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云
(北京市崇文區社區衛生服務管理中心,北京 100051)
1997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做出了“改革城市衛生服務體系,積極發展社區衛生服務,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眾的衛生服務網絡”的戰略性決策。1999年6月衛生部等10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若干意見》,明確了社區衛生服務的基本概念、總體目標、基本組織體系框架和基本政策。2006年2月《國務院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及9個配套文件出臺,再次強調大力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1]。隨著社區衛生服務工作開展的不斷深入,工作內容越來越多,全科醫師、社區護士、預防保健人員 “單兵作戰”的舊服務模式已很難達到要求,在這種形勢下,各地積極探索實踐各種新型社區衛生服務模式,社區衛生服務團隊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種[2]。
團隊是由兩人以上組成的一個共同體,它合理利用每一個成員的知識和技能協同工作,解決問題,達到共同的目標。團隊的構成要素總結為5P,分別為目標、人、定位、權限、計劃。它具有以下特征: ①團隊是根據工作流程相似性原則組成的群體,團隊成員有著共同清晰的目標,每個團隊成員從事的工作是工作流程上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②團隊成員各自所擁有的知識、技術、信息不同,能夠優勢互補,整合增效;③團隊成員之間的關系應該是一種相互信任、相互支持, 工作中互相合作、技能互補的關系[2]。
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疾病譜、死因譜的改變,家庭類型的轉變,居民健康觀念的變化,使社區居民的衛生服務需求發生了改變,也促使我國醫藥衛生體制發生改革,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應運而生[3]。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除承擔常見病、多發病等基本醫療工作外,還承擔著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主要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健康教育、預防接種、傳染病防治、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兒童保健、孕產婦保健、老年人保健等,也可以概括為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六位一體”工作。社區衛生工作內容的不斷豐富,工作要求的不斷提高,使得單靠全科醫師很難完成,所以建立社區衛生服務團隊責任制成為必然。社區衛生服務團隊由全科醫生、公共衛生醫師和社區護士等組成,這些團隊成員具有不同的知識背景、技術、技能和衛生信息,可以達到優勢互補,整合增效的目的。團隊深入到社區和家庭,還可以改變傳統的坐堂式工作模式,更好的利用社區資源為居民提供六位一體的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真正把社區衛生服務融入社區,貼近居民,為居民提供近距離的、高質量的服務,提高社區衛生服務的工作效率和效果[2]。
根據相關報道與文獻,目前我國的許多城市,如上海、杭州、武漢、北京、等地,都在積極實踐推廣社區衛生服務團隊模式。
上海市衛生局在 2002年牽頭開展社區衛生服務模式專題調研,2003年在調研基礎上進行5個區1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模式轉換的改革試點,在試點中不斷推進改革方案。2004年又將試點擴大到19個區33個示范點,并在試點的基礎上總結出“社區衛生服務平臺+全科團隊”為核心內容的社區衛生服務模式,即由臨床全科醫師、社區護士、公共衛生醫師等組成7人左右的一個“全科服務團隊”。以1萬~1.15萬社區居民為服務對象,通過居住地管理形式,以建立家庭健康檔案為抓手,為社區居民提供“六位一體”的衛生綜合服務,逐步引導常見病、多發病和診斷明確的慢性病門診下沉社區,并積極開展家庭病床、戶籍制保健、簡易門診、社區護理、BP機呼叫服務、熱線電話咨詢、健康教育、康復指導等服務[4~8]。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區積極探索“社區責任醫師進家庭”服務新模式,建立以家庭責任醫師為主體的全科服務團隊,每支團隊配備家庭責任醫師2名、公衛醫生1名、社區護士2名、婦幼保健醫生1名、公共衛生助理員1名。明確以主動服務、上門服務為主, 以老年人、慢病患者、婦女兒童、困難人群為重點服務對象, 開展健康教育、預防、保健、康復、計劃生育指導和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服務[9]。
武漢市江漢區以網格布局為依托,建立了“家庭醫生服務團隊”,按每 1 萬人配備一支“家庭醫生服務團隊”,團隊由2 名全科醫生、1 名公共衛生醫生和2 名社區護士組成, 在網格管理區內為居民提供連續性、規范化的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每個家庭醫生有明確的服務責任社區, 通過在社區門棟懸掛公示牌、發放聯系卡、與家庭簽訂協議、為家庭成員建立健康檔案等方式, 成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10]。
北京市于2007年出臺了《社區衛生服務團隊責任制管理辦法》(京衛婦社字[2007]17號),要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要建立社區衛生服務團隊,每個團隊至少包括 1名全科醫生、1名社區護士和1名預防保健人員,服務團隊實行分片包干,重點為社區里的老年人、婦女、兒童、殘疾人、低保對象和常見慢性病患者提供服務,包括為社區居民進行健康診斷,進行藥物和非藥物相結合的疾病診治,對四種慢性病患者進行規范管理,為申請家庭病床的社區居民提供上門服務,開展以危險因素干預為核心的健康咨詢和健康教育,為重點人群提供預防保健服務[11]。
