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宜靈
(湖北醫藥學院/衛生管理與衛生事業發展研究中心,湖北 十堰 442000)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02年9月1日起正式實施,對既往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機構設置、鑒定人員、鑒定程序等內容做出了重大的調整。逐步形成我國現有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體制。《條例》實施已近10年,在實踐中存在一些問題,如醫療事故鑒定人員身份比較特殊;醫學會仍然不能完全擺脫行政色彩;醫學會自身具有行業利益的保護傾向;醫療鑒定公開透明度不夠等[1],使得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公正性不足。筆者認為,難以保證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公正性的根本點在于,從事醫療事故技術的鑒定專家承擔了醫務工作者和鑒定專家兩種不同的社會身份、社會角色承擔著不同甚至矛盾的社會責任,使得這些專家不能同時滿足角色要求。
角色是對群體或社會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為期待。按照社會學家拉爾夫·林頓(Ralph Linton,1936)的說法,一個人占有的是地位,而扮演的是角色。在每一次高度結構化的社會互動中,社會都為其提供了一個“劇本”,用以指導分配給不同社會成員的不同角色的扮演[2]。具體說來它包涵四個方面的內容:角色是社會地位的外在表現;角色是一整套權利、義務的行為規范和模式;角色是人們對處在特定地位上的人的行為期待;角色是社會群體或社會組織的基礎。每個特定身份的人,社會都對其有一定的角色需求,使其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甚至著裝社會形象等符合身份的要求。
根據《條例》第23、24條規定,醫療事故技術由負責組織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組織專家鑒定組進行鑒定。負責組織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應當建立專家庫。專家庫由具備良好業務素質和執業品德,并受聘于醫療衛生機構或者醫學教學、科研機構并擔任相應專業高級技術職務3年以上的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組成。并指出符合條件的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和法醫有義務受聘進入專家庫,承擔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由此可見,進入專家庫的專家中,雖然也包括了醫學教學、科研機構的醫療衛生技術人員,但大部分仍然是醫療機構的醫療衛生技術人員(醫學教學臨床教師也多在醫院兼職)。這些專家基于其專業特長即是對醫療行為對錯進行鑒定的專家,又是行事醫療行為的醫療衛生技術人員,同時具備著兩種身份,承擔著兩個不同的角色。
1.2.1 醫療衛生技術人員
患者因為健康原因來到醫院求助,醫生的職責就是利用他所擁有的技術能力和他所掌握的現代醫學手段去幫助病人恢復健康,人們對醫生這一角色傳統的、最為經典的期望就是在臨床活動中治病救人。美國社會學家帕森斯根據醫生的社會行為對其角色做了分析。他認為:在提供醫療服務過程中,醫生應保持一種專業姿態和舉止。這種專業姿態和舉止包括四個方面,即技術上的專門性、感情上的中立性、普遍性、職能的專業性。帕森斯對醫生角色的這種專業姿態和舉止的描述,實際上是患者和社會對醫生的一種角色期望。在這種期望中,醫生向患者提供疾病解釋和合理的診斷,并提出合理治療的建議,幫助其制定治療方案,并身體歷行地實踐醫療方案。
1.2.2 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專家
依據條例的規定,受聘進入專家庫承擔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專家,必須是醫療衛生機構或者醫學教學、科研機構并擔任醫療衛生專業高級技術職務3年以上人員。他們具備了從事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所需要的醫學理論和實踐知識。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專家的角色要求他們從醫學角度,公正、公平地對鑒定案件進行審視,以醫學知識和理論來分析被鑒定案件的醫療方案是否正確、醫療行為是否存在過失、其診療行為與病人的損害后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以及是否構成醫療事故、醫療事故的等級等問題。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做為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專家的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其他角色聯系在一起,具有兩個或多個角色以及與之相聯系的兩種或多種身份,當來自于這些角色與身份的要求出現對立時,置身于其中的鑒定專家就處于了一種角色沖突的狀態。這些受聘于專家庫的鑒定專家大多數是醫療衛生技術人員,其身份醫療機構中從事診療、檢驗、制定醫療方案,并實踐醫療行為的醫務工作者,但同時他們又基于鑒定專家的身份成為對診療、檢驗、制定醫療方案及醫療方案的實踐結果進行評判。醫療工作者和鑒定專家的兩種身份集于一身時,其兩種社會角色要求出現了沖突。休斯(EverettHughes)曾指出,社會用來解決這一難題的辦法之一就是承認某種地位比其他的地位更為重要。對于我們社會中的成年人而言,職業通常是人們的首要身份,比其他的地位顯得更為重要[2]。所以,當沖突出現時,專家們可能會試圖通過調整角色來解決這一難題,使他們的日常行為能夠符合角色的要求,也可能會嘗試著放棄這一角色;或使自己遠離角色的要求,敷衍了事。現實生活中出于維護自身利益的要求,這些專家難免會站在自己的職業身份立場上對被鑒定案件進行“維權”鑒定。
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是解決醫療事故爭議的主要依據,鑒定結論正確與否,對緩解醫患矛盾,保護雙方的合法權益,維護醫療秩序,保障醫療安全,促進醫學科學發展,直至對維護社會穩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專家從其社會職業來講首先是個醫療衛生技術人員,受聘于醫療衛生機構或者醫學教學、科研機構。對此我們不應當回避,應當直面對待鑒定專家的醫務工作者的身份,而從制度方面規范鑒定專家的行為,使其角色扮演符合身份的要求。
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是鑒定人對發生的醫療事件,通過調查研究,運用其專門知識和技術對案件的客觀事實進行科學解釋和評判所得出的推斷結果。《民事訴訟法》第63條規定了七種證據:“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當事人陳述、鑒定結論和勘驗筆錄”,可見,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鑒定結論也是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證據之一。對證據的認定方面,我國《民事訴訟法》66條規定:“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并由當事人互相質證。”《證據規定》59條“鑒定人應當接受當事人質詢。”均提出要求鑒定人必須出庭接受當事人的質詢,回答當事人的問題,解釋說明鑒定中的一些問題,并說明鑒定過程。實踐中可在專家小組中推薦1名專家或小組主要鑒定人員以專家組的身份出庭進行質證[3]。通過這種制度,可以加強對鑒定專家身份的社會要求,加強其社會責任感,而不僅是應付了事。
鑒定專家責任追究制度是指對鑒定中的專家故意作出錯誤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或出具虛假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的,造成被鑒定人損失的或其他嚴重損害后果的,要依法追究鑒定專家法律責任的制度,以避醫醫相護之嫌。
[1]張淑蘋.醫療事故鑒定制度的法律完善[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7(3):131-133.
[2][美]戴維.波普諾.社會學(第十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97-99.
[3]仲 霞,王 現.關于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法律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0,10(8):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