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 雪,張 瑩,王俊華
(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醫療救助制度著眼于最困難群體的基本醫療保障,關系困難群體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已然成為城鄉困難群體的最后一道生命保障線。但是醫療救助制度多在各級醫院分散推行,困難群體到大醫院看病不方便,且報銷手續繁雜,就醫時易感到身份上受歧視,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困難群體的就醫需求,影響著困難群體的健康水平。筆者以徐州市愛心醫院集中資源服務型模式為典型,研究其服務模式特色及推廣意義,為更好地實施醫療救助制度,有效緩解困難人群的醫療問題,滿足困難群體的醫療需求,實現困難群眾平等、平和、平穩地獲得醫療救助提供對策與建議。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和經濟體制改革,經濟收入兩極分化嚴重,部分失地農民、下崗職工和貧困人口成為醫療保險制度的邊緣群體,他們收入的重要來源甚至是惟一來源的最低生活保障津貼只能解決吃飯問題,一旦生病就陷入困境,他們的基本醫療得不到保障。同時,我國由民政局、社保局、衛生局、紅十字會、慈善總會等眾多部門構成的醫療救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形成醫療救助資源不平等配置的局面,造成困難群體不能平等獲得醫療救助的現狀。
此外,社會上普遍存在困難群體就醫受歧視的現象,主要表現在:許多醫院不能采取即時報銷,很多困難群體因交不起藥費、住院費用而深陷窘迫甚至放棄治療;困難群體就醫時自身有一種自卑感,由于身份以及經濟原因,得不到優質、平等的醫療服務;報銷時還需拿著發票以及身份證明等到處奔波,異地報銷更是難上加難,救助身份尤為明顯,無形當中有更大的心理負擔和壓力。由此可見,關注困難群體如何獲得平等的醫療救助,實現有尊嚴地獲得醫療救助是關系到困難群體民生的問題。在徐州市政府部門的關心重視下,徐州市政府部門采取集中資源服務型模式,建立了徐州市愛心醫院,意在解決徐州市市區兩萬多名困難群體的就醫問題,使困難群體有尊嚴地獲得醫療救助。2005年5月,徐州市愛心醫院正式成立,徐州市民政局下屬科級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也是徐州市市區醫療救助對象的定點醫療機構及帶有醫療救助性質的公益性非盈利醫院。徐州市愛心醫院的特色集中表現在以下方面:
集中了民政局、社保局、衛生局、紅十字會、慈善總會等多部門醫療救助資源對困難群體實施醫療救助,有效地改善了困難群體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同時,徐州市愛心醫院集中利用資源以便對上對下的管理,資金預算盡可能的精、細,節省了資源。作為民政部門的下屬部門還可以掌握低保信息管理系統,獲取最及時最新的困難群體數據,便于統籌規劃。
愛心醫院尊重病人平等就醫的權利,保障了困難群體健康權和基本生存權,困難群體在愛心醫院就醫無心理障礙,不存在身份上的歧視;這一群體還可以求助于院長,在愛心醫院感受到被關愛,他們有尊嚴地平等地獲得了醫療救助。
主要解決困難群體的醫療問題,主城區的困難群體可以在愛心醫院享受集免費(掛號費等八項項目)、成本價(藥品、檢查費用等)、即時報銷、免費拿藥等一系列的優惠政策,確保救助對象享受無盈利的醫療救助,使這些屬于醫保體系之外的困難群體切實享受到醫療救助的優惠。
徐州市愛心醫院專項救助資金采取多方籌集的方式,以政府為主導,建立了解決困難群體醫療保障的資金體系,除了政府每年進行財政撥款,還有慈善會、總工會的資金以及一定比例的福利彩票公益金等,引起了社會對困難群體醫療保障的關注。
所有人員均納入事業編制,納入財政預算, 徹底斷絕了醫務人員工作與經濟利益的聯系,使醫護人員的個人收入與醫院效益完全“脫鉤”,有效地避免了大處方、大檢查現象,保證了醫院的公益性。
