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
(河南農業大學圖書館,河南 鄭州 450002)
近日,華中師大圖書館發布的2009年讀者閱讀調查報告顯示,多媒體閱讀深受大學生讀者歡迎。統計顯示,2009年,華中師大多媒體閱覽室共接待學生近25萬人次,有近60%的學生在線觀看英文原版電影,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學習英語。無獨有偶,華中科大武昌分校、中南民大工商學院等高校也曾對書籍借閱情況作過排行,金庸的長篇武俠小說《鹿鼎記》和網絡文學書籍,分別成為借閱量最大的書籍,大學生“淺閱讀”現象突出。
對此,一些長期關注大學生閱讀問題的專家表示憂慮,他們指出:如今的大學生偏愛從網上即時獲得自己所需的資訊,卻不再習慣“讀破萬卷書”,夯實自身的知識結構與“智識”積淀。大學生閱讀正在呈現出比較嚴重的“網絡化、功利化、膚淺化”傾向。
庫爾特·勒溫(KurtLewin,1890~1947),德國心理學家,場論的創始人,傳播學研究中守門理論的創立者,社會心理學的先驅,以研究人類動機和團體動力學而著名。他根據人的行為與人的需要,環境之間的聯系提出了行為場的理論。他認為人是一個場(field),人的心理活動是在一種心理場或生活空間里發生的。生活空間(lifespace,簡稱Lsp)包括個人及其心理環境。一個人的行為(B)取決于個人(P)和他的環境(E)的相互作用,勒溫的基本公式就是:B=f(P.E)=f(Lsp),也就是說,行為取決于個體的生活空間(Lsp),簡而言之,人的行為動向及行為方式,就是個人的需要與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2.2.1 目的性因素
根據行為場理論,讀者閱讀行為是由其現在的需求決定的。他們的閱讀需求越明確,其閱讀行為越強烈,相反,閱讀需求越模糊,其閱讀行為越隨意。從中學應試教育束縛中解放出來的大學生,有近50%的學生閱讀目的模糊。他們中間的絕大多數面對大學圖書館浩瀚的藏書不知從哪類書讀起,不知怎樣才能選到適合自己閱讀的書籍。調查顯示,大學生閱讀的知識面不夠寬,休閑、娛樂類居多;讀書沒有系統性,完全憑主觀意向,良莠不分;什么時髦讀什么,什么暢銷讀什么,什么有利于就業就學什么。由此可見,目的或需求不明確導致了大學生以局限性、盲目性、急功近利性為特征的“淺閱讀”行為的發生。
2.2.2 能力因素
能力因素主要是指閱讀能力,包括知識水平、閱讀習慣、心理差異等。我國的大學生都是高考指揮棒下的產物,絕大部分中學生都沒有時間和精力閱讀課外書籍,也就沒有養成閱讀的習慣,閱讀的能力沒有得到訓練。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顧駿認為,學生從小學到高中,讀書的目的是為了進大學,“所以閱讀對他們而言多半是無樂趣的,閱讀與他們自身沒有關系。在這樣的心態下,還有什么閱讀質量可言?”閱讀是一種提升自我修養的學習,然而可悲的是,它沒有成為當代學生的生活內容。不少進入大學的學生并沒有從中學以考試為中心的學習模式中走出來。他們把讀書當成是專業學習之外的事情,缺乏按照社會需求和個人興趣系統進行知識配置的意識。
2.3.1 宏觀環境
