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東
(遼寧省圖書館,遼寧 沈陽 110015)
從公共圖書館的運作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公共圖書館是屬于政府舉辦的公益事業,不以營利為目的,以文獻信息服務為手段,為社會公眾提供精神文化產品,提高全社會科學文化水平,以改善社會公眾生活質量為目的的文化教育機構。其經費來源主要是由國家財政撥給,使用的是國家轉移支付的稅收資金,承擔的是公共部門委托的為社會公眾文化服務的責任,因此,公共圖書館具有公共服務組織的基本特征。公共圖書館最大的特點是向公眾提供開放服務,為公民爭取閱讀的權利。給公民創造更多文化享受的條件,實現公民的文化權利是它最基本的內涵。公眾的參與度和滿意度是衡量公共圖書館是否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作為知識信息重要集散中心、思想文化傳播陣地的圖書館,在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進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以說從其產生的那天起就承擔著維護社會信息公平的職能。故此,面對數字鴻溝的挑戰,圖書館應充分發揮館藏信息資源優勢,發揚人文關懷,承擔起消彌數字鴻溝的任務,為最終實現和諧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數字鴻溝又稱為信息鴻溝,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困者之間的鴻溝。在英文中,數字鴻溝多數被統稱為“DigitalDivide”,有時也叫“DigitalGap”或“DigitalDivision”,本意是數字差距或者數字分裂,這一概念最先由美國國家遠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于1999年在題為《在網絡中落伍:定義數字鴻溝》的報告中提出。數字鴻溝原指不同人群由于地域、教育水平以及種族不同而造成的對數字化技術的掌握程度不同,從而造成在社會中的待遇、經濟地位的差異,這種差異擴大到一定程度就成了鴻溝。今天我們所指的數字鴻溝有著更廣泛的內涵,指各地區各社會成員間的信息不公。
數字鴻溝問題是信息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當代社會已經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正成為比物質和能源更為重要的資源,以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為目的的信息經濟活動迅速擴大,逐漸成為國民經濟活動中一項重要內容。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在信息極度豐富,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條件下,社會上一部分人擁有獲取信息的優良條件和能力,能夠獲得所需的信息;而另一部分人則由于經濟能力或其他條件的限制,不能獲取他們所需的信息。而這種信息分化所形成的信息不對稱就形成了信息鴻溝。形成信息鴻溝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貧富差距的拉大,另一方面就是信息技術的更新速度使獲取信息所需要的前期投資越來越多。如今,數字鴻溝問題已經引起了全球范圍的廣泛關注,成為各國在全球化、信息化發展過程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重大社會問題之一。在我國,這一問題同樣阻礙著我們建立公平和充滿活力的信息社會。因此,如何消彌數字鴻溝,削弱信息化發展的不平衡、信息不對稱,維護信息公平,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要關注和解決的重大問題。
數字鴻溝在本質上是網絡時代信息資源在分配、使用方面的不公平問題,它對和諧信息社會的構建形成了直接的和實質性的阻礙與破壞,而且這種負面作用影響到經濟、文化、教育、民生、民權的方方面面,已成為嚴重的社會性問題。
