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萍,楊 宏
(1.昆明醫學院黨委宣傳部,云南 昆明 650500;2.昆明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云南 昆明 650118)
當前醫患關系不和諧導致的醫療糾紛,已經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現象。導致醫患矛盾的原因復雜多樣,據有關資料顯示,在已經發生的醫療糾紛中,由于醫患溝通不夠,醫患關系不和諧導致的糾紛約占總數的三分之二[1]??梢姡t患溝通不夠是造成不和諧醫患關系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醫學繼續教育中必須加強醫務工作者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從而為提高醫患溝通的效果,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奠定良好基礎。
所謂醫患溝通,是指在醫療實踐的過程中,醫患雙方圍繞患者的健康問題及診斷治療進行的信息交流,所交流的信息既包括疾病診治的直接內容,也包括同疾病診治相關的心理、社會等因素。醫患溝通教育就是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活動引導醫學生、醫務工作者樹立科學的醫患溝通理念,提高醫患溝通的技能[2]。
溝通技能的培養是醫患溝通教育的核心,它是醫學教育的基本要求。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提出了本科醫學教育的“全球最低基本要求”,其中一項就是“溝通技能”,提出的溝通技能包括八個方面:①注意傾聽,收集和綜合與各種問題有關的信息,并能理解其實質內容;②學會運用溝通技巧,對病人及他們的家屬有深入的了解,并使他們能以平等的合作者的身份接受醫療方案;③有效地與同事、教師、社區、其他部門以及公共媒體之間進行溝通和交流;④通過有效的團隊協作與涉及醫療保健的其他專業人員合作共事;⑤具有教別人學習的能力和積極的態度;⑥對有助于改善與病人及社區之間的關系的文化的和個人的因素的敏感性;⑦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溝通;⑧建立和妥善保管醫療檔案。
1987年,英國醫學會就已將對醫生交往能力的評估作為醫生資格考試的一部分[3]。世界醫學聯合會《福岡宣言》:“所有醫生必須學會交流和處理人際關系的技能。缺少共鳴(同情)應該看作與技術不夠一樣,是無能力的表現?!?999年,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等國際性組織也把交流溝通技能作為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之一。1977年提出的新的醫學模式要求醫療工作必須從“以疾病為中心”轉變到“以患者為中心”。這些都對醫務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個合格的現代醫學人才僅僅具有相應的臨床專業技能是不夠的,與患者交流溝通的能力也是其不可或缺的專業素質。
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有一句名言:“了解什么樣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個人得了什么病更為重要”。醫患交流溝通是一個雙向的過程:醫生從中掌握與疾病相關的資料,為下一步的檢查和診治打下基礎;病人也可以正確了解自身疾病,學會如何在生活中處理自身與疾病的關系、怎樣調解心理感受和生理機制的不平衡。通過溝通,不但能全面地獲取正確的臨床信息,施行正確的臨床診治,而且能在交流溝通的過程中,進行分析、疏導、釋放、宣泄,使患者身心處于良性狀態,更好地達到康復目的。因此,醫患交往、醫患溝通的過程不但是診斷、治療等醫療信息共享、交流、達成共識的過程,也包含著患者向醫務工作者尋求某種心理上或情感上的“需求”。臨床工作中有效的醫患溝通意識和技巧,不僅有助于醫務人員對疾病本身及相關內容的觀察了解,而且能進一步的提高醫療質量。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人們的經濟意識和法律意識逐漸增強。在醫療實踐的過程中,患者的參與性越來越強。有調查表明,相當比例的醫患糾紛,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醫務工作者醫療水平低下或是醫德滑坡,而是因為溝通不暢、溝通不充分,醫患之間對于診斷和治療存在誤解。1986年在倫敦召開的首屆“醫患關系國際研討會”認為,在現代科學和當代意識不斷發展的今天,在醫學模式從“生物醫學”轉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的時代,通過學習和掌握與病人交流溝通的技巧是通往成功的一條理想途徑[4]。因此,加強醫患溝通是避免醫療糾紛的一個重要途徑和最簡單可行而有效果的手段。