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琴榮 李梅
(湖北大學物理學與電子計算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62)
在物理新課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步驟大致分為課堂引入、知識教學和課堂小結三大部分.其中課堂引入是課堂教學的序幕;一個巧妙的課堂引入使得一堂課成功了一半;更重要的是,課堂引入還體現了教師的學生觀和課程觀.新課程提倡,學生不是知識的儲存器,學習也不是對知識的機械記憶,而是在原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對新知識的主動建構.為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學理念、提升物理教學效果,我們期望學習的建構方式是讓學生發自內心、自覺主動地完成,即建構的動機不僅源于任務、榮譽和升學等外部動機,更是源于學生的內部動機,是學生因自身訴求而學.這樣的教學過程才是真正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課堂引入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在序幕開啟之時,就關注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激發其內部學習動機.
內部學習動機是由學習需要和學習期待組成的.認知是學習的重要過程,認知需要是學習需要的一種重要形式,是在學習主體感受到新知識與原有知識不協調時產生的,這種認知上的不協調表現在主體不能清晰解釋問題[1],甚至問題與原有經驗是相悖的.也就是說,當學習者目前的認知狀況與所期望達到的某些認知狀況之間存在差距,使主體無法運用現有知識對問題給予清晰解釋時,學習主體便產生了認知需要,形成求知的渴望.
認知需要是產生內部學習動機的基礎.若要有效地形成內部學習動機,還需要進一步促進學生形成一種學習期待.具體來說,個體對學習活動所要達到的目標應有一個主觀估計,形成相應的意向,從而在心理上生成認知需要的學習期待,其注意力將自覺地指向認知目標.
當學習活動完成后,若問題情境得到有效消除,學生就能夠運用所學知識來滿足這種認知需要的期待,學習需要得以滿足,因此學習期待也就達到了.這種認知過程的經歷和認知結果的實現,將會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
綜上所述,內部學習動機的激發使學習者的認知需要由潛隱狀態轉化為顯現的活躍狀態;同時在心理上形成明確的學習期待,使二者成為學習活動的直接動力.學習動機一方面直接使學習者產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另一方面也制約和規范著學習的方向和進程.因此,在課堂引入過程中,應充分激發、調動學生學習動機,使其以極大的學習熱情投入整堂課的學習中,為實現對知識的主動學習建構奠定良好的基礎.
依據以上認知學習理論的分析,筆者將課堂引入環節分為以下三個步驟:其一,創設問題情境,并引出物理問題供學生思考,引發學生的認知需要;其二,明確告知學生,學習活動結束后問題情境將得以消除,從而讓學生形成學習期待;最后,在學習活動結束時,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消除問題情境,滿足學生的認知需要和學習期待.
問題與情境的創設有很多方法,常用的有提問-復習法、演示-議論法、故事引入[2]、動畫引入[3]、課堂小游戲[4]等.還有教師提出設置疑案法[5].這些方式、方法各有其特點,不能簡單地套用于課常引入中.如何在課堂引入中有效、準確地創設問題情境,需要事先作出恰當的策略規劃.首先應明確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與情境的呈現方式各自的內涵,對情境引入的方法和呈現方式做出清晰的分類,然后再制定出方便可行的操作方案.
物理問題與生活、實驗、科學研究歷程等相應的情境密切相關.因此可依據物理問題情境的來源,將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分為生活實例法、演示實驗法、復習引入法、故事引入法以及物理學史引入方法.
確定了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之后,還需要選定情境呈現方式,才能使認知者感知到問題的信息.課堂學習中的問題總是利用載體來實現顯示,因此可依據問題所依附的載體,將問題情境的呈現方式分為言語陳述、現場實驗、靜態媒體(板書、實物、圖片等)和動態媒體(包括PPT、動畫、視頻等)等形式.
在課堂引入中,正確地選擇創設問題情境的引入方法及相應的呈現方式,才能達到激勵學習動機的目的.其具體執行方式可通過下述案例來說明.
案例一:“光的折射”引入環節中,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播放靜態圖片和相應視頻,并輔以口頭講述沙漠戈壁及海面上發生的海市蜃樓等事例,以大大吸引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求知欲.這種創設情境方式的引入方法屬于生活實例引入,而呈現方式則屬于言語陳述、靜態媒體和動態媒體三者交互運用.其中,言語陳述的方式更省時;但若單獨運用,其材料的真實性和引發學生認知需要的效果則不如多媒體,尤其是視頻的方式.三者同時交互運用,則效果較佳.
案例二:“天然放射現象”課中,可從相關物理學史引入,選擇言語呈現、觀看視頻的方式向學生介紹尋找鐳元素的科學歷程,以此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了解、體會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對科學的執著追求,觸動學生的科學情感,調動學生的探知欲望.