構建和諧的信息社會目的是要使信息資源能夠均衡地被各個行業、各個階層所掌握,使每個公民都能接觸并使用到適用的、足量的信息,從而實現信息資源的全方位增值。但是數字鴻溝卻破壞了信息資源的合理配置,信息更多地流向富足、有學識的社會主流階層,而低收入、低學識、殘障等社會弱勢群體,不僅用不起這些數字信息,也沒有足夠的合適的信息供他們利用。只要數字鴻溝存在,不管身在窮富的哪一邊,都存在同等程度的“經濟危機”。如果少數國家、地區、企業或人群集中在富溝一邊,而大多數國家、地區、企業或人群在窮溝中掙扎,就會由于因前者壟斷供給而壟斷了后者需求,導致窮溝中有效需求的不足,從而構成對供給的破壞。數字鴻溝造成信息資源這種“多的更多,少的更少”的馬太效應,顯然有違于和諧信息社會的基本原則,不利于信息的增值,不利于社會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和諧信息社會的根本精神之一即是維護信息公平,使每個公民都能平等地獲取公平的信息利益,但是數字鴻溝的存在卻使相當多的社會弱勢群體無法享受到現代信息技術、信息網絡帶來的便捷;數字鴻溝引起信息資源的畸形流向,更使這部分人所獲信息的內容、層次、種類受到很大局限,失去了獲取信息的自由。數字鴻溝的存在損害了全體公民平等獲取信息利益的權益,深化了信息供求的矛盾,故此從根本上破壞了和諧社會的構建。此外,隨著經濟信息化、網絡化、全球化與一體化的迅速發展,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日漸增強,如果信息強國有組織、有目的地運用先進的網絡犯罪手段進行經濟干擾和破壞,足以使信息弱國經濟崩潰。由于數字鴻溝的存在,將把社會中的人群劃分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窮者,實際上也就是將社會群體區分為經濟富有者和經濟貧窮者,貧富差距將越來越大。這必然影響社會公平,進而影響社會穩定。
當前我國在信息化革命中明顯已屬“數字窮國”,處于數字鴻溝的弱勢一端,信息產業剛剛起步,自主創新能力欠缺,大量核心技術均需從國外引進,精深信息服務處在較低水平,并且缺乏對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需從國外購買大量的先進信息資源。應該說,我國的信息主脈一定程度上是維系在發達國家手中的,國家的信息安全存在著較大隱患。這樣的信息社會絕不是和諧的。
總之,數字鴻溝實質上是被網絡放大了的社會信息公平問題,我們必須認真審視數字鴻溝將會導致的嚴重社會后果,把它作為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來考察。
建設和諧的信息社會,是和諧社會構建的必要條件,也是我國圖書館界的奮斗目標,需要圖書館人長期共同的不懈努力。圖書館從存在的那天起,作為一個非營利的信息機構,承擔著社會成員平等獲取知識與信息的重任。然而在信息時代,由于信息載體、傳播途徑及閱讀設備等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對信息獲取條件要求得更高,這加重了信息獲取的不平等性。那么以保存與傳遞信息為主要職能的圖書館,面對數字鴻溝的挑戰,應當審視自己在數字信息時代的責任與義務,拓展自身職能,充分利用圖書館硬件設施、信息資源及服務優勢,為消彌數字鴻溝做出貢獻。
我國政府歷來十分重視數字鴻溝問題,并一直致力于消彌數字鴻溝的實踐。圖書館界應在國家戰略指導下,清醒地認識本領域數字鴻溝的客觀存在及自身在數字鴻溝這一問題上所處的位置,理性應對數字鴻溝的挑戰。深入到每一家具體的圖書館,就是首先要樹立用戶至上的觀念,其次要堅持知識資源全社會共享的價值取向。在進行網絡建設、數字資源引入、館藏資源數字化建設的過程中,既要積極又要慎重,并始終把共知、共網、共建、共享作為主線貫徹始終。
數字鴻溝的產生主要是由于人們對信息占有的不同而造成信息獲取的差異。為了縮小數字鴻溝,我們應克服在數字化信息資源建設中一家一戶的小生產方式,本著科學協作、效益最大化、公平自由的原則,通過協調信息資源在時效、區域、部門數量上的分布,減少重復建設、追求規模效益、降低生產成本,使資源布局趨于合理,令更多的人用得起數字化信息資源。從信息資源的知情度來看,信息知情者越多,其價值也就越大,實現其價值增值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在信息資源的分配和保障中,盡量保護信息弱勢群體的利益,實現信息分配傾斜,盡可能地創造條件為信息弱勢群體提供更多的、更具有針對性的、更有利于改變弱勢地位的信息資源,給予他們更廣泛、更深刻的信息自由和公平,縮小他們與信息資源的差距,保證他們公平獲得信息的權力和機會。只有走向大眾化、平民化,才能真正實現知識資源的全社會共享,最大限度地實現公民文化權利,消彌數字鴻溝,為構建和諧閱讀環境創造條件。