社區衛生服務團隊組織架構等宏觀模式已經初步形成,但團隊成員之間的具體分工協作、績效考核等微觀模式尚不完善,在某種程度上還只是概念上的團隊,沒有真正發揮出團隊優勢[12]。社區衛生服務團隊成員服務觀念尚未完全轉變,“重醫輕防”的思想依然存在,部分團隊成員仍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定位為地段醫院, 其服務理念仍停留在醫院—病人的模式, 服務重點仍放在醫療服務上,而對預防保健服務不夠重視[13]。社區衛生服務團隊成員業務素質較低,全科知識、社區護理知識、預防知識與技能總體水平較低。人才缺乏是目前我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普遍面臨的問題,現有團隊人員主要由在崗人員轉型培訓而來,知識與技能水平參差不齊,預防保健與公共衛生人員更為缺乏。全科團隊在提供真正意義的“六位一體”的社區衛生服務方面尚有困難[14]。社區衛生服務團隊工作量大, 專職專業人員配備不足,使很多社區衛生工作難以開展,不能實現較難以真正的團隊形式運作。社區衛生服務的社區性、綜合性與需求性, 都無形增加了醫務人員的工作量, 并提出了更高的服務要求, “工作需求”與“工作能力”兩方面之間的落差, 也必定會給目前的團隊帶來很大的壓力[15]。另外,社區衛生服務團隊缺乏對自身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自身管理水平不高,團隊意識、觀念不夠強, 未能真正融入團隊。未能制定自身的發展計劃,年度目標不甚明確,團隊例會等團隊自身制定的工作制度貫徹力度欠缺[11]。
應完善各種組織制度,結合實際優化組織結構、運行方式、管理流程,同時建立中間環節的質控管理和以服務數量、服務質量和居民滿意度為目標的考核機制,以對全科醫生團隊的工作提供宏觀管理支持和有效的監管。團隊人員的配置應該注意整體互補、整體適度、上下級差距適當等原則[16~17]。
通過多種層面、有針對性的進行培訓,一方面要加強業務培訓,如全科醫學規范化培訓和專業項目培訓,使團隊成員能夠接受到持續的全科醫學繼續教育,以使團隊整體能夠適應全科醫學服務工作的要求;另一方面,還要加強對團隊成員進行團隊精神、團隊觀念的培訓,增強團隊內部的支持感與凝聚力,為團隊營造和諧的工作氛圍。
為提升全科醫務人員的社會支持感,可建立全科團隊信息管理系統,提供必要的設施設備,為團隊開展工作提供便利;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內其他科室,如???、輔助科室也要和團隊加強溝通合作,提供各種幫助等[15,18]。
總而言之,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特點和團隊優勢決定了社區衛生服務團隊模式是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的必然趨勢,但這一新的工作模式尚不完善,需要我們根據各地實際情況進一步探索,不斷完善[19]。
[1]曹宇環,時曉輝.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發展形勢[J].包頭醫學,2009,33(1):24-27.
[2]朱 榮,李士雪.社區全科醫生團隊服務模式探討[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8,(8):542-543.
[3]張文昌,張晨韻,肖 力.我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新模式的提出與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07,10(19):1646-1648.
[4]龐連智,祝友元,姚有華.全科團隊服務新模式轉變面臨的主要矛盾及對策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06,9(3):190-191.
[5]龐連智,祝友元,張 鶄.全科團隊新模式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內部機構設置思路[J].中國全科醫學,2006,9(2):191-192.
[6]祝友元,羅 維,賀金仙.全科團隊組建及人員設置思路[J].中國全科醫學,2006,9(3):192-193.
[7]祝友元,龐連智,王光榮,等.全科團隊新模式改革的補償與分配思路探討[J].中國全科醫學,2006,9(3):193-195.
[8]姚有華,祝友元,龐連智,等.全科團隊服務模式應對門診重心下移SWOT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06,9(3):195-196.
[9]朱月偉,章 菱,陳國伶,等.積極探索“社區責任醫師進家庭”服務新模式[J].中國全科醫學,2007,10(3):228.
[10]陳啟鴻,舒 展,傅家康,等.社區衛生服務不同服務提供方式的比較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08,11(6):1008-1010.
[11]杜雪平,董建琴,錢 寧.北京市月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責任制實施效果評價[J].中國全科醫學,2008,11(10):1181-1182.
[12]周業勤.社區衛生服務模式的界定、類型及趨勢[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9(2):97-101.
[13]蔡怡嘉,張文昌.構建社區衛生服務模式的難點與對策分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7,8:565-568.
[14]沈有高,林華彬.城鎮社區衛生服務管理模式的探討[J].現代醫院,2009,9(3):4-7.
[15]王光榮,宗文紅,龐連智.全科團隊建設中的壓力管理——基于JDCS模式的思考[J].中國全科醫學,2008,11(2):268-270.
[16]玄澤亮,張惠琴,傅 華.全科服務團隊基本服務內容包的研究[J].中國衛生資源,2008,11(3):130-131.
[17]卞美娟.高績效全科團隊建立和運行的組織管理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08,6(1) :245-247.
[18]池 捷,張 平,鄭 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團隊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中國醫院,2008,12 (11):37-41.
[19]張惠琴,李若明,玄澤亮.上海市徐家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全科團隊服務模式探討[J].中國全科醫學,2008,11(5):817-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