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文學/文
從女性參政看當前拉美婦女地位
■ 陳文學/文

巴西總統羅塞夫(左)和阿根廷總統克里斯蒂娜(右)
近年來,拉美女性參政意識和熱情高漲,女性參政蔚然成風,業已成為拉美國家政治生活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2010年2月,勞拉·欽奇莉亞在哥斯達黎加總統選舉中獲勝,成為該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統;10月,迪爾瑪·羅塞夫以56.05%的得票率當選巴西首位女總統。同時,女部長、女省長、女市長、女議員在拉美屢見不鮮,女性正逐漸撐起政壇“半邊天”。
層次高。目前,全世界共有28位女性當過總統,而來自拉美地區的就有11位,遠遠多于其他地區。世界上第一位和第二位女總統分別是阿根廷的伊莎貝爾·庇隆夫人和玻利維亞的莉迪婭·蓋萊爾,世界上首位黑人女總統是海地的埃薩。目前,拉美在職的女總統除哥斯達黎加總統欽奇莉亞和巴西總統羅塞夫外,還有阿根廷總統克里斯蒂娜·費爾南德斯,而智利女總統巴切萊特于2010年3月剛剛卸任。2010年,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組建新一屆內閣,20名內閣部長中有半數為女性。在2011年1月1日組建的巴西新一屆內閣37名部長中有9位是女性,創下了巴西內閣女性部長人數最多的紀錄。古巴也于2009年首次任命一位女性擔任國務委員會副主席。
程度廣。大至國家大政方針,小到社區事務,拉美女性參政已滲透至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除總統、部長、國會議員外,拉美國家有眾多女性當選為地方政府領導或地方議會議員。從女性當選議員情況看,拉美女性的參政程度遠高于其他地區。據《2010年世界婦女參政地圖》報告,在世界各國議會中,女議員平均比例為18.8%,而在拉美地區,女議員所占比例平均已達22%,超過了歐洲地區的21.4%,居世界領先地位。在玻利維亞和阿根廷等拉美一些國家的議會中,女議員已超過了30%,而在古巴和哥斯達黎加議會中女性議員的數量均超過男性。
領域寬。拉美女性除在文化、衛生、教育、勞工保護等領域任職外,在傳統上由男性掌管的國防、內政、經濟、司法等部門也出現了女性領導者的身影。2007年,包括阿根廷、厄瓜多爾、烏拉圭等國在內的近10個拉美國家的國防部長由女性擔任,智利前總統巴切萊特就是智利和拉美歷史上首位女國防部長。
一、政治民主化進程不斷鞏固和發展,政治生態日趨多元化,為女性參政創造了有利條件
19世紀初,拉美國家剛剛獨立,女性社會地位低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甚至沒有選舉權。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拉美國家婦女先后獲得選舉權,婦女的社會地位及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得到提高,拉美國家逐漸出現了女議員、女部長等。20世紀80年代,拉美國家政治民主化浪潮興起,軍人干政現象減少,選舉制度不斷鞏固和深化。與此同時,拉美地區政治生態發生新變化,新人新黨層出不窮,婦女運動蓬勃發展,女性參政成為政治生態多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拉美政壇“女強人”大多數出身草根階層,沒有深厚的家庭背景和政治依靠,但民主選舉的政治環境及政治生態的多元化發展,為她們憑借個人奮斗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作用創造了條件,提供了機會。
二、地區政黨政治格局不斷調整和演變,中左翼力量上升并在多國執政,為保護女性權益、促進女性參政提供了廣闊平臺
