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廷
(長江大學臨床醫學院,湖北 荊州 434000)
目前我國大多數高等醫學院校使用的《神經病學》教材為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教材第6版《神經病學》,由賈建平教授主編[1],于2008年6月出版。筆者于2009年及 2010年下半年在臨床醫學專業學生中連續使用二輪,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該教材的編寫特點與要求,進行了一些必要調整與改進,便于學生更好地掌握與理解《神經病學》相關的知識。
本次教材在編寫手法與思路上與前面使用的5個版本的教材相比較有著顯著的變化,除了顧克金、孟凱濤等[2]作者從三個方面進行了歸納與總結外,筆者認為還具有如下特點:
第6版是6個版本中最大最豐富的教材,從最初的100頁左右增加到接近500頁,但與神經病學專著相比,又有許多內容未編入,充分體現了專著與教材的異同性,說明了在校大學生應學會與掌握的知識,畢竟在校學生與臨床醫生對涉及的知識與要求是不相同的,有了這些豐富的內容,將有利于學生反復復習與深入理解、直至掌握為止。
第6版是6個版本中變化最大的教材,一改前面5個版本的編寫方式,將前后順序進行了徹底的重新調整與編排,使之更適應于本學科的臨床思維方法:即定位診斷在先的特點。總論在前,讓學生對本學科有一個基本的思路,各論在后,各論中按中樞神經(先腦后脊髓)、周圍神經、自主神經、神經肌肉接頭、肌肉病變的順序編寫,將定位診斷的思路貫穿于整個教材中,可謂見目錄如見思想。
第6版有了豐富的容量、精心編排的思路,其實用性、可讀性、條理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而新穎性方面,對某些疾病的病因與發病機理、診斷、鑒別診斷、治療方面的編寫緊密地與本專業 新進展相聯系,篇幅不長不大,起到了點到為止和留給學生思索的空間。
本教材多篇涉及到神經病學原理與臨床思維方法等方面的知識,同時由于距離學生學習神經解剖學的時間較長,其知識掌握不牢固,常成為學生學習神經病學的瓶頸,教師需要對這部分知識進行重點講授,掃清學生學習本學科過程中的最大障礙。具體做法是在第一次上課時隨機點學生回答問題,以Babinski征檢查方法為入口,逐步涉及到陽性和陰性的判斷、臨床意義、上和下運動神經元、肌張力等一系列神經病學的名詞、概念等相關知識,把臨床癥狀和體征與解剖學基礎知識緊密聯系起來,闡述學習神經解剖學基礎知識對本學科的重要性,從而揭開學習神經病學的序幕。教師對學生既往的學習情況要有初步的了解,通過這些知識的串聯,同時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總論中神經系統病損的解剖生理及定位診斷等章節是神經病學最精髓的部分,分配學時較多,教師在上課前認真備課,充分利用自身豐富的的臨床知識優勢,發揮中國文字的特點,進行歸納整理,達到增加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增強記憶力,降低學習難度的目的。在各論的講授中,采取多種方式進行,既有傳統的臨床教學模式,也有現在提倡的病例式教學和討論式教學(PBL)等方式講授,其中病例式教學應用較多,討論式教學[3]只在后期進行,學時分配中除癲癇外,基本為一病一學時。
經過上述準備與實施,學生們普遍感覺到神經病學并不是很難學,學習過程中其知識有很強的邏輯性,將癥狀和體征與解剖學知識聯系起來更方便于學習與領會,并希望老師多歸納整理,有不少學生成功考取神經病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或本科畢業后有從事神經內科工作的意向。
盡管第6版《神經病學》教材在保持教材基本知識的系統性和科學性方面,盡可能做到了新穎性、實用性、可讀性、條理性,體現出了神經病學的基本理念與臨床思維方法,但在某些方面需要進一步酌斟。
在教材使用中發現,在講授定位診斷時,一些癥狀的特點未講透徹,如上、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的特點,需要用到后面常見癥狀中的癱瘓章節方面的知識。要先弄清癱瘓章節的知識就需要多花時間與精力,提前把后面的知識進行講授,會增加前面教師的工作量。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我們認為定位診斷的依據來源于癥狀或體征,兩者在內容上肯定是有不少重復的,完全刪除常見癥狀是不正確的。對常見癥狀與定位診斷章節的有些內容相同的部分進行刪減,在常見癥狀中體現出癥狀的特征,在定位診斷中體現出定位的特征,二者相輔相成,既不重復、節省篇幅,又有各自相對獨立的內容。將常見癥狀章節中大部分內容編入定位診斷中,僅留下一個名目或名稱,其內容為基本的概述,以保持常見癥狀的完整性;而對有些癥狀需要詳細講解,保持現狀(如意識障礙)。在定位診斷章節中,將這些常見癥狀詳細描述,讓教師講授時能一氣呵成,學生預習和復習時也能一次看明白。
根據臨床工作的特點,即先詢問病史、體格檢查,收集臨床資料,再進行分析推理,作出定位診斷和定性診斷,最后采取相應措施治療和預防疾病,這一過程也符合循證醫學的思想,在編寫時將總論部分內容的編排順序進行調整,常見癥狀在前,其后為神經系統病史采集、體格檢查、輔助檢查,然后為病損定位診斷、臨床思維方法,而各論部分編排順序不變化。
第五章神經系統疾病的輔助檢查編寫得簡潔明了,因這些輔助檢查措施專業性太強,不是學生都能理解或掌握的內容,對有些內容本教材處理得較好,如第二節神經系統影像學檢查。而第六章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原則的內容與本書容量相比顯得不厚實而太薄弱,最主要的是第一節診療程序。定位診斷的內容中,未編寫診斷思路、推理過程及診斷時的注意事項,不符合神經病學學科邏輯性特強的特點。我們認為還是需要借鑒第5版《神經病學》教材的方式,有一個思維推理過程,即第一步確定病變水平、第二步確定病變數目等,這樣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定性診斷的內容中,增編特殊典型病例,可以體現出不同發病經過和病程進展情況對確定病變性質的重要性,起到畫龍點睛作用,便于教師上課時可以充分發揮其臨床經驗的優勢進行擴展。
總之,衛生部規劃編寫的《神經病學》教材對我國高等醫學院校培養學生與醫師在神經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等方面都具有指導作用,經過20多年的不斷修改與完善,正在逐步成為一部反映學科特點,符合教師要求,滿足學生需要的教材。
[1]賈建平.神經病學(第6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2]顧克金,孟凱濤.適應新版神經病學的編寫特點改進教學方法的嘗試[J].中國醫療前沿,2009,4(5):77-79.
[3]李敬誠,張莉莉,周 瑜,等.PBL教學法在神經病學教學中的應用[J].重慶醫學,2009,38(13):1685-1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