human Library.〔2010-06-08〕http://humanlibrary.org/what- is- the-living-libray.html
2.The History of the Human Library.〔2010-06-08〕http://human - libary.org/the - history.html
3.A List of Human Libraries.〔2010 - 06 - 08〕http://humanlibrary.org/list- of- past- human - libraries.html
4.Upcoming events.Global Activities 2010.〔2010 - 06 -08〕http://humanlibrary.org/activities/
5.數字圖書館前沿問題高級研討班2008·上海.會議日程.〔2010 -06 -10〕.http://www.lib.sjtu.edu.cn/adls
6.Living Library Participants.Douglas College.〔2010 - 06 -08〕.http://www.douglas.bc.ca/visitors/foundation/living - library.Html
7.同濟大學圖書館——第五屆讀者服務月.同濟共享,分享新知Living Library.〔2010 -06 -15〕.http://www.lib.tongji.edu.cn/infoservices/2009may/M07.html
8.張立亞,Living Library對大學圖書館服務創新的啟示.大學圖書館學報,2009(5):86-88
9.朱茗.淺議圖書館新型服務方式——“Living Library”(“圖書館借人活動”).圖書館論壇,2009(10):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