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季 平/文
印度政治的尖尖小荷
■ 季 平/文
2010年10月,佛教誕生地印度比哈爾邦完成了五年一度的邦議會選舉。人民黨(團結派)(JD-U)與印人黨(BJP)的組合取得壓倒性勝利,國大黨敗北。
選舉結果就像一陣瓢潑大雨頃刻間澆滅了熱火朝天的紛雜議論。雨過天晴,一葉代表新時期印度政黨政治的小荷露出了尖尖。

那爛陀遺址
無論是從地理位置、歷史地位,還是從其文化背景和人口密度來看,比哈爾邦與中國河南省有極為相似之處。印度的母親河——恒河從比哈爾中部緩緩流過。5000年前,蟻蛭仙人在這里駐足,寫下了壯麗的史詩《羅摩衍那》。2500年前,喬達摩王子從這里南渡恒河,在伽耶小鎮附近的一棵菩提樹下修得正果,如今這里已是全球佛教徒們心中的麥加,善男信女們景仰不已的圣地。又過了200年,印度著名的阿育王定都于此,華氏城成了孔雀王朝的都城,盛極一時。公元7世紀玄奘從東土大唐不遠萬里來印取經,他的目的地就是這里那爛陀縣靈鷲峰上的雷音寺。后來,他在那爛陀至少生活了五年。
說說現在吧。
比哈爾邦到了近代已經完全喪失了作為印度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地位。經濟上也讓位于西部沿海和南部的省份。農業占到其邦GDP的90%,識字率僅為54.1%,全國倒數第一。幾年前,這里曾是印度最窮的邦,1999年到2004年,比哈爾邦經濟年均增長3.5%,印度全國最低。人均收入僅為全國人均水平的44%。比哈爾人紛紛外出打工,孟買街頭的出租車司機大都來自比哈爾。富饒的旁遮普邦每到收獲的季節,至少有250萬比哈爾人在那里的田間地頭打短工。更甭說在首都德里,到處都是操著比哈爾口音的人。
比哈爾人當事者迷,他們自然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但大部分印度人認為這與一個叫拉魯·普拉薩德·亞達夫的人有關。拉魯是印度全國人民黨(RJD)的主席,少年得志,29歲就成為印度人民院的議員。自1990—1997年任比哈爾邦首席部長,后因“飼料丑聞”下臺,但幕后聽政,操控他的妻子一直執政至2004年。他幽默風趣,有人覺得他魅力無窮,也有人覺得他嘩眾取寵。他的名言“要吃阿魯(土豆),就找拉魯”當年風靡一時。他之所以能長期在比哈爾邦主政,與他大搞種姓政治有關。拉魯依靠養牛為生的亞達夫種姓與同樣代表社會弱勢群體利益的穆斯林結盟,與代表地主利益的普米哈勒種姓對決。比哈爾邦最后成了種姓斗爭的最好試驗田。整個90年代,印度政治種姓化的特征十分明顯,其中比哈爾邦是大家都樂意作為佐證的典型案例。
拉魯的主張本無可厚非,但是他認為只要高舉種姓斗爭的旗幟,就能贏得選票。他錯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才是硬道理,積貧積弱的比哈爾邦最后成為印度貧窮落后的象征,無人愿意收拾這個爛攤子。國大黨總書記拉胡爾·甘地曾說過,“在拉魯主政下的比哈爾邦連非洲最窮的國家都不如”。
拉魯的政治現在成了印度的笑柄。
曾經有則政治笑話說,印度總理瓦杰帕伊與巴基斯坦穆沙拉夫就克什米爾問題久談不下。瓦杰帕伊于是請出了拉魯。此君只用了兩分鐘就讓穆沙拉夫把巴控克區拱手相讓。于是大家紛紛討教。拉魯輕描淡寫地說,“這事不難。我提出了‘買一贈一’的方案,告訴他,如果想要印控克區,就把比哈爾邦也拿去吧。穆說,‘我求你了,千萬別讓我管比哈爾。要不,還是把巴控克區給你們吧’。于是達成協議?!?/p>