關于用不同方法創設問題情境的案例有很多,在此不贅述.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學生的特點以及教學硬件設施等指標合理選用恰當的引入方法和有效的呈現方式,讓學生意識到已有認知結構與當前所需認知結構的差距,并將這種意識由潛伏狀態轉化為活躍狀態,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需要的目的.
激發學生的學習需要僅是形成良好學習動機的開端,教師還要隨之明確地告知學生學習本節內容后,學習需要便可得到滿足,即問題情境可得到有效解決,使學生形成一種學習期待,從而實現激發學習動機的目的.因此在創設問題情境后,教師應恰當引導學生剖析問題情境的物理信息,明確問題的關鍵所在,說明需要運用哪些物理知識才能解決問題,使學生確信學完本節知識后,可獲得對問題情境的物理本質的理解,并可以獨立地解決類似的物理情境問題,從而幫助學生快速形成學習期待,并將注意力轉向問題可能解決的目標上.
案例三:在“動量”課引入中,教師可讓學生先根據自己的日常經驗,想象一下,先讓雞蛋從較高處落在海綿上,再使其在同一高度落在木板上,會有什么現象出現.然后再問如何來解釋雞蛋落地的兩種結果差別.學生在學習動量之前,一般無法用清晰的語言回答出這個問題,認知出現了不協調,立即產生了學習需要.這時教師就要“趁熱打鐵”,讓學生產生學習期待.教師應告訴學生,這個問題與物理學的動量有關,學完本節的動量內容,就可以解釋這一現象了,而且還可以運用動量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碰撞問題.當學生接收教師關于問題情境的解決途徑之后,必然相信接下來的學習定能解決需要明白的問題,從而在心理上立即形成學習期待,學習動機也就油然而生.
如果僅有學習需要和學習期待,學習活動結束后卻沒有幫助學生消除問題情境,最后沒有達到學生預期的目標,學生就會頓生挫敗感,隨之萌發對教師的不信任感和知識的困惑感,從而對后續的學習造成負面影響.因此,教師在課堂結束前一定要及時“首尾呼應”,幫助學生消除問題情境,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消除問題情境是鞏固課堂引入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強化學習動機的重要環節.
在問題情境創設時,除了考慮到要引起認知不協調外,還要確保現有認知水平與預期認知目標的差距處于最近發展區,以保證學生學完本節知識后能運用所學知識有效消除問題情境.
案例四:在“大氣壓強”教學中,教師用易拉罐裝少量水,在電爐上加熱至沸騰.然后迅速倒置到冷水桶中,剎那間易拉罐“咔嚓”一聲被壓癟,顯示出大氣壓的威力.由于該實驗的解釋涉及到水沸騰產生蒸汽、熱脹冷縮、材料的抗壓強度、水中壓強與大氣壓強關系等眾多的知識點,其中有些知識需要后續學習才能習得,因此學生即使學完大氣壓強的內容也仍然難以解釋清楚該問題.由此可見,這種引入盡管感覺上很刺激,能強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學習期待,但由于該問題情境在本節課后不易清晰有效地消除,學生的認知水平沒有達到其主觀的預期效果,反而會弱化學生對后續物理內容的學習.
對于以上案例的課堂引入,教師可以現場模擬課本上介紹的馬德堡半球實驗.課堂上讓學生擠壓事先準備的兩個家用吸盤,然后再用力將吸盤拉開.這一引入不僅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學習需要和認知期待,而且有效消除問題情境所需要的知識結構較單一,問題解決的路徑非常明確.學生學完本堂課后能夠給予合理解釋,學習需要和認知期待達到自我滿足,從而很好地實現強化學習動機的目的.
本文從基于學習理論中的學習動機方面探討了中學物理課堂引入的教學環節。認為要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應在課堂引入中,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與剖析,關注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期待的有效建立;同時還應注意在當堂課學習知識后,就使學生及時消除了問題,以便學習動機得到強化,有利于學生后續學習動機的保持與建立.目前的教學研究重在問題情境的創設,教師都比較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需要.然而卻很容易忽視課堂引入的后兩個步驟,即學習期待的建立和問題情境的消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對學生的學習需要、學習期待和問題情境的消除予以同等重視,任何一個環節的缺少都是不完整的課堂引入,難以使學習動機得到保持和強化.
參考文獻
1 陳剛.物理教學設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229
2 張士兵.物理課堂引入十法.山東教育:中學刊,2007(7):79
3 易彩霞.淺談初中物理課堂引入.教育教學論壇,2010(11):55~56
4 方明霞.物理學習中的催化劑——課堂小游戲.物理教師,2010,31(01):11~13
5 王曉棉.新課程下高中物理課堂引入的方法.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09(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