首先,徐州市愛心醫院集中資源服務型模式救助對象主要側重于貧困、低收入和低保等人群,采取免掛號費、以成本價收取檢查費用和藥費等一系列優惠措施,為患者提供廉價優質的醫療服務,通過非常規的行政手段來解決低收入群體的醫療問題,從而提高了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其次,愛心醫院集中資源服務型模式體現的是平等,困難群體在愛心醫院就醫無身份歧視,感受到了被關愛,得到了平等、平和、平穩的醫療救助。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了避免收入分配差距造成的貧困現象給經濟和社會持續穩定發展帶來的影響,維護社會的公正和穩定,在幫助這部分人恢復自我保障能力的同時,客觀上要求建立具有廣泛覆蓋性和包容性的社會救助系統。其中包括醫療救助系統,而徐州市愛心醫院的集中資源服務型模式將醫保體系邊緣之外的困難群體納入到救助對象中,集中資源解決困難群體的看病問題,減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起到了維護社會公正和穩定的作用,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
在貧困人群的健康需求越來越迫切、現行醫療保障體系目前及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無法覆蓋整個貧困人群的情況下,醫療救助制度的構建就顯得格外重要。徐州市愛心醫院集中資源服務模式既是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又是社會救助體系中的重要部分。它實現了政府對醫療救助方的完全責任,填補了目前醫療保障制度的空白,滿足了貧困人群的基本醫療保障需求,起著“兜底”的作用,成為了醫療保障最后一道防線,是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我國公立醫院的基本性質是具有公益性的衛生事業單位,但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下,不少醫院以追求經濟效益為主要目的,忽略了自身的公益性。醫療體制改革的突破口是讓更多人病有所醫, 工作重點就包括對弱勢人群的醫療救助”[1]。愛心醫院自建立以來一直積極貫徹國家政策方針,主動實施了一系列體現醫院公益性的政策措施,實行嚴格的收支兩條線,財政負責先期投入,人員納入財政預算,醫院只收取藥品、檢查等成本費用,醫院不盈利,實現自我運轉,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徐州市愛心醫院服務模式是一種回歸,它用一種直截了當的行政手段確立了醫療服務的公益性,是一個公立醫院改革值得探索的方向。
徐州市愛心醫院為困難群體只提供常見病、多發病門診醫療服務,這是愛心醫院發展的一個瓶頸,且科室有限,接受調查的居民多反映“場地有限、設施、配備、藥的品種供應不足”等問題。困難群體這一群體有很大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愛心醫院對一些重病、大病患者救助比例還不夠高。有相當一部分患者到愛心醫院就診時病情已達到住院標準,但是愛心醫院的門診往往處理不了,但因為其他醫院缺乏與愛心醫院一樣的優惠政策,這些患者大都不愿選擇到其他醫院住院仍堅持在愛心醫院的門診治療,這樣就無形當中增加了醫療風險。由此可見,愛心醫院作為徐州主城區醫療救助的定點醫院,醫療衛生服務的供給不能滿足困難群體的需求。
困難群體存在就醫不方便現象,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醫療救助的可及性。徐州市愛心醫院負責徐州市主城區五個區的未納入醫療保障體系中的兩萬多名困難群體,而有相當一部分群眾到愛心醫院路途遠并不方便,由此造成一些群眾小病能忍則忍,能扛則扛,就醫的不方便影響了這部分群眾的健康水平。而且徐州市愛心醫院的覆蓋范圍只局限在主城區,徐州市下轄的縣、市的困難群體很難享受到主城區困難群體的便利與實惠,影響了醫療救助的可及性。
目前, 各慈善醫院的資金來源多從財政、社會捐助和醫院自籌等幾方面協同解決, 缺乏籌資的穩定性, 沒有制度層面的保障[2]。徐州市愛心醫院救助資金來源于多種渠道,除了財政撥款、民政局的支持以及福彩一定比例的固定資金以外,有的籌資數額并不固定,如慈善總會每年的捐贈數額就是不定的。隨著醫療保障事業的發展以及困難群體不斷增長的醫療衛生需求,更需要救助專項資金的制度化保障,需要固化的模式、制度化的規定保障資金的可持續性。