自1998年查韋斯當選委內瑞拉總統開始,拉美地區左翼和中左翼力量上升并先后在10多個國家執政。婦女、土著居民、下層貧民是中左翼力量上升的主要社會基礎。作為婦女及其他受壓迫、受歧視階層利益代表的中左翼領導人上臺執政后,在提高婦女地位、保護婦女權利等方面做出積極的政策調整,出臺了一些反對性別歧視措施,推動女性參政議政,提高了她們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查韋斯總統上臺后,設立了婦女事務部,后改為婦女與性別平等部,還成立了婦女發展銀行,實施了社區母親救助計劃,通過了婦女保護法等。婦女是盧拉總統上臺后實施的“零饑餓”計劃的受益者之一,巴西聯邦議會還通過了專門的《瑪利亞·達·佩尼亞法案》,以有效保障婦女權益。羅塞夫在贏得巴西總統大選后也表達了繼續提高女性地位的意愿。
三、地區多數國家通過立法等手段為女性參政提供了制度保障
1991年,阿根廷率先以立法形式確定,在選舉中,女性候選人的比重必須達到30%以上。得益于1995年在北京召開的聯合國第四次婦女大會以及各國政府簽署的《北京行動綱領》,性別平等原則在拉美多數國家的立法中有所體現,以法律形式確定選舉中女性候選人最低比重的“配額制”得到推廣。目前,已有14個拉美國家以法律明確規定,由選舉產生的公共職位中必須有25%—40%的女性候選人。在“配額制”推動下,拉美各國女議員、女部長的人數大幅增長,由女性擔任的重要職務大大提高。除“配額制”外,有的國家還通過提供國家補貼,鼓勵各黨派增加女性候選人的數量,以達到推動女性參政的目的。此外,拉美國家有關婦女權益保障的制度建設取得進展,所有拉美國家都簽署了聯合國及國際勞工組織關于保護婦女、促進性別平等的國際公約,幾乎所有拉美國家都設立了專門負責婦女問題、促進性別平等為主要職責的政府機構。
四、女性自身能力的提高使女性參政贏得了更多的社會認可和支持
近年來,拉美女性受教育水平明顯提高,有的國家甚至超過了男性。拉美女性的健康水平、就業比例及平均工資水平均在不斷提高。隨著拉美女性自身能力的提升,其政治覺悟和政治熱情進一步被激發出來,而許多女性參政后的不俗表現也改變了傳統的社會觀念,贏得了更多認可和支持。隨著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的主題,拉美國家國內形勢正在發生變化,氣候變化、環境衛生、社會貧困等柔性政治議題更多地被納入到國家政治生活中,女性以其獨有的包容、細膩、善于協調等特質成為這些議題的倡導者和推動者。在拉美,許多女性憑借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對社會問題的重視以及清廉、包容的形象贏得了選民的支持。
一、女性參政意識仍有待提高
雖然拉美女性的政治地位和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但總體而言,拉美女性目前仍處于從傳統的家庭婦女向現代職業婦女轉化的過程中,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處于弱勢和從屬地位。受傳統觀念影響及受教育水平所限,多數拉美女性參政能力不高,為工作和家務勞動所羈絆,她們的參政意識還不強,男性仍在拉美政治社會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
二、失業、貧困等問題困擾著許多拉美國家的女性
據聯合國拉美經委會統計,目前拉美女性參與經濟活動的比例為52.8%,遠低于男性的80%;從失業率的性別分析看,女性是最易受到沖擊的群體,女性失業率普遍比男性失業率高出2—3個百分點,女性在非正規部門就業的比例則遠高于男性。婦女還是貧困人口最集中的群體,其貧困數量多于男性,貧困程度高于男性,其貧困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在這種情況下,能夠實現參政議政的僅僅是部分女性精英,多數女性仍被排除在國家政治生活之外。
三、地區傳統社會文化對女性參政仍有歧視,保護婦女權益的機制仍有待進一步完善
目前,大男子主義仍在拉美大行其道,一些人還將部分女性性格中的情緒化、思維保守、目光短淺、優柔寡斷等特點引申為女性群體性弱點,認為女性特有的生理及心理條件不利于參政。在政壇上,女性要比男性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得到同樣的認可。雖然多數拉美國家建立了保護婦女權益的機制,但在實施過程中仍存在問題,如當選的女性議員比重與提名比重之間普遍存在巨大差距,在社會保障政策方面仍存在性別缺陷,對女性形成“制度歧視”等。
(責任編輯:劉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