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需要進一步加強醫務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建設。傳統的醫療過程,醫生擁有絕對的診療權利,而患者基本處于被動狀態,醫生很少考慮患者的需求。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社會已認識到醫學的對象是人,而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健康與疾病并非受單一生物因素影響,而是受到心理、社會因素等多方面的相互作用。對醫務工作者進行醫療服務人文關懷理念的教育,引導廣大醫務工作者正確認識新時期的醫患關系,讓醫務人員在思想上認識到醫患溝通的重要性。讓他們認識到一個“良醫”不僅僅是有好的醫術,更要有好的醫風醫德,善于與患者交流溝通,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改變原有單一的純技術服務理念,形成崇尚醫患溝通的文化氛圍。使醫務工作者在醫療實踐中學會尊重病人、理解病人、包容病人、體貼病人,有誠心和耐心,重視患者的心理需要,通過人性化的服務,構建人性化醫療服務的新理念。醫生的治療,也要從以往的重視看機體的病,轉變為重視看有病的人,重視患者的情緒和對疾病的認知,進行適當的干預,才能提高治療效果。
高效的醫患溝通技能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經過學習和培訓。醫患溝通技能教育在西方國家的醫學院校中已有較長的歷史,西方醫學院校非常重視培養醫生的醫患溝通能力,他們通過開設醫患溝通系列課程,傳授醫生醫患溝通的知識和技能。在我國,醫學高等教育雖系統地講授過醫學倫理學、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等涉及醫患溝通問題的人文課程,但很少系統開展醫患溝通教育,使得在醫療實踐中溝通意識和溝通技能缺乏,不能滿足復雜醫患關系處理的需要。醫學臨床繼續教育是為了不斷提高醫務工作者的專業工作能力和業務水平,強化其醫德修養,提高服務質量。必須把醫患溝通教育作為一個重要內容納入醫學臨床繼續教育,通過多種不同途徑增強醫務人員的溝通意識和溝通技能。如可定期舉辦醫患溝通專題講座,內容包括普通溝通技巧、溝通基本原理、有效的溝通策略、醫患溝通心理學、如何與特殊病人交流等,從理論上使醫務工作者了解、掌握醫患溝通的理念、方法和技巧,從而全面提高醫務人員的溝通技能。也可邀請資深的臨床專家與醫務人員面對面的進行經驗交流,用自身的真實經歷講解醫患溝通的技巧。
為了讓醫務人員充分認識開展醫患溝通的重要意義,重視并自覺加強醫患溝通能力的訓練,醫院應建立“醫患溝通”評價考核制度??己丝啥ㄆ诨虿欢ㄆ谶M行,考核的內容應具體化,評分標準應該明確,考核的方式各醫院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制定。每一次考核后,應集中進行講評,把醫患交流溝通中易犯、常犯的錯誤提出來進行討論,并督促其改進。教學管理人員要認真檢查各科教學計劃是否有醫患溝通教育的內容以及計劃落實情況,定期收集患者對醫療服務的反饋意見,以保證醫患溝通教育效果的落實。
標準化病人又稱模擬病人,即選擇正常人或患者,經過一定的專業規范化訓練,能模仿病人的臨床癥狀、體征和病史[5]。標準化病人作為教學媒介進人醫學教學領域,通常用于教學、考核查體及采集病史等,以提高臨床技能。標準化病人也可用于模擬由于缺乏溝通而引發醫療沖突的場景的病人或病人家屬,讓醫務人員在此場景中利用所掌握的醫患溝通知識與“標準化病人”進行溝通,提升醫務工作者醫患溝通技能。在通過標準化病人進行醫患溝通教育的過程中,可使用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等方法,要求醫務工作者靈活運用各種語言和非語言溝通技巧,提高與病人交換信息的質量,了解病人的真實想法,掌握了對方的心態,全面提升自我覺察與分析問題的能力,最終提高了自身的溝通能力。同時,通過角色扮演與“標準化病人”的培訓,可使醫務工作者學會換位思考,站在病人的立場體驗、了解和領會患者的感受和需求,培養對患者的人文關懷。
[1]趙 慧,楊姣姣.加強醫患溝通,構建和諧醫患關系[J].中國醫藥指南,2007,9(1):91-92.
[2]周 爍.關于醫學生醫患溝通教育的探討[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0,23(3):100-101.
[3]張 慧.對提高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的探討[J].西北醫學教育,2006,14(4):362,382.
[4]陸松鶴,張英梅,門 可,等.關注醫學教育中對學生交流溝通技巧的培養[J].西北醫學教育,2007,15(5):810-811.
[5]邵永祥.標準化病人教學方法在醫患溝通實踐教學中的探索[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0,23(3):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