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曉月
(中國醫科大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遼寧沈陽110001)
議高職護生人文素質培養
計曉月
(中國醫科大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遼寧沈陽110001)
隨著高職護理教育的不斷創新和發展,高職護生僅憑醫學知識與技能很難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面對著全新的機遇與挑戰,高職護生在掌握醫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還應掌握心理學、美學、禮儀與溝通等相關的人文科學知識,這就要不斷加強對高職護生的人文素質培養,使其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
高職護生;人文素質;培養
人文素質包括4個方面的內容:人文知識、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在人文素質4個方面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精神主要表現在: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文化的關系時,突出人是主體的原則;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以人各種需要的滿足為最終祈求,強調人是目的的原則;在人與物的比較中,突出人高于物、貴于物的特殊地位,強調精神重于物質,人的價值重于物的價值,生命價值優先的人道主義原則和人本主義原則;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強調相互尊重對方的人格尊嚴,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則。人文素質的形成主要依靠后天的人文教育。
高職院校辦學主要是培養技能型、應用型的復合型人才,護生在校學習期間,更多的是學習理論和實踐技能,人文素質有所忽視,為了使高職院校護生全面發展,更好地適應以后的工作環境,應加強在校期間對高職護生進行人文素質的培養和教育。
現今科技的進步、經濟的飛速發展,人類對健康需求的迫切,已使護理工作不僅局限在減輕患者痛苦、治療疾病上,護士還充當著健康知識的宣傳者,疾病護理的計劃者、管理者,醫患之間的協調者以及促進全民健康的指導者等角色。護士角色的轉變,職業特點的更新對護生的知識結構和整體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實際工作中,要求護生運用醫學知識和相關人文知識指導患者正確面對疾病,正確面對人生不同時期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減少心理應激,促進心理健康,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衛生保健服務。這就要求進一步加強護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其人文素質水平。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競爭的日益加劇,人際關系的日益緊張等重重壓力使人們身體、心理疾病的發生率逐年升高。患者的需求也從單純的身體健康轉向身心健康,他們希望能得到保持心理平衡的指導,獲得心理上的舒適和寧靜,這也給護士提出越來越多的心理、倫理等問題,要求護生必須具備良好、穩定的心態,較好的人文素質及廣泛的人文知識,才能為患者提供優質的專業服務,以便更好地滿足患者的需求。
護生入校后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放在繁重的基礎醫學、基本技能、相關的自然科學和外語的學習上,而忽視了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習,阻礙了護生的全面發展,不利于護生更好地適應社會。
在課程設置上,人文科目在課程結構中所占的比例偏少,學科覆蓋面狹小。在教學手段和方法上,采用傳統的“一言堂”教學模式,重灌輸,輕素質。教學仍然以灌輸為主,注重交給護生多少,忽視護生感悟多少;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護生的主體作用;護生一味地接受,不利于其創新思維的培養,護生只重復模仿教師操作,不利于自身素質的提高。在學習評價手段上,重技能,輕心理。高職護生在校期間常常關注個人的知識掌握和技能操作考核,當課程結束時,常采用筆試的方法,只通過組織考試,以試卷來檢驗護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當技能操作結束時,常采用技能考核的方式,考察護生對技能掌握的熟練情況,忽視了護生的情感、心理健康等方面,從而淡化了人文素質教育的作用。
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認清人文素質培養對高職護生發展的重要性,加強護生的人文素質意識。可通過各種方式使任課教師認識到人文素質的重要性,使之樹立新的護理專業教育觀念。在授課中注入人文內容、在與護生的交流中體現人文精神,自覺地注重培養護生的綜合能力。
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突出以護生為主體,在護理技能操作和相關課程中,創建真實的問題情景,護生進行角色扮演,使護生身臨其境,用自己的情感去體驗所學知識,這種有意義和參與性的學習既能刺激護生對知識的好奇性、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又能在教學過程中培養護生關心患者和與患者交流的人文觀念,這些都是在臨床實踐中重要的素質。另外,教師可以給予護生充分施展自己的空間,強調以護生為中心,通過面對面的交流,在積極活躍的氛圍中充分調動護生學習人文知識的積極性,同時培養其合作精神,促進日后在工作崗位中與其他醫務人員的協作。
通過學生會及各社團和自發性的學生群體,組織“學生文化藝術節”、“每月推薦一書”、“寢室美化大賽”、“服裝模特表演賽”、“護士禮儀培訓”、“書法、繪畫、攝影展”等活動。這樣,既豐富了護生的課余生活,又有利于護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另外,學校可以在課余時間組織護生參加各種社會公益活動,使護生更多地了解社會,以更好地適應未來。
人文教育首先是人文學科的教育,包括語言教育、文學教育、歷史教育、哲學教育、藝術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內容。其次是文化教育,特別是民族文化的教育,包括文化基本傳統、基本理念、基本精神等的教育和民族精神、民族傳統的教育等內容。文化教育的目的是接受本民族共同認可的基本世界觀、價值觀和行為模式,促進個人同社會之間的相互認同感。文化教育不是純粹的知識教育,而是思想觀念教育和思維方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教育。再次是人類意識教育,包括人類文明的基本成果、人類共同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共同的行為規范教育等內容。人類意識教育的目的是讓每一個人學會同他人和諧相處、同其他民族和諧相處、同自然環境和諧相處,使人們在滿足自己的需要的基礎上追求平等權利、平等發展,增強相互合作,促進可持續發展。最后是精神修養的教育,包括精神境界、精神修養、理想人格、信譽信念教育等內容。只有這樣對高職護生進行教育和培養,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需求。
G455
A
1671-1246(2011)06-0097-02
本文系遼寧省“十一五”教育規劃課題(2006-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