社會宏觀環境對大學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4個方面:一是信息量的飛速增長和傳播媒體的豐富多樣。大學生缺乏對信息控制和鑒別的能力,面對爆炸式的信息擴張他們需要以“淺閱讀”的方式來接受、處理海量信息。二是對圖書內容方面的“流行”傾向。大學生不愛閱讀自己的專業書籍卻熱衷休閑報刊讀物的淺閱讀現象,其實主要還是受到整個社會閱讀風氣的影響。三是就業壓力。就業壓力的增加,社會競爭的激烈,無疑成了大學生閱讀的隱形“殺手”。面對無時不在的競爭,猛啃實用性強的書本快速充電自然成為大學生一種本能的選擇?!坝⒄Z四、六級證書,電腦二、三級證書,雅思、托??荚?,還有英語中高級口譯證書……”一位大二女學生無奈地向筆者展示自己的“課外讀物”,“為了拿到一張證書,犧牲平時閱讀的時間是在所難免的?!彼氖莻螘簽E。有專家指出,當下中國出版業空前繁榮,各種暢銷書如過江之鯽,但絕大多數圖書內容空洞,對大學生的“營養價值有限”。歷史書、經典書籍版本多,質量參差不齊。暢銷書如管理類書籍等,一經出現,跟風之作紛紛涌入市場,有些甚至是胡編亂造的“假書”。
2.3.2 微觀環境
所謂微觀環境,是指直接影響讀者行為的各類因素。一是圖書館的物質條件。目前我國高等院校往往根據學校資金情況對圖書館的資金投入進行階段性的大增或銳減。購書經費充足情況下會突擊采購娛樂時尚類及應試類圖書迎合學生口味;經費緊張時就縮減采購,致使部分專業書刊更新滯后。二是館風建設。館風是圖書館內一個小的社會風尚,主要通過館員與讀者之間的關系體現出來。由于館員數量不足及服務質量不高等原因致使圖書館工作重點依舊停留在傳統的采編、流通和閱覽等常規項目上,而對讀者閱讀心理、閱讀需求、閱讀引導等深層次的服務指導工作還有待進一步加強。三是讀者個性心理。主要指館舍的設備條件、服務儀器等因素所具的美學、心理學效應,都將成為刺激讀者行為的重要因素。在開架書庫閱覽室等重要讀者活動地帶,色彩、布局、光線等館內環境,館員服務態度等都對讀者的閱讀行為產生一定影響。
在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過程中,無論是那些紙質圖書,還是電子網絡信息資源,圖書館都應嚴格過濾,確保將那些優秀、先進的文化及時快捷地傳播給大學生。特別是在當前數字圖書館建設的大潮中,優秀的紙質圖書文獻資源建設不可忽略。復旦大學社會學教授于海曾多次強調:“閱讀紙質書,你需要有耐心,要從頭到尾地讀,不斷地深入思考和邏輯性論證。而現在大學生更習慣于被動地被信息喂飽,需要網絡提供的海量信息。”于海教授認為,大學生應該在飽覽紙質書的基礎上,輔以網絡閱讀。在文獻資源建設中,應辯證參考暢銷書排行榜,它的存在,源于我們越來越重視資訊發達、信息透明的時代精神,更源于國內出版業正在以滾雪球的速度走向市場,出版了大量的圖書。于海教授指出:“在今天的社會中,青年人教育不再是像以前一樣的挖掘式,而是擴散式,雖然接觸的信息面很廣,但暴露出一個缺陷——深度不夠。很多大學生缺乏耐心,缺乏理性的思考。”現在書市上出現的暢銷書也是為了迎合目前讀者追求輕松愉悅的閱讀品位,缺乏深度,而網絡就是把這種心理做到了“極致化”。因此,在文獻資源建設當中,不但要做到文獻類型多樣化,更要嚴把文獻資源內容質量關。
導讀是圖書館讀者服務工作的一項核心內容。傳統的導讀有一般的書目推薦或新書推薦等。俄國目錄學家魯巴金曾說過,挑選圖書供自己和他人閱讀,這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藝術??v觀圖書館的推薦書目,通常是直接選用某領域專家學者的經驗集成,并且一旦采納后,就很少更新。目前,一些圖書館的推薦書目仍沿用幾十年前的,盡管經典,但缺乏新意,其實推薦書目這項工作是可以針對不同的閱讀群體、閱讀目的、閱讀潮流等來細化和組織更新的。此外,書評在導讀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報刊雜志的書評與推薦有逐利的本能驅動,難免有夸大其詞和吹捧之嫌,可能會誤導讀者。