徐州市愛心醫院集中資源型服務模式有效地實現了讓困難群體有尊嚴地獲得醫療救助,對醫療救助制度的有效實施是一個補充,這一模式必須得到高度重視。同時也需進一步彌補不足,加大醫療救助力度,完善救助機制,整合社會資源,創新救助方式,提高救助水平,讓困難群體就醫更“方便”、負擔更“降低”、救助更“快捷”。主要應著力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和完善:
本著方便困難群體看病的原則,醫療救助管理部門應作出合理規劃,在一些離現有救助定點醫院比較遠的地區增設醫療救助網點,滿足困難群體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讓目前就醫不方便的困難群體切實享受到醫療救助的實惠。
醫療救助的規模、水平等完全取決于醫療救助資金能否得到保障,政府加大投入和多方籌資的經費保證是持續發展愛心醫院集中資源服務型模式的核心。擴大資金的總量,并將此項建議納入地方性法規,以此來保證徐州市愛心醫院的可持續發展。還可以通過稅收政策來支持醫療救助,如利用民營醫院經營所繳納的稅收來支持醫療救助事業或是通過減稅或是免稅的方式鼓勵個人、企事業單位等對醫療救助進行捐贈;還可以借鑒西方國家醫療救助采取的工薪稅形式,將社會保險工薪稅收入進入專門的信托基金賬戶,通過信托基金形式實行(專款專用),借助法律手段強制籌資, 使企業和個人(尤其是高收入者)應承擔的義務通過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3]。資金總量擴大還可以增加徐州市愛心醫院服務項目,如:健康管理、健康教育、體檢等,這樣更有利于改善困難群體的健康狀況。同時要對其他的籌資渠道強化制度性的保證,確保資金的可持續性。
醫療救助承載的“底線公平”,不僅是要實現困難群體最低水平的醫療保障,更要體現政府肩負的主導責任,因此政府要加大投入。整合愛心醫院發展資源可以考慮以下路徑:其一,將徐州市愛心醫院與徐州市民政醫院整合資源,形成門診與住院于一體,統一報銷比例,滿足困難群體的就醫需求;其二,使愛心醫院與三級醫院形成轉診制度,采用“直補”的方式和數字化醫療“特別卡”,“直補”的醫療救助對象入三級醫院治療,只要到醫院“直補”窗口提交低保、優撫或民政部門開具的有關救助證明、戶口本、身份證,就可辦理“特別卡”和入院治療的相關手續,出院時在“直補”窗口以“特別卡”直接進行費用結算,以此來方便困難群體,使拿不出錢治病的困難群體可以先入院治療,通過這些方式滿足困難群體的就醫需求。
醫療救助是一項系統工程,要依靠全社會的力量,結合社團組織救助等各種幫扶的整體作用,整合資源,發揮最大效益。同時醫療救助不應僅僅停留在解決一些參保繳費問題,而應對社會低收入群體給予全方位的醫療救助與扶持。對于社會低收入群體來說,僅解決他們的參保問題,也很難保證他們能自主支付醫療費用,往往許多低收入困難人員在真正發生大病時即使有醫保也無力去醫院去治病。因此醫療救助要靠社會,要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支持、參與醫療救助。
醫療救助要與慈善組織等社會幫扶和醫療優惠政策相結合。而且由于現在社會上各種不明身份的捐贈團體或個人較多,有的對愛心捐贈抱懷疑態度,有的愿意捐款卻不知捐向何處等,因此還要建立規范化的捐贈制度,開拓企業、慈善機構的捐贈,加大慈善醫療救助的宣傳力度,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豐富醫療救助的資金來源,也擴大醫療救助的社會影響,增強社會凝聚力。
生命健康對于每個人都具有絕對優先的權力,困難群體和廣大群眾一樣享有健康優先權。因此,應本著“公平”的原則,完善醫療救助制度,不斷探索實施醫療救助的有效模式,明晰特困人群救助的途徑,盡可能覆蓋更多人群,提高醫療救助水平,使醫療救助成為醫療保障體系的穩固“底線”,讓每個應救者得救,應助者得助,讓困難群體平等、平和、平穩地有尊嚴地獲得醫療救助。
[1]周尚成,何紹斌.惠民醫院可持續發展的外部環境分析[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0,(6):65-67.
[2]劉曉強,夏宗明,黃作友.解決貧困患者就醫問題的實踐與展望-江蘇省惠民醫療工作再調查報告[J].中國衛生經濟,2007,(10):9-11.
[3]姜魯明,曲江斌.淺談我國城市貧困人口醫療救助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衛生軟科學,2008,22(2):138-140.