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愛武
(云南省臨滄衛生學校,云南 臨滄 677000)
當前,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正積極穩妥地推進,加強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著力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水平和質量,已成為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1]。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滿足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是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目標。面對衛生職業教育畢業生就業難的嚴峻態勢,加強畢業生就業指導,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就業水平和就業質量,成為深化衛生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本文就加強畢業生就業促進工作進行必要的分析和探討。
隨著我國市場化就業體制的逐漸形成,衛生職業教育畢業生面臨的就業競爭壓力普遍加大,由此引發的就業心理問題也不斷增多。妥善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除了加強政府職能,政策導向,完善就業市場和深化教育、衛生體制改革外,認真做好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對于畢業生認清就業形勢,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提高就業競爭力具有積極的啟示和導向作用。
衛生職業學校是醫學生職業認知和職業規劃的第一課堂。學生在校期間,應緊密聯系社會對衛生人才資源的需求,讓學生了解就業改革的相關規定,就業形勢和就業現狀。入學時舉辦就業形勢講座,畢業時舉辦就業知識講座,平時運用課堂、多媒體、鼓勵教師和學生組織開展職業演練活動,如主題班會,模擬訓練,開展就業熱點問題討論、辯論、提高認識,明確方向,走出就業誤區,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
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要充分運用知識學習、專業見習、社會實踐、畢業實習等不同的學習階段和實踐環節,安排學生到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進行知識學習和實踐技能訓練,體驗職業對人才素質的具體要求,嘗試進入“職業角色”。要結合學生的認識水平和認知能力,開展有助于學生就業的專項技能培訓、心理知識講座、拓展學生的知識和技能。通過學生的社會實踐,以現實環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了解社會就業現狀和醫療藥衛生體制改革對衛生人力資源的需求,激發他們在校期間的求知欲望,增強勇于進取的內驅力,克服依賴心理和自卑心理,正確評價自我,勇于投入就業競爭。
“案例教育”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是其它教育方式不能替代的。在畢業生離校前夕,邀請為邊疆民族地區衛生事業發展作出貢獻的往屆畢業生回校作報告、召開座談會,用他們的先進事跡教育學生,引發學生心靈的震撼和共鳴。“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通過往屆畢業生現身說法的活動方式,使畢業生受教育、受鼓舞,堅定到農村、社區為人民健康服務,實現理想追求的信念。
有關調查結果顯示,衛生職業教育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呈現逐漸下降趨勢。對就業難的現狀進行分析,社會就業體制不夠完善、學校培養與社會需求存在供需不平衡、學生的就業觀念存在誤區、綜合素質還不能適應社會需求等因素都是影響畢業生就業的原因。因此,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就業水平和就業質量,是衛生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衛生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要密切結合基層衛生工作實際,按照“突出知識應用、增強實踐環節、強化技能訓練、提升綜合素質”的培養思路,在課程設置上,公共理論課以“夠用、必須”為度,增加選修科目。專業課增加實驗、實習時間,以強化學生的技能訓練。進一步建設、充實、完善符合培養目標要求的實驗室,廣泛建立多方位、寬領域的合作機制,使實習基地和實訓基地得到有效的擴展和延伸。隨著就業市場崗位準入制度的推行和完善,用人單位就業門檻的上移,進一步增加了畢業生就業的難度。因此,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市場調查,了解職業崗位需要的基本條件和資格,根椐社會需求積極創造條件,實施多證書制度,培養具有較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主動適應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對衛生人力資源的要求。
衛生職業教育畢業生是農村衛生、社區衛生人力資源的主要來源,是邊疆民族地區衛生事業發展的重要技術力量。一名學生承載著一個家庭的希望,有效地做好畢業生就業促進工作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一是要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為基礎,讓他們認清就業形勢,了解就業政策,調整就業心態,樹立科學務實的就業觀念,具有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吃苦耐勞的作風;二是要以提供優質的咨詢服務為保障。通過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咨詢服務,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就業知識,程序和技能,指導他們在就業過程中要做到正確的“定向”、“定位”和“定點”,做好就業心理準備,保持健康的心理素質;三是要以提高就業競爭力為關鍵。目前,就業競爭已成為就業過程的常態,畢業生能否在競爭中勝出,主要取決于個人的素質、能力和心理等綜合因素。因此,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應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體現在實現教育任務和達成教學目標之中。
衛生職業教育畢業生就業難是社會就業難的具體反映,在衛生人力資源分布上,一方面是城市和大、中型醫院就業競爭激烈;另一方面是廣大農村和社區,尤其是邊遠山區衛生人力資源不足,明顯存在結構不合理和配置不均衡等問題。因此,加強就業促進工作,為畢業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就業環境,已成為衛生職業教育的重要內容和不可缺少的環節。
學校應充分發揮在就業促進中的樞紐作用,積極與當地人事、勞動、教育和衛生行政部門聯系,爭取獲取必要的政策支持[2]。同時,廣泛收集社會就業信息,聯系就業單位,形成多渠道、多形式推薦的就業格局,并加強院校合作、校企合作和醫校合作,為畢業生搭建就業平臺。
由于區域性經濟發展存在差異,區域性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同區域間對衛生人才資源的需求也具有不同條件的要求[3]。學校應主動走出校門,開展論證考察,開發就業空間,廣開就業門路,創造就業機會,指導畢業生走上適合自己的職業崗位。同時,鼓勵畢業生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
為及時、有效地掌握畢業生就業基本情況、動態變化,畢業生就業促進工作應從短期拓展到全程,并利用現代信息化手段,推行畢業生就業信息網絡化管理。信息管理主要是統計當年畢業生人數,就業意向和聯系方法,對已就業的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和必要的回訪,對沒有就業的畢業生,根據其就業意向繼續做好就業促進工作。通過扎實有效的就業促進服務,使就業促進工作的鏈環不斷延伸。
畢業生的就業工作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社會穩定密切相關。面對全新的就業體制及激烈的就業競爭形勢,必須切實有效地做好畢業生就業促進工作,這是深化衛生職業教育改革的必然選擇,也是推進衛生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迫切需要。
[1]張 茅.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盡快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N].健康報,2009-4-3(7).
[2]江凌凌,童 燕,劉曉魯.新形勢下醫學生就業問題成因分析及對策探討[J].西南軍醫,2007,9(4):26.
[3]教育部,衛生部.關于加強醫學教育工作,提高醫學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J].云南醫學教育,2009,9(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