比哈爾邦首席部長庫馬爾
如今的比哈爾邦可是令人刮目相看。經過人民黨(團結派)領導人尼迪?!祚R爾五年的調理。這個邦的經濟增長速度高達11.03%,僅次于旅游業十分發達的拉賈斯坦邦,排名全國第二。邦人均年收入從2004—2005財年的8307盧比增至2008—2009財年的13959盧比。據印度工業聯合會的統計,自2006年起有3000億盧比的私人投資進入該邦。建筑業的年均增長率為36%,通訊業為17%,物流業為18%。到比哈爾來旅游的外國游客從2004年的6.1萬人增至2009年34.6萬人。
比哈爾的社會治安也大為好轉,這個“綠林好漢”曾經常出沒的地方,現在部分地區可以做到夜不閉戶。2006年至今的五年里在該邦所發生的殺人事件已從此前五年的22040起下降至14664起,綁架事件從2196起下降至484起。同期有5.36萬名罪犯服法,其中9280名罪犯被判終生監禁,132名罪犯被處絞刑。
庫馬爾是一個經濟學家更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他清楚地看到,要想在比哈爾立足,就必須爭取占邦人口18%的穆斯林選民的支持,而嚴酷的聯盟政治的現實同時又告訴他,離開了以靠印度教原教旨主義發家的印人黨的支持,人民黨(團結派)也無法執政。
2010年6月,印人黨在比哈爾邦召開全國執委會會議,黨的高層悉數出席,其中也包括古吉拉特邦的首席部長莫迪。這給庫馬爾出了一個難題。按慣例,如果一個有影響的政黨在某地舉行重要會議,當地最高行政長官,不管是否來自該黨,都要為其舉行歡迎宴會,更何況是盟黨的高級中央領導人光臨。
庫馬爾不能得罪印人黨,因為該黨是印度第二大黨,也是人民黨(團結派)在比哈爾的最主要的盟黨,是抗擊印度國大黨最強力的后盾。庫馬爾難就難在,比哈爾邦的穆斯林十分反感印人黨,尤其是其領導人莫迪因在2002年教派沖突中偏袒印度教徒而成為印度穆斯林的心中的不爽。

比哈爾邦政府官員在向女學生發放自行車
為照顧該邦穆斯林的情緒,爭取穆斯林的支持,庫馬爾毅然決定取消歡迎宴會,顯示他對印人黨政治路線的不滿。此舉已在穆斯林選民心中塑造了一個英雄的形象,得分不少。印人黨則有求于他,對此也無可奈何。庫馬爾這種斗而不破的政治藝術深受社會方方面面的贊賞。
現年60歲的庫馬爾是土生土長的比哈爾人,工程師出身??赡苁芊鸾痰挠绊懀怀闊?,不喝酒,而且粗茶淡飯,生活十分儉樸。他的執政理念也與其生活方式相似,不搞形象工程,不搞花拳繡腿。他工作扎實,極為注重社會與民生問題,不僅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筑橋修路,還大量招募中小學教師(前五年里共招募了10萬名)、鄉村衛生院醫生以及警察,并切實實施國家倡導的《農村就業保障法》。邦政府還尤其重視婦女權益的保護,政府部門和議會為落后種姓的婦女保留50%的席位,這在印度也是首創。他還為農村貧困家庭上學的10萬名女生免費發放自行車。如今你要是在比哈爾邦的鄉間公路上看到有身穿校服的女學生騎著單車飄然而過,那便是庫馬爾的杰作。現在這道亮麗的風景已經成兌現成為支持他的選票。
“庫馬爾是印度最好的首席部長”,這是當今印度社會輿論的共識。印度影響最大的英語新聞電視臺CNN-CBN已連續三年把庫馬爾評為“年度人物”,印度《經濟時報》授其為“2009年度商業改革家”稱號,《福布斯雜志》把庫馬爾評為“2010年度人物”?!督洕鷮W家》2010年對其的評價是“庫馬爾有一天可能會引起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學院的興趣,因為時至今日,像比哈爾這樣一個失敗的邦能如此之快地逃脫政治破產的命運,實屬罕見”。
庫馬爾領導的人民黨(團結派)與拉魯領導的全國人民黨同根同源,曾都是老人民黨(JP)的成員,后幾經分裂組合,于2003年10月組成現在的人民黨(團結派)。該黨奉行“民主和社會主義、世俗主義”,目前在印度議會中有29個席位,力量與印共(馬)相當。
人民黨(團結派)在庫馬爾的領導下,只用了六七年的時間成功地把比哈爾邦政治的三個“C”(金錢cash、犯罪crime和種姓caste)變成了一個大大的“D”(發展development),這不能不算是印度的一個奇跡。人民黨(團結派)現在又提出了在比哈爾邦從政的“五沒有、一只有”原則,即:沒有教派、沒有家族、沒有教父、沒有犯罪、沒有錢袋,只有思想與行動。
比哈爾的選舉塵埃落定。人們凝視著那恒河緩緩東逝的圣水陷入了深思,今后該用什么參數去衡量印度的政治動向呢?
拉魯下臺了,種姓政治這棵大樹上掉下了一片枯葉,敏感的人們已經聞到了印度政黨政治秋天的氣息。
(作者系中國駐印度大使館參贊)
(責任編輯:丁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