在網絡環境下,信息資源建設應當形成自己的特色,有特色才能富優勢。各館應根據自己的特點,找準定位,集中優勢,重點建設特色館藏,保證其系統性、新穎性和權威性,以形成自己的資源特色。同時,不同系統圖書館的館藏重點不同,通過跨系統合作可以使用戶獲得大量有價值的信息資源。如公共館與高校館之間的合作,公共館可以彌補自身科技性、學術性文獻資源的不足,高校館可以增補其地方史料性文獻資源的欠缺,藉此充分發揮一個地區圖書館信息服務的整體效應,發揮圖書館實體資源及虛擬館藏的積極作用。
此外,數字圖書館的館藏范圍早已超出了傳統意義上的印刷資料、縮微資料、視聽資料等,延伸到各種電子文獻和網絡資源。隨著傳統圖書館逐漸向數字圖書館的發展,各館應著力建設“虛擬館藏”,形成一個與印刷型文獻交叉、滲透、互補的、完整的文獻信息資源體系,以適應當前及今后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知、共享的需求。
信息素質的高低決定了其信息獲取能力的差異,是形成數字鴻溝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網絡社會中,無法得到自己所需信息資源的人群往往是缺乏信息意識、信息技能的人群。目前在我國許多地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可能不是資源建設問題,而是如何提高資源利用率這一問題,因為作為一種信息公平保障體系,圖書館不僅需要提供資源,同時也要保證用戶能夠順利獲取資源。因此各國政府與社會團體非常關注幫助信息弱勢群體了解如何獲取網絡信息資源,以及怎樣使用計算機上網獲取信息,以提升自身經濟與社會地位。因此,消彌數字鴻溝決不僅僅是發展和普及信息技術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人的信息素質和信息能力,這是跨越數字鴻溝的前提。圖書館應充分發揮教育職能,開展信息教育,提高用戶信息素質,如舉辦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訓班、講座以及各種宣傳活動,有計劃地開展對讀者的培訓工作,不僅向他們介紹網絡環境下信息利用與交流的方式方法,還教會他們如何快捷準確地在雜亂無章的信息海洋中獲取所需信息,同時根據信息資源的特點,以開放、主動、公益性服務的精神,利用多種渠道、形式主動向讀者宣傳、介紹信息資源的特點和使用方法。
共享工程是一項用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現代傳播體系惠及普通百姓的文化基礎工程,是縮小城鄉差距,打破落后地區信息閉塞狀況,促進農村文化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用先進文化占領農村文化陣地的有力措施。它是我國在較短的時間內消彌文化和信息鴻溝的有效途徑。目前,我國仍有不少縣、鄉鎮文化基礎設施比較落后,信息資源匱乏,這些困難和問題嚴重阻礙了文化信息資源的傳播和利用。共享工程通過采用現代通訊技術和網絡技術,讓文化信息資源能夠快速、高效地傳送到全國各地,這不僅有利于消彌信息鴻溝,而且,還滿足了廣大基層群眾的文化信息需求,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信息資源和文化發展成果,為構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和諧文化做出貢獻。
[1]姚遠.從互聯網調查報告探討跨越“數字鴻溝”的新思路.情報雜志,2005(3).
[2]邵波.網絡信息資源配置中的“數字鴻溝”問題.情報雜志,2005(10).
[3]王聰聰.如何跨越這條“溝”——縮小數字鴻溝圖書館的作用與舉措.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9(1).
[4]余春.縮小數字鴻溝 構建和諧信息社會.圖書館學研究,2005(10).
[5]范并思.建設一個信息公平與信息保障的制度.圖書館,2004(2).
[6]陳艷紅.數字鴻溝問題研究述評.情報雜志,2005(2).
[7]曹榮湘.解讀數字鴻溝——技術殖民與社會分化.上海:三聯書店,2003.
[8]李松妹.消除數字鴻溝,構建和諧信息社會.圖書館,2006(1).
[9]張聯鋒.談我國數字鴻溝的彌合問題.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