圖書館作為社會知識交流的一個實體,除了可以充分利用和篩選報刊書店及互聯網上現有的書評外,還可以組織圖書館員進行書評,如可以介紹圖書館藏結構或某一類書的概況和分布,也可以介紹重點的單本圖書,以推薦引導性為主。同時,還可以由圖書館組織讀者進行書評,如舉辦某一專題的書評征集或書評比賽,這些活動都能有效地促進讀者的閱讀興趣。總而言之,圖書館可以利用自身優勢,把媒體書評、館員書評和讀者書評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多側面、多層次的書評體系,從而提供給讀者更多、更全面、更客觀的評價和推薦。
圖書館對社會各種風潮固無投鞭斷流的能力,但至少可以不隨波逐流。努力培養和創造整個社會的文明環境,建立宜于讀書學習的良好風尚,是圖書館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有專家認為“文理分科也是客觀上造成大學生閱讀現狀的原因之一?!睖丶覍毧偫碓诒贝髨D書館和學生交流的一段話也很值得回味:在回答學生提出的如何理解錢學森關于中國大學為什么培養不出杰出人才的問題時,溫總理就提出“學文科的要懂一些理工知識,學理工的要學一點文史知識”。同時,湖北大學讀書俱樂部給大學生借閱提供了參考書目:理科生請閱讀《紅樓夢》、《張愛玲全集》、《貨幣戰爭》,文科生請參考閱讀《時間簡史》、《物種起源》……這一活動通過校園讀書卡片展示的方式,號召大學生抵制“淺閱讀”。所以圖書館大力倡導“交叉閱讀”,也應順勢而生。
閱讀雖說是一種主觀活動,但客觀環境對人們閱讀心理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圖書館有責任通過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來吸引讀者。首先在環境布置和資源配置上,要呈現出溫馨的閱讀環境和濃厚的文化氛圍,吸引讀者利用圖書館做深層次的閱讀和體驗。其次圖書館還可以通過開展讀者協會,打造品牌文化講座等來引導讀者。獨立閱讀孤立思考已經不是現代社會典型和唯一的閱讀形式。在社會分工日益細化的背景下,讀者更愿意在民主的氛圍中交流閱讀心得、討論觀點、相互啟發、分享閱讀體驗,從而獲得知識和滿足。因此,圖書館組建讀者協會和開展各種層次的讀書會十分必要,可以針對某一主題或閱讀對象舉行專題講座,由此促進讀者閱讀層次、閱讀品位、閱讀技能的提高,使其在閱讀中學會思考、學會創新。同時圖書館還可以打造屬于自己品牌的文化講座,通過專家名人講座,讓讀者更親近書籍和閱讀,認識到文化的魅力,體味出讀書的樂趣。
[1]朱玲.大學生偏愛“淺閱讀”,圖書館《鹿鼎記》借閱量最大[N].楚天都市報,2010-05-04.
[2]曾雪蓮.論淺閱讀時代圖書館的應對策略[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9(7):86-89.
[3]董一凡.對近兩年圖書館界關于“淺閱讀”問題研究的述評[J].圖書館論壇,2009(3):11-13,27.
[4]李勁.論淺閱讀時代圖書館對大眾閱讀的深度引導[J].圖書館學研究,2008(4):79-81.
[5]蔡紅,唐秀瑜.淺閱讀時代圖書館的深度選擇[J].圖書館,2007(3):41-43.
[6]袁曦臨.青少年淺閱讀與圖書館的導讀教育[J].中國圖書評論,2008(8):94-97.
[7]董一凡.圖書館如何積極應對“淺閱讀”讀者群體[J].新世紀圖書館